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机制研究
——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思考
2021-01-14李新元
张 磊,李新元
(1.燕山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据统计,202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1]。创记录的毕业生数量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诸多影响,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更为突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增长缓慢,难以全部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而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发展,也使得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明晰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机制,对解决我国区域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助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根源
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无论是从国家的层面还是从高校自身,都采取了诸多措施。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扩大了就业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支援西部、赴贫困地区工作并且提高薪资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等。各高校自身也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育和创业实践。然而,尽管采取了诸多措施,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显著的好转,存在深层根源有待解决。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双难窘境”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与此同时,在招聘的过程之中,用人单位往往也难以选取合格的人才,造成了“招聘难”的现象,这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双难窘境”。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结构的冲突。一是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失衡。区域的专科生、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无法适应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因而与招聘单位所需求的各层次人才数量不匹配,造成了“双难窘境”。二是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与经济发展失衡。以省为例,省会城市聚集了大量高等院校,这势必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相悖。高职高专院校集中于省会城市,更是导致其他城市缺少技术应用型人才,无法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从就业层面看,高校过于集中在省会城市,致使省会城市就业人口高于招聘人数,而其他城市的就业人口却无法满足当地各单位的招聘需要,这既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也造成了就业中的“双难窘境”。三是高校科类结构与经济发展失衡。当前,许多高校在进行科类结构的设定时,将办学情况较好、办学成本较低的学科优先设置。这种做法导致了高校的科类结构脱离了区域的就业需求[2]。
(二)教育结构固化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伴随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在相应调整、日益完善,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和专业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高校的专业结构长期稳定不变,固步自封,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众多专业已经在时代的发展中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产业要求,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以及就业的困难。此外,教育的类型结构失衡也是另一主要原因。在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矛盾,这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社会中的根据。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再加之诸多专科院校“升本”,接受普通教育的人数庞大。在提供人才的层面,普通教育明显呈现供大于求的现状,而现阶段本应充满活力的职业教育却发展相对滞后。新时期,我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高歌猛进,侧重于实用性技能训练的职业教育比偏重于学术性知识传授的普通教育有着更高的需求度。学术型人才过剩,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当前专业人才需求的主要矛盾。
(三)经济社会发展中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的缺位
首先,政府部门片面性的追逐经济增长指标,将GDP的增长作为发展重点甚至是唯一的发展标准。在这种促导下,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却很难兼顾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经济发展越是迅速,其成就越是显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的缺位现象越是显著。其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呈现单列式。政府本来应该作为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者,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应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宏观管理者和指导者,但是现阶段教育主管部门所提出的发展规划很难列入政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游离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外。这也就使得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无法适应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最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不匹配。正是由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难以列入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所以导致了目前二者的发展规划是不匹配的。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向地方和高校放权,但是地方政府缺乏创新意识,对于高等教育整体规划不够完善。而由于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自身获得了更多自主权,却也导致了教育规划脱离于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脱离了自己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
二、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分析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我们研究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一)经济社会发展决定区域高等教育结构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决定了其发展方向。首先,区域高等教育的规模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地区内的劳动技术结构也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应的高校就会拥有较大的办学规模,较为完备的学科结构设置,对人才的需求聚焦于创新型、科技型,这就需要更完备的教育规模和更完备的新技术学科来满足当地对于人才的需要。其次,区域高等教育的质量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高等教育的晴雨表。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对于高技术型以及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是大于其他地区的[3]。只有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才能反哺地方经济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优秀人才。最后,经济社会发展是检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标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对学生自身的预期收益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欲望和积极性,对该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复杂而综合的影响。因此,经济状况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情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大,这也就促进了该地区的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4]。
(二)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高等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为社会提供服务三大职能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知识迭代与认知升级,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新时代的专业人才。高等教育结构的类型与层次将会决定其为当地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数量及质量。因此,拥有科学合理、优质完备的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证。二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文化成果。高等教育作为生产知识、生产科学文化的重要阵地,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高校将科技文化传授给学生,毕业生在生产活动中利用这些科学文化知识创造出更多的科学文化成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消费涉及了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显著的就是带动学校周边各产业的发展。此外,高等教育还会为一个地区带来多方面的服务,诸如旅游、文化产业、通讯、网络以及交际等多方面。
(三)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制约因素
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能够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学内容和手段,经济结构变革必然会引起教育结构的变革。科技结构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是由区域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水平对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才质量所激发的。越是具有现今完备的科技结构的地区,在其区域内商品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越需要人才的加入,越需要高等教育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革。人才结构决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层次和质量[5]。当一个地区有着足够充沛的精英人才资源的储备量,就能够通过其精英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建设,高等教育再为各个行业培养其急需的精英骨干,继而推动产业、技术的升级,促进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作为最基础要素的经济结构、作为最关键要素的科技结构以及作为最核心要素的人才结构共同形成了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制约因素。这三大因素相互关联、分别作用,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变革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地方高校能够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智力资源,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理应以新机制、新途径参与其中[6]。
(一)强化区域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应随之与时俱进,在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合理预估的基础上,甚至可以适度的超前设置,寻找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培养三方面的结合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培养创新人才是其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以及更为便捷的方式融入当地经济社会的重要形式。高等院校应该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划,要努力地成为一个地区的终身教育机构,为了进一步地传承其文化职能做出合理有效的延伸以及扩展。要做到优化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布局结构以及层次结构,使其适应并且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相匹配。
(二)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个规划的协同性
教育是一种未来性事业,其发展规划要面向未来,要未雨绸缪,不可亡羊补牢,因此,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要突出前瞻性设计。在提升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协同性过程中,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更加有利于政府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完善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通过对高等教育的政策进行规划,投入大量高等教育经费,在高校设置等方面由政府考量、审批,使得高等教育所规划的空间布局以及其发展的程度、速度都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规划,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开展良性的互动提供政策支持、科技支持、资源支持以及规则上的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动态性调整的重要依据,应确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结构动态性调整,将创新能力以及转化效益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建立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研究项目、平台,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团队以及高素质人才,要建立依据区域经济水平的多元评价体系,来推进高校改革,推动其科研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流向区域产业,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自觉适应经济发展的常态。
(三)发挥区域政府与地方高校两个自主权功能
在高等教育中涉及区域政府与地方高校关系时,不可以使其中一者完全成为另一者的附庸,要发挥区域政府与地方高校的两个自主权功能。首先,高校在发挥自己的自主权的过程之中要服从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服从相关法律法规。高校要首先依据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自己的办学活动。要保障自己的办学活动既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其内部的客观规律要求,又符合地区政府的整体规划以及法律法规。其次,地方政府在行使自主权时要尊重高校合理的自主选择。高等教育的办学权是高校具备了教育资质后而拥有一项权力,该权力具备公权力特征。最后,就是要注重两个自主权的耦合。放眼世界,西方的高等教育在最初是绝对的自治自由,但是高等教育绝对自治自由又造成了诸多问题,因此西方的高等教育又再次回归到了其所在区域的政府监管下。但是,政府监管又不是完全的政府“统领”高校,政府对高校的监管的最终目标也是要保障高校的自由。因此,基于先进教育的经验以及教训,为了实现地方政府和高校两个自主权的合理对接,要互相尊重、互相保障其自主的权益[7],地方政府要尊重高校办学的自主权,高校在自主办学过程中也要服从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地方政府行使自主权的目的是为保障高校拥有更合理自主权,能够更好的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