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021-01-14许植基

翠苑 2021年3期
关键词:桑榆常州

许植基

我和李寿生君相交相识二十多年,读他的文章也二十多年了。从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唱春风情录》到这第五部大散文集《桑榆随笔》,总感到他的文章有一股气在流淌,在跃动。这股气流是民族式的浩气,农民式的正气和纯气,还有文人的灵气和诚气。读者在阅读中,往往会涌起感触和感动;尤其是第五部集子。他是农民的儿子,父亲是一位勤劳善良、朴实、见多识广的农民,从骨子里忠诚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寿生君幼承庭训,耳濡目染,他的为人,他的作品,都深深镌刻着中国农民的秉性:厚实正直,爱国爱家,敬业敬民,快人快语,直言无忌,反应敏捷,急公好义。他是一个能够相交和托付的人,他的文本也能悦读并勾起读者的思索。

这部集人物回忆、文艺评论、游记、杂文的大散文集《桑榆随笔》,是寿生君近十年创作,4辑,109篇,23万字。奇人奇事,凡人凡事,都有你我的影子;文化印记、城市记忆、历史留存、社会万象、街头风情,都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虽不能说篇篇都字字珠玑,金玉满堂;倒也全书充沛柔情和温情,热情和真情;言之有物,物之有序,会引起阅读者的思索、共鸣和回味,换言之,会触发阅读者的情感深处的那根弦。这标志着,寿生君中晚年的写作,进入思索的成熟期。曹孟德《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杜甫《戏为六绝句》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以寿生君创作观之,此二言信夫。

寿生君是一名战士,年轻时参军,守护家国;退伍后勘测祖国大地;又成为新闻战士,退休后笔耕不止,一名文化战士。他始终是一名战士,他的阵地是用笔讴歌祖国和人民,用他的一颗心去贴近和拥抱大地,用热血去温暖故乡的人民。战地黄花分外香,战士有战士的情怀,战士的襟怀。他的笔下,多篇记录和记叙战友的聚会,文笔酣然。当年共同战斗,是一种责任,如今一次次相聚,是一种缘分。昔日英武的小伙子,如今白发苍苍,壮志不减当年。这些老战士的情怀令人动容。战友情,生死相依,桑榆为霞别样红。他们的故事分外耀眼,刁九健,从战士到中高级干部,一生坚持学雷锋,做革命螺丝钉。急功好义,甘为人梯的张焕兴……

这部书描写了许多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精英,他们是精英,更是战士。常州老新闻工作者顾雪雍,坚守新闻岗位,事迹动人。他的新闻理念,更为卓然,他认为:一篇事件新闻或人物新闻,能用消息说清楚的,决不用通讯;一张300字的稿纸讲清楚的,决不用两张或3张稿纸……以新闻价值作为取舍稿件的唯一标准,以新闻价值决定内容的长短。这使新闻回归本来的含义。顾老过了70岁还东奔西走采访百余人,写出三十多万字的《奇才奇闻奇案———恽逸群传》,成为大学新闻专业的必读课目。

老报人史洪,一辈子为他人作嫁衣裳之高风亮节可叹。

常州学者型作家朱净之,《八十自况》中云道:“能俗能雅,藏智居庸;不争不怼,乐善安穷;神游物外,心定道中;百无禁忌,来去从容”传递了文化老战士的豁达世界观。

由常州走出去的作家学者们,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作家沈仁康,关心故乡的文物保护,对大运河上西仓故桥被拆至为痛心。戏剧家陈云发扶植常州戏曲锡剧流派吴雅童、杨企雯的传承,净化常州网络的舆论环境。作家石湾推动了常州高晓声研究。

这部书的战友情怀,战士品质,战斗精神,打动了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老将军欣然命笔,为本书题签书名《桑榆随笔》,老将军苍劲有力的题签,为本书增色不少,也寄托了共和国开创的一代先行者,对后辈的期许和期望。

地气是什么?

地气就是这块土地上老百姓的生存和生活,他们的感情节点,托付和寄托。寿生君的作品,把我们带进了江南水乡常州,认识和接触常州的山水,常州的人物和风情,常州的文脉和社会风色。

寿生君在评述常州乡土文学家沈成嵩的作品时,充分赞美了他的作品接了地气,水乡农耕的特色。汇正史野史于一体,融故事性情趣性于一炉。武进作家赵军作品集《行走的麦子》,歌颂乡土的散文集。寿生君首肯它“对乡村,乡村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注入精细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赵军作品中“你走吧,你再走也走不出你的皮肤,我就是故乡中一颗行走的麦子”,惊栗读者。寿生君认为,明月何曾照两乡,折射着北方黄土地的厚重和质朴,又有着江南的灵动和飘逸。地气,不分地域,横亘在你我心间。

地气,也横穿历史,传承着城市的精气神。书中多篇追叙常州先贤唐荆川的事迹和思想,荆川先生的才识和思想,实际上启蒙着延陵古城的历史。

在这部书中,地气,原始的生命状态和社会状态,沛沛然,不斷地翻涌着。《二表姐》中表姐夫蒙冤案而服刑,从一个风度翩翩的白面书生变成一个畏惧怯懦的小老头,冤情澄清,却不敢申请平反。“一看到衙门里那些铁青的脸就发怵”,一个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平白无故落得如此下场,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另类的地气风情画。

地气,在书中,实写着,虚化着,呈现出这块大地上的乡情,乡意,乡愁,还有乡恋,读着久久不能挥去。

感情,是寿生君创作的基础和基调,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和回归点,终结点。没有感情的表达,或不是为了传递感情而写作,就不构成寿生君的创作,这本书所表达的感情,不是溢于词表的呼唤,不是外溢的,而是内敛的,深沉的,透过故事和文字,直击读者心灵,引发共鸣及和声。

书中曾描写亲戚的儿子下海经商失败,作家感慨:“农民离开自己熟悉土地,去陌生领域打拼,成功者凤毛麟角。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农民发了财,这是对中国农民的误读。”这段议论看来淡淡的,其实,感情却是浓浓的。作为农民的儿子,作家对农民的痛惜和深情,尽在此言中。

在诸文本中,战友情深,家国之爱,对文友的感情,对社会的关切,对老百姓的反哺,比比皆是,均可触摸。

书中诸人物的言行,他们的感情都令读者动容。迟浩田老将军,暮年重返苏州,赋诗中云及:“离别时没顾上说一声再见/走得是那样匆忙/重逢时急着想道一声问候/却认不出你的模样。”这首诗情切切,意浓浓,金戈铁马戎战一生的老将军,对社会对乡亲却柔肠百结。这本是中国军人的本色。

寿生君既是战士,又是读书人,具有书生本色,善于思考,敢于发声,这是中国读书人的传统和本色。兼加他性格豪爽,快人快语,针砭时弊,一言中的。他的时文,他的杂文和文艺评论,有感而发,言必尽,尽必透,不虑领导、官员是否中听,直言不讳,诤言屡出;他的言论不尚玄虚之话,秉笔直书,不敷铅华,实话实说,有话就说,一吐为快。

清明,他陪上海文人参观恽南田纪念馆和陵园,遭闭门羹。他著文批评有关部门,恽南田陵园的整修是给领导看的,面子工程。他的博客,对小化工厂的污染的后果严重忧虑。对宣传常州的节目《纵横中国·城市故事·常州》质疑,为什么常州老百姓不叫好,甚至不买账———反思:只说好来不说坏,掩着毛边说光边,缺乏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解剖。这些话在当时都是泼了领导的冷水,是不中听的,可他全然不顾,不揣摩领导意图,不看官员的脸色,正道而行,而言,这是很难得的。

寿生君的文艺评论,也是佳作迭出。以人情诠释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妙语如珠。对从常州走向全国的大家屠岸的名著《瞳孔》的评析十分到位:“把人带到了一个异常温馨的艺术境界,母爱,妻爱,高洁而脱俗,没有一颗充满诗意的爱心,是写不出这样优美作品。”

寿生君是诗人,由诗歌入散文,入杂文,因而他的文字植有诗歌的本真,记事写人,形象而生动,平易而丰盈,简捷而切题,可读性极强。

他的母亲早亡,他有一段叙述母亲临终的文字:“我永远忘不了1957年初春的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门外,冰天雪地,屋檐下的冰凌已有尺余长,屋后的积雪依然很厚。母亲躺在大门口冰冷的门板上,亲友们已为她穿好了寿衣,前来告别的乡邻络绎不绝,人们虽然眼里含着泪水,但没有哭声。因为母亲还没有咽气,鼻子里一丝微弱的气息仍在翕动着。也许,她放心不下年幼的孩子,也许,她仍留恋着年老的妈妈。母亲在门板上躺了七天之后,居然又奇迹地醒了过来。然而,毕竟她已病入膏肓,油已干,灯草尽,在与死神搏斗一个多月后,离开了人间,那一年,她才五十周岁。”(《最后一次探望九十五的舅母》)这段极简练的文字描写了母亲临终的场景,那凄凉的环境,母亲躺在门板上挣扎,乡邻的关切,孩子们的悲痛,全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者与之同悲。

有时,寥寥几言,表达了不尽之意。作家去探望舅母,“老二的孙子已结婚,孙媳已怀孕添喜,待孩子生下来,她又得高升一级,变成高祖母,常州人俗称太太婆。我高兴向她祝贺,说常州人五代同堂者极为罕见。舅母只是淡淡一笑,叹口气说:‘只是你二表兄没有福气,不然他要做太公了。’”(同上篇)舅母淡笑,叹气,说话,表达了老人不尽的哀思,丧子之痛横亘在心间。

寿生君的黄山系列有专门一篇歌颂山道上挑夫:“他们衣着简单,穿着统一的绿色马甲,肩上披着毛巾。或三五成群,或两人,四人,八人组成一组,扛着石板等建筑材料,步履维艰,嘴里哼着沉重的号子,结实的肌肉,黝黑的臂膀,汗水在阳光下闪亮。寒冬腊月,山道上溪水结成薄冰,挑夫们只穿单衣,那单衣上结满盐霜。挑夫队伍中,有小伙子,也有中老年,有几个看上去有50岁左右的老农民,身体瘦弱,仍挑着重担在山路上艰难行走着。看了不觉一阵心酸,怜悯之心油然而生。”简洁的语言,粗线条的白描,勾勒了黄山挑夫的艰辛,令人印象难忘。

作家有一段文字,记录泰山登缆车的经历:“看一眼,那缆车在空中飞渡,由大逐渐变小,最后小得一点都看不见,确实令人心悸。跨上缆车,一颗心仿佛被吊了起来,车子开动以后,两耳风声如鼓,不一会,脚下千嶂皆矮,万丈深渊,吓得脸色发白,双腿发软,于是只好闭上眼睛,生死存亡,听天由命。可是脚下奇景,千载难逢,闭目又岂能甘心。一会儿,不免又睁开眼来。缆车徐徐上滑,及至南天门,索道忽然陡得厉害,缆车也非常吃力,不时发出嘎嘎响声。回头望,中天门被抛得老远老远,那广场上建筑物,刹那间变成小不点儿。”(《初读泰山》)文字虽简洁,登缆车的全过程栩栩如生,一现眼前,登车者的心理活动活灵活现。寿生君到底是新闻记者和编辑出身,文字的掌控能力炉火纯青,记场面、记情景,记人物,胸有成竹,该详该略,细节和重点,统在谋划中。

这部书还记叙和收录了许多有趣的文字和资料,值得一读。

如《对短信个性回归的呼唤》收录了大量的2008年鼠年拜年短信,常州文化界名家齐上阵,佳句迭出,限于篇幅,仅录一二。蒋志文云:“老福记,新福记,好福记,愿你年年都有好福气。听松楼,状元楼,楼外楼,愿你一年更上一层楼。荷园,桂园,红梅公园,愿你年年梦圆。”韩斌生云:“瑞雪化心语,新春添祝福,神交日渐淳,文友情愈真。”张戬炜云:“年来辛苦,天公谕歇。一时风送快雪。琼雕玉砌,满目琉璃世界。休休。三百六十五日,须留几许,去陇头寻梅、山中听野,水边问柳、庭前拂月。天下熙熙多少事,何妨暂忘却。只寄一语君记取,越来年,莫辜负、三春大好时节。”李寿生题藏头诗云:“祝福鞭炮满龙城,贺岁雪后愈精神,新凤清于老凤声,年味虽浓不觉陈。”武进学者冯士彦时在大病中,步李诗作藏头诗:“祝福鞭炮声,贺岁雪后陈;新凤胜老凤,年味今宵深!康泰万事顺,乐天千岁春。”

品味这些常州名家之佳作,受益匪浅,常州文化之盛,名家之功力,名不虚传,非浪得虚名也。

寿生君,作为常州地区有影响力的新闻人、散文家、作家、评论家,几十年来,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创作力,著作頗丰,笔耕不止,笔锋正健,对常州地区的文化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奉献。他的中晚年作品的笔力更见情致,更见风采,也更见风骨。这部著作寿生君以笔为刀,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和见地,深深地刻在常州的历史竹简上,折射出常州的城市变化,社会的进展,民众的期待。沧桑感和历史感由中皆来。因而,这部书要细读和慢读。

唐著名诗人刘禹锡诗云:“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次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顽强的永不言败的刘禹锡,在回答老友白居易感叹老年体衰时,也叙述了老年人的种种无奈时,更强调了老年人的优势,睿聪和明达,多智而善思,经验老到;因而他认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善哉,斯言;确哉,斯言。老年人对社会,自有老年人的作用和贡献;尤其是文化精英的老年人,他们的智慧的影响力,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寿生君就是这样,他的这部书,是值得一读的。

读寿生君之新作,感慨良多。笔者浅陋,见识有限,笔力更不逮,难以道出这部新作之精妙处,神韵处,深邃处,可读处。好在看官诸君,慧人慧眼,慧智慧心,读寿生君新作,必有所得焉。

猜你喜欢

桑榆常州
古稀之年光荣入党抒怀
What does ageing mean?
莫道桑榆晚 夕阳别样红——记“全国老有所为楷模”、侨眷王培华
常州的早晨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追梦桑榆霞满天
黄昏颂
“数字常州”架起“瞭望塔”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