APP下载

黑暗里的微光

2021-01-14高雨遥

翠苑 2021年3期
关键词:我们仨不公智者

高雨遥

初知杨绛,是从母亲给我看的一本《我们仨》开始的。当看见书名的时候,我微微感到惊诧。只因“仨”此一字,那是局限在北方某个地域的口语,说得实在点儿,真够土的啦,甚至土得掉渣,能不由让人惊奇呢。直到读完全书后,我才回过神来。杨绛先生用的是“仨”字,明明是浮在俗世通常的一个语音,用在这里却应了“大俗即大雅”的定论,实属不乏沉淀出了她那自己的品格。

那开篇的梦境,谁读了都会感到似是虚幻的,可又立即感到这是真实的。那语言虽然平实,但又是那样让人爱得久久难忘。如若追根究底,原因出于这种文字组成的篇章,分明区别他人运用文字构成的韵味,她的文字只是在平平地叙述,在浅浅地追忆。但是,只要慢慢的如同咀嚼茗茶那样,初进口时有点微微苦涩,慢慢地,慢慢地又露出丝丝的甜来,伴随着袅袅的泡茶的蒸气,飘出了馥郁芬芳。所以这就需要静静地思索,细细地品味,一定能够寻找到与作者思绪重叠的那种情感,这才捕捉到作者所写的当时当地的情景是何等真切,一种拉拉家常话的镜头,就不知不觉地出现在面前。

为什么会使读者有这种感受呢?兴是杨绛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是这样思考的吧。从而,就是这样的句句自白,轻轻地,带着柔性的,这正是展开了一位智者的真实内心世界。

说杨绛是智者,一定没有人会反驳。她译作浑然天成,她作文行云流水,不愧是聪颖的清华研究生,大有资格称得上是拔尖的才女。

细数杨绛一生,有谁能知她的几经苦厄!命运无常,她有理由埋怨,世道不公,生不逢时,但类似这样的念头,在她的脑海里几乎不曾有过。相反的,她默默地走过困苦的岁月,坚持注视着更是守护着世界上的阳光面,也才有了《我们仨》。

她的那种淡泊平和,似是已经离世,但只有在历尽人间沧桑之后,像她一样维持住本心,看淡曾经都已见过的,这份平和安宁才会显现而弥足珍贵。她会思考,她能沉下心来,将美好的东西珍藏,然后坚强地面对世界。她什么都看在眼里,但她并不去理会。她和这个待她不公的世界和解。

于是她成了楊绛先生。

也许,没有这份平和,如若从表象来看,还能勉强融于世的信念之光,杨绛先生同样能够走出一条人生的路,但是在这条路上走着的人,一定就会变成不是现实中的她了,同样,也不是人们心目中原本敬重的她了。

杨绛的淡然,是她的灵魂,像那个开头的梦,不甚清晰,飘忽朦胧。或许是愁的,故此渐而远去,然后又化作一片旷然敞亮。

明明处处都是苦涩,然而又处处都是温馨,让人不知是因同情她的苦涩落泪,还是因她的温馨感动落泪,总是自然地跟着文字叙述沉静下来。她有一种天生或是磨砺出的温柔,与人交往能够安抚与包容,一如她之于命运。这也许就是杨绛先生的精神魅力吧。

在这个过于浮躁与激动的时代,杨绛先生的文字是一片净土。因为稀少,于是愈发有味。

她过得安然,像一颗沙子,在不见天日的无尽黑暗中等待,终于在金色的阳光下,呈现出温润质朴的柔光。她用自己的品质点亮了自己的世界,然后又用文字照亮了别人。《我们仨》就是一盏照明灯啊,无论那光何等微小,得知杨绛名字的人,以及读过她的这本书的人,一旦谈论起来,往往都有这样的说法。

猜你喜欢

我们仨不公智者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不要抱怨别人对你不公
我们仨
智者说
智者说
以貌取人,未必不公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The Wise Man End the Rumer 遥言止于智者
司法不公与司法行为不规范有关
相信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