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

2021-01-14蒋晓倩胡晓梅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导师规律研究生

蒋晓倩,胡晓梅

(1.西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2.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政治工作系,北京 102202)

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与西方的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以下简称“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视为最核心的工作,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优势。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研究生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高层次人才为谁培养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遵循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理论逻辑,把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实践向度,对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高校思政工作,内在的包含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独特性,研究生思政教育既具有高校思政教育的一般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2],规律既体现了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又体现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趋势。因而,做好研究生思政工作,要遵循研究生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研究生成长规律。

(一)遵循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把握研究生思政工作规律是进行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前提,我们要在遵循研究生思政工作规律的基础上,把思政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3]320,对于研究生思政工作,既要看到矛盾的共性,遵循思政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等”的一般规律,又要重视矛盾的个性,把握其在内涵本质、对象范围、基本特征等不同于本科生思政教育的理论特性,[4]把握其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工作队伍、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实践特性。

把握研究生思政工作的理论特性。关于研究生思政工作,目前存在着“不需要教育”“不能教育”“重复教育”的错误论调,出现这些认识误区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把握研究生思政工作的理论特性,进而对其认识不深。走出误区,深化认识,我们需要把握研究生思政工作以下五个维度的理论特性:主体维度,教育主体除了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和其他专门力量之外,要突出“导师”的育人作用,导师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客体维度,教育客体是指已经获得本科学历(包括同等本科程度学历)的在读硕士生和已经获得本科与硕士学历(包括同等硕士程度学历)的在读博士生,研究生经过大学的培养,政治上比较成熟,自我意识突出,自我组织、管理、教育能力较强,思政教育要因“研究生”施教;内容维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进行一般思政教育包括的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道德品质、“三观”、学风、心理等方面教育之外,还要加强研究生有独特需求的“学术道德”教育;载体维度,教育载体除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工作、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等方面之外,突出了将思政教育融入“学术文化”建设;方法维度,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方法强调研究生的“自我教育”。[5]把握理论特质,构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理论体系,增强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

把握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实践特性。当前,研究生思政工作面临着“是照搬本科生的思政工作体系,还是需要独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设计”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研究生思政工作实践特性的把握,关系到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实践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培养目标,研究生思政教育要根据党和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提出的道德培养目标开展,以形成高层次人才应有的“为学为人”之道、思想境界和人格修养;二是机构设置,根据研究生的数量和特点,设置专门的研究生思政教育管理机构,建立突出研究生自我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工作队伍,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研究生导师在工作队伍中处于核心地位,要突出导师的“育人”责任和“师德”建设;四是思政课教学,研究生学段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在本科学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思政理论课仍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教学注重以理服人,以“研究型”为导向;五是日常教育,研究生主要的时间精力在科技学习、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上,以科研文化化人,社会实践和科研相结合是突出特点。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党员人数比例较高,常态化的党建工作也是日常思政教育的重点。

(二)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教书育人规律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心,是研究生思政工作长效机制的基础。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认识和揭示教书育人主体的目的、内容、方式,以及所展现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就是认识和揭示教书育人规律。[6]研究生思政教育,教书育人的主体关键在导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等工作队伍则以不同于本科生的教育方式发挥思政教育功能。

发挥导师思政教育“首要责任人”作用。导师对研究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直接的约束力。研究生除了学业要在导师全程的指导下完成之外,还会协助导师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与导师是一种稳固的、具有身份隶属性的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在科研和生活中,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殊的效果。发挥导师首要责任人作用,研究生导师要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专门人才”为目标,落实“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的职责。[7]研究生导师肩负着“经师与人师”的双重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方位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同时提升自身人格境界,增强自我修养,以德立身、立学、施教。发挥导师首要责任人作用,研究生导师还要积极探索有效引导研究生的路径、方法,全面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科研中、融入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要求中、融入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中、融入对研究生就业的指导中、融入对研究生日常生活的关心中,以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研究生良好学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做好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以不同方式发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党政工作干部等工作队伍的思政教育功能。研究生和本科生一样,都拥有以上思政教育主体,但因为工作形势、教育对象和教育任务的特殊性,以上教育主体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方式不同。辅导员方面,辅导员是本科生诸多思政教育主体中主要的指导者之一,甚至是重要的“人生导师”。但对研究生而言,由于导师是“主角”,处于核心地位,辅导员主要辅助导师处理研究生日常事务,在解决研究生思想、心理的实际问题,完善研究生奖助贷体系,活跃学术文化等过程中完成思想引领。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方面,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对这类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上,研究生不再满足于知识的获取,而是希望授课内容更有理论深度和高度、更系统化,并获得研究方法上的指导。教学方法上,研究生更倾向于研讨式、主题分享式等更能发挥其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党政干部及其他工作队伍在育人时,应以研究生为中心,突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三)遵循研究生成长规律

遵循研究生成长规律是思政工作的价值基点,是落实思政工作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需要,是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前提。研究生成长规律是研究生在成长过程中带有的普遍性的客观必然要求,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应当遵循研究生成长规律,围绕、关照和服务研究生。“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马克思以实践的辩证法阐释主体性,认为主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研究生既是教育客体,又作为主体受教育,在思政工作中研判研究生的特点,回应研究生的现实关切十分必要。同时,我们也要摒弃忽视研究生成长规律的“自然成长论”,确保研究生自我教育与教育引导互动促进。

以把握研究生的特点为前提。把握研究生的特点,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个体差异性,研究生生源类别多样、年龄跨度大、人生阅历各异,导致其在知识结构、政治素质、思想水平、道德状况方面差异明显;人员分散性,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短,年级之间学习方式差别大,活动边界不确定,行动较为分散;理论敏锐性,研究生知识储备丰富,对政治敏感、对理论敏锐;思想稳定性,研究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思想认识更为独立稳定。此外,思维方式上,研究生自主求知性强,逻辑思维严谨,批判性思维特质明显;行为表现上,研究生存在集体观念淡化、判断理想化等现象。对研究生的特点进行研判,目的是把握他们在思政工作中的需求,进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考虑这些特点和需求,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思政工作质量。

以回应研究生的现实关切为抓手。思政教育要把回应研究生的发展需求、价值追求和利益关切,作为根本的价值原则和核心理念。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思政教育的任务,仅通过课堂难以实现,而要通过其依托的以导师为中心的学习单位来完成,因而对教育方式的灵活转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研究生学历层次高,知识积累丰富,经历过长期学术训练,他们表现出较高的能力和素养方面的自信,因而对自主成长的要求更为强烈;由于有些研究生已经工作、结婚甚至要养育子女,他们承担着学业、情感、事业、家庭等多重压力,因而对心理育人的需要更为迫切等等。研究生思政教育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回应这些现实关切,精准识别、精准设置、精准发力,以增强亲和力和吸引力。

确保研究生自我教育与教育引导互动促进。思政工作与研究生的成长发展不是“两张皮”,前者是后者的保障,后者是前者的目标。虽然研究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已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政治上比较成熟,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也较高,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但基于以上对研究生特点和现实关切的分析,我们发现研究生多方面的差异性与统一培养的目标还存在冲突,研究生的自主成长与规范引领还存在矛盾。因此,要深刻把握研究生学段这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期,结合其自主成长的特点和思政教育的要求,确保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规范引导同向而行,互动促进。

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系统性、同向性、协同性、整体性体现了“三大规律”的内在逻辑,[9]尽管每一规律揭示的具体内容各有侧重,但都统一于研究生的德育实践中,共同作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只有整体把握、一体遵循“三大规律”,才能提高研究生思政工作的科学性。

二、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向度

研究生思政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传承与创新同在,在遵循研究生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研究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全方位探究研究生思政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以推动其创新性发展。

(一)组织结构:把好方向,以内涵式管理为转向

新时代,强化研究生思政教育组织保障,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就要把好方向,以内涵式管理为转向。研究生思政教育协同治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工程,要从宏观上要求各高校党委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实现思政工作系统内各要素教育的合力。一是把好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方向,明确职责,构建“大组织”工作格局。坚持党对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思政工作是所有研究生工作的题中之义,是所有负责和参与研究生思政教育教职工的应有之责。[10]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统一的规划和部署,明确行政部门、职能部门、党委研工部(研究生院)、学院的职责,构建“校(校领导组)—研工部(研院)—学院(院管理工作组)—生(研究生)”有机一体的“大组织”工作格局。二是以内涵式管理为转向。内涵式管理强调组织管理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研究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本质是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有效破解研究生发展与传统研究生思政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打破层级性的“唯上化”的落后的教育结构。[11]内涵式管理结构是以研究生为中心的、扁平式的新型协同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研工部、党委、团委、社团、班级等组织,助学、心理、就业等部门,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参与主体都可以对接研究生,充分发挥各方最大作用。内涵式管理能更好的明确各方参与主体的职责,搭建畅通平等协商的桥梁,完善监督反馈机制,达到协同管理、优化管理的目的。

(二)工作队伍:配齐配强,以协同式育人为转向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12]新时代,切实建强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是前提,协同式育人是发展方向。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导师、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党政团干部、学生工作队伍等。就当前工作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配齐主要针对的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高校应做到:提高对思政课人才和辅导员人才的重视程度,积极引进相关学科的优秀硕士生和博士生,针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特点科学化制定人才准入政策,着力破解人才引进的编制、待遇、晋升发展等困境。强阵容的工作队伍是高质量思政教育的保障,配强研究生工作队伍,要重点发现、培养、凝聚一批名家大师,挖掘一批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思政课教师人才梯队;[13]要整体提高研究生辅导员、党政团干部、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专门力量的服务能力,坚持高配、追求顶配,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研究生工作队伍。

以协同式育人为转向,协同式育人强调研究生工作队伍中不同主体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每个主体在工作过程中都有其优势和劣势,这是协同育人的必然性所在。协同式育人,以导师为核心,以对研究生的影响程度为参照,形成由内到外的三个圈,其中大圈包含小圈的内容。一是以研究生培养导师团为单位的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导学团队”中心圈,需要充分发挥导师组及团队的育人作用;[14]二是以学院为单位的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骨干中间圈,需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育人格局;三是以校为单位的包括导师、辅导员、研究生骨干、思政课教师、党政团工作人员、心理咨询教师等在内的外围圈,通过学校定期举行的研究生思想情况例会机制,共享信息、加强沟通,将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三)研究生自身:朋辈浸润,以自主式教育为转向

朋辈浸润式教育(简称朋辈教育),指同龄人之间互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目的是达到研究生群体的相互提升、促进。朋辈教育的内在逻辑是自我教育的深化,能够增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有助于形成自我教育和浸润教育长效机制。发挥好研究生朋辈教育作用,要多角度构建朋辈教育模式、多途径搭建朋辈教育平台、多举措促进朋辈教育实效。[15]注重选树一批研究生典型、培养一批研究生干部,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研究生干部的模范和团结作用,积极发挥研究生在科研、实践、就业方面先进典型的经验示范作用,搭建稳定的朋辈教育平台,与时俱进创新朋辈教育形式。

以自主式教育为转向,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3]301,研究生阶段是求学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研究生的客体身份逐渐模糊,主体身份不断强化。自主式教育强调在思政教育中充分激发研究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自省性和自律性,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实现研究生自主式教育,要构建优良学风(特别是学术道德氛围)和研究生自主式教育激励机制;重视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依靠研究生自身的学术优势和智力资源,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主导性优势[16];搭好研究生自主式教育实践平台,校内主要是为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和担任辅导员创造条件,校外主要是同地方政府、部队、企事业单位等一同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最终形成“实践—反思—养成”自主式教育机制。

(四)思政课程:把握规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转向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它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就要深刻把握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建设规律,以教材、教师、教学方法、考核四个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转向。把握规律,指深刻把握研究生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7]的建设规律,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18]。从质上看,“八个相统一”蕴含着思政课建设的课程价值论层面、课程建设原则层面、教学方法论层面的内在逻辑和规律。[19]做好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八个相统一”建设,要夯实学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鼓励研究生参与思政课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壮大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加强高校党委对研究生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20]党委带头抓思政课、带头进课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我们认为它对研究生思政课的改进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1]在此,研究生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改进研究生思政课教材,要关注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分析引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要平衡好教学任务重和科研时间少、教学意识强与科研意识弱、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相脱节等的矛盾,加强教师学习培训,提升教师学术声望、多开展专题研究教学;把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以生为本,形成学习共同体;多元化研究生思政课过程考核方式,课堂表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化考核指标齐头并进。

(五)日常教育:改变思维,以显隐结合式教育为转向

研究生思政教育不是仅靠思政课就能完成的,高校的日常生活和各科教学都要进行教育。在研究生的日常思政教育中,改变思维,就是教育者要将现成型教育思维转变为动态生成型教育思维,动态生成型思维强调把研究生的思想意识看成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而不是等待改造的对象,[22]它对整个思政教育活动的成效起着更大的决定作用。动态生成型教育思维更说明了研究生日常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决定了研究生日常思政教育的动态性、持续性和开放性。运用动态生成型教育思维,要充分发挥组织育人(研究生党团组织、科研团队、班级等)、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方面的功能,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要素,形成不间断的、稳定的日常育人机制。

以显隐结合式教育为转向,研究生思政教育之“显”,指在公开场所利用公开手段,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旗帜鲜明地进行教育,它具有正面、直接、针对性强和系统深入的特点。研究生思政教育之“隐”,指教育者隐藏教育目的,注重使用潜在的影响方式,让研究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23]它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弥散性的特点,它强调日积月累融入生活,注重可持续性。显隐结合、优势互补、有效分工,是未来研究生思政教育发展的方向。相对来说,隐性教育还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薄弱环节,增强隐性教育,要以研究生党团建设、社会实践、互联网为载体,建设好校园环境、研究生学术文化,把研究生思政教育融入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就业等环节。

(六)评价机制:注重效能,以系统化评价为转向

研究生思政教育是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对研究生思政教育效能的评估是高校党建和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研究生思政教育评价机制要注重效能,即注重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必须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监督考核。一是评价机制要突出实际效用,研究生思政教育评价机制要具有可操作性,简明易行,还要侧重实际可见的工作效果。二是评价机制要突出发展性,研究生思政教育评价机制更加关注研究生的未来发展,同时帮助其开发潜能、明确发展目标,促使其不断改进和自我完善。三是评价机制要突出全面性和层次性,全面性是研究生思政教育评价机制要求全员参与,评价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效果和标准是多样化的;层次性就是评价机制要考虑研究生本身的差异性和其发展的差异性。

以系统化评价为转向,就是注重研究生思政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构建完善、有序的评价机制。系统化评价机制是对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综合评价,它包括对教育主体的教育效能、教育客体的受教育情况、教育途径的有效性等方面的评价。以教育客体受教育情况的评价为例,我们认为系统化评价机制应包括评价对象、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组织、评价程序、评价项目及计分办法、评价结果的使用、评价纪律等八个方面。[24]评价对象,指全体在校研究生的思政教育状况;评价原则,以教育法规和思政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为依据,明确评价的层次性,评价以生为本,坚持问题导向;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组织,成立校院(系)两级的研究生思政教育情况评估小组,校一级负责制定、完善评估办法和指导工作,院一级负责具体评定;评价程序,主要有六个步骤:研究生自评、研究生互评(指班级党支部书记和班干部的评价)、班主任(或辅导员)评价、导师评价、院系评价、学校评价;[25]评价项目及计分办法,评价项目分为基本项目、附加项目和扣分项目,计分办法明确单项分值和总分值,并兼顾实际进行调整;评价结果,用于各院系、各高校评优评先,并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参考;评价纪律,院系、校方面做好情况的搜集和材料归档,评价结果不得扩散,评价材料不得弄虚作假。同时,对教育主体的教育效能、教育途径的有效性等方面,也做出如上的系统化评价,最后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研究生思政教育,就理论逻辑而言,遵循研究生思政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研究生成长规律,是提高研究生思政工作科学性的必然要义。在把握规律和与时俱进中,激发实践活力,实现研究生思政教育各方面的顺利转向。以理论逻辑为遵循,以实践向度为旨归,持续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导师规律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巧解规律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