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

2021-01-14曹秀萍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创新型大学英语

曹秀萍

(湖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自2015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和举措,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几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得到蓬勃发展,然而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总体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一直低迷不前。以2018届本科毕业生为例:毕业半年内创业比例仅为2.7%,毕业三年创业存活率仅为44.8%,本科生创业成功率总体上不到5%,[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创新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长徐飞教授指出,“十四五”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着力处理好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关系,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优势,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面向全体、结合专业、梯次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高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课时多、历时长、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理应发挥学科优势,挖掘学科潜力,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贡献学科力量。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3]纵观现实,虽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全面深化和快速发展,但囿于其碎片化教育模式,加之师资队伍能力欠缺、实习实训平台匮乏、服务支撑体系滞后等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全方位、多维度地融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成效距离预期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无独有偶,多年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因重语言轻文化、重知识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重理论轻实践而导致教学效果费时低效,饱受诟病。如果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为载体,以英语语言文化学习和创新实践为内容,以语言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为目标,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势必会破解大学英语“学用分离”的改革瓶颈,同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达到相辅相成、双育双赢的改革目标。

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全球领导者”[1],其核心素养包括强烈的家国情怀、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科学素养、优秀的社会能力、前瞻性的世界眼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等。而大学英语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其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4]2教育部最新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4]5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由知识技能传授转向应用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目标定位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高度契合,同向而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完全可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有效的机制和方式深度融合,共破改革难题,实现同频共振,互利共赢。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追求四、六级通过率的传统应试教育在一些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仍占主流趋势,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中一直是被忽略的薄弱环节。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定位不够明确

作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多年来在其历次出台的版本中虽然也强调了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但从未明确将创新型人才纳入其培养目标,对创新型人才核心素养的界定也不够具体、全面,因而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不利于扭转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中边缘化的地位和局面。

(二)师资队伍不够重视

大学英语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普遍不够重视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在教育理念上认为双创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本职工作,与大学英语教学无关,未能真正意识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责任担当。这种观念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不愿主动去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不愿主动去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导致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欠缺。再加之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四六级备考压力较大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双创教育被割裂成“两张皮”。

(三)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模式以依附嵌入为主,其特点是以英语语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课后习题或任务的形式,依附在单元主题教学之后,嵌入英语教学内容之中。以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教材为例,其读写教程每单元课后都设计有与课文内容和主题密切相关的开放性讨论话题,专门训练学生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其视听说教程每单元都安排有设计情景对话和调查研究的口语训练任务和实践项目,以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除课堂教学以外,教学大纲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布置在线自主学习任务。这种融入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紧密结合所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强化巩固的效果,但其依附嵌入式的融入特点,注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中只能处于附属甚至边缘化的地位,在一些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或者唯四六级通过率至上的地方本科院校,这些教学安排大多不得不让道于语言技能训练,或流于形式,或直接忽略,甚为可惜。

双创教育融入高校英语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是内容依托式,其特点是以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知识内容为依托,用英语编写教材和开展课堂教学。这种模式多见于一些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或语言类大学,尤其是以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开展双语/全英教学的精英班,如南京大学[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6]等,也常见于一些普通院校“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交通英语、医学英语等。这种融入模式以英语作为阅读、思考、交流专业领域知识的语言工具,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内容,又锻炼了英语语言技能,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但该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是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都要过硬,同时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否则只会互相折磨,苦不堪言,因而在一些师资条件和学生基础不具备的地方院校,这种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以慕课为依托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正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但囿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仍未走出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的窠臼,所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过是传统的“教材+粉笔”的技术升级,在本质上仍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依旧是被动接受知识传递,其主观能动性并未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激发,因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实践平台不够丰富

固有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不可能像理工科那样拥有丰富的实习实训平台,现有的实践平台更多集中在校园活动和学科竞赛方面。但在一些唯四六级通过率论英雄的地方本科院校,一切校园兴趣活动都服务于四六级备考,而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比赛,如“外研社·国才杯”系列大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等,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因过于高大上而遥不可及。此外,一些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项目,如近年来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热情,锻炼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但就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而言,学生的项目申报率和参与率都相对较低。因此,符合校本实际和学科特点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创新实践平台亟需进一步开发和拓展。

(六)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与能力测试体系不断完善,已形成“校本评价与其他多样化评价相结合”和“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较好地推动了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但总体而言,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评估的方式和比重不尽相同,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创新实践教学也未设置适当的评价指标,教学业绩考核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成果也未作出硬性规定。总之,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未能彰显对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重视,评价体系的杠杆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鉴于以上问题和不足,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应从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以便于双创教育能够全方位渗透和融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

(一)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

武毅英、杨冬梳理了近20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研究由表及里、由分立到融合、由窄化到泛化,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始终,但学界对此仍存在分歧,尚未形成统一定论。”[7]尽管如此,基于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研究成果,结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工具性”功能定位,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和导向,以创新素养的养成为前提和基础,以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学习为内容和载体而开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

关于创新型大学英语人才的结构要素,目前学界仍未形成明确定论,但关于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界定研究由来已久,且成果颇丰,可从中借鉴一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文秋芳指出:“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融入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5]陈新仁、许钧通过调查当代外语专业优秀大学生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内涵的认知,发现创新型外语人才本质上由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品质等四类要素构成,其中,专业外语知识、社交能力和研究能力、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质疑精神、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各类要素中分别占据首位。[8]庄智象等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部分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指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内涵包括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极强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型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9]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创新型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应包含但不限于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其中创新知识包含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专业英语知识和百科知识;创新能力包括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社交能力、研究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品质包括高尚的道德、坚韧的意志、抗压的心理、坚定的立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阔的国际视野等;创新精神包括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求真务实精神、理性冒险精神、工匠敬业精神等。

(二)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改革理念的行动者和落实者,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是把创新型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的前提和保障。在校内,应鼓励大学英语教师以开新课、跨专业代课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和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同时,鼓励大学英语教师与授课班级所在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备课、上课、测试、研发、拓展等教研活动,构建“英语+专业”复合型知识结构。尤其要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多参与教研和科研活动,因为教科研不仅有助于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也是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还要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交流,牢固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掌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主动担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这样才能杜绝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割裂现象。在校外,一方面要鼓励大学英语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挂职锻炼、国际交流等方式走进用人单位,参与社会实践,熟悉行业行规,了解国际事务规则,不断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引进人才,打造“双师型”大学英语师资队伍,或利用假期和商业淡季,邀请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企业导师,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商务礼仪、商务谈判、跨境贸易等国际事务规则。

(三)优化创新型课程体系设置

综合现有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析,笔者倾向于以后续拓展的方式将双创教育融入大学英语。建议将学生按照入学英语水平分为三级:基础班、普通班和提高班,分别用三、二、一个学期进行英语知识、技能和文化学习,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剩余的一、二、三个学期用来修读以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的的英语拓展课程,如英语演讲与辩论、商务礼仪、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必须要求学生修满至少2个学分或者更多,以引起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足够重视和认真对待。至于多余的学分,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发展需求自主选修感兴趣的英语拓展课程,比如考研英语、雅思英语、出国英语、职场英语等。文秋芳曾指出,对高水平学生放任自流,对低水平学生过度挖掘,这是导致大学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主要原因,不能满足国家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10]因此,要特别关注高水平学生需求,为其提供更多的优质拓展课程,甚至可以尝试为其开设全英文的专业课教学,以培养创新型“专业+外语”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

(四)倡导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主张将总体学习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目标,并针对各个目标,模拟真实情景,将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分工协作完成各项具体任务,最终以任务的完成情况来总结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实现具体目标,从而达成总体目标。该教学法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以任务为导向,积极主动查找信息,利用资源,自主探索,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方法中师徒相授的单向知识传递模式相比,该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体责任意识,换言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尤其适用于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将从根本上革除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实现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具体任务时,必须时刻牢记创新型人才培养总目标及其子目标,确保各项任务与相应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则任务一旦流于形式,或与培养目标脱节,创新型人才培养将会成为空谈。

(五)打造“三位一体”实践平台

“三位一体”实践平台是指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校园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巩固、深化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体系。就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课后拓展项目,如调查研究、专题口头汇报、课程论文、英语辩论等,锻炼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在校园课外活动方面,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建各种英语爱好者俱乐部和社团,如翻译社、戏剧社、演讲俱乐部、英语杂志社等,为学生锻炼和施展英语才能搭建平台。也可开展各种校级比赛,如英语歌曲大赛、影视配音大赛、翻译大赛、演讲大赛等,扩大学科竞赛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英语创新实践,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还可以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的教科研项目,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对科学研究的感性认知;或者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延伸出相关的外语文化创新实践项目,如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廖华英教授主持的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中国文化概况》(英文版)为依托,开展中国文化外语微视频大赛、中国文化云社会实践(外语类劳动教育)作品大赛等创新实践项目,突破了外语文化创新实践壁垒,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社会实践方面,可以组织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鼓励学生出国游学或实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外企开展行业认知或顶岗实习,帮助学生熟悉行业行规和国际规则。

(六)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与测试是检测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推动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4]25为了切实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进而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倒逼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有必要构建创新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大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评估的比重。笔者在指导一项省级大学生英语文化创新实践项目时发现,很难广泛发动班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该项目,因为学生最关心的是学分认定等一些实际性的问题,类似现象在其他高校也同样存在。鉴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大学英语学分体系中拿出1~2个必修学分,专门用于学生英语语言文化实践能力的评估,以激发学生参加英语创新实践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也应将学生的英语创新实践态度和成果纳入平时成绩记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此外,学校还应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纳入教师教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督促教师落实落细双创教育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还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奖励措施,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评先评优条件中增补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的考量,对教师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和经验予以认可和推广。

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强调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号召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1]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应自觉回应和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顺势而为,改革创新,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模式、实践平台和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创新型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创新型大学英语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大学求学的遗憾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