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我国大学学术制度建设

2021-01-14苏梓梁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学术大学

苏梓梁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创新型人才对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显得尤为突出。大学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与责任。作为激发产学研协同创新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其中,大学制度尤其是大学学术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高等教育已由高端化步入平民化,大学光环渐渐淡出,此时,“钱学森之问”掷地有声的向我国广大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质疑,揭示了我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制度性缺陷。我国大学在学术制度建设方面虽然做出了一些努力,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术氛围欠浓厚;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待完善;学校管理行政化等方面。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视域,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学术制度是现阶段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大学学术制度的基本要求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依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先代大学制度”,体现了我国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的进步,有利于保障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对学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能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活力。但是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完善的现代大学学术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轻视或破坏合理的学术制度,从而导致大学学术制度的建设缓慢。因此,要不断加强国家对大学学术制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一)创新型人才和大学学术制度

1.创新型人才的概念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指以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前提,具备较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在某一领域、行业或工作中取得创新成果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便在自主研究中开展了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课题,如白月辉、吕新强、赵蓉城、吕志勇、林金辉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背景、不同知识结构提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点,其阐述的相关理论依据在学界大体形成了四种认识:第一,具备一定的独创性,能独立思考并发现和解决问题,且对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具有创造性贡献,以其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探索未知,开拓创新,勇于为科学献身[1][2]。第二,具备首创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表现为对前人没有涉及的理论、工艺、技术的首次创立,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兼有独创、灵活、严谨的特点[3]。第三,具备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大胆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造力以及完善的个人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4]。第四,贯穿于各类型人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思想保守、创新力不足的人形成鲜明对比[5]。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知,全面发展、个性解放是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其培养模式不拘泥于固化标准,而是从人才素质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2.大学学术制度理念

柏林大学被誉为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时至今日,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时的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对现代大学建设仍有深刻影响,他所倡导的大学观重视科学的纯粹性,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6],对我们建设现代大学学术制度有着重要启示。

首先,现代大学学术制度应当将探讨纯科学看作是大学的主要任务。纯科学是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识的未尽之事;要打破片面的知识局限,所有的专业知识都应该基于人类的发展和人的生命价值;以纯知识、纯学理为自身目的。大学要坚持以科研为首要任务,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师生要有对科学献身的精神。

其次,现代大学学术制度应注重道德情操和个性修养的提升。大学应该是培养个人良好道德品质和个性全面发展的主阵地,而技艺与能力的培养次之。追求科学精神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整个人类的道德精神修养,在科学求索顺利进行的过程中达到提高修养的目的。

最后,“寂寞与自由”是大学的烙印,以此来获得纯科学。可以把它分为两个层次来解读,第一是对大学机构而言,大学应保持学术独立,营造学术自由氛围[7];第二是对大学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而言,大学教师与学生应该甘于寂寞,把精力专注于学术科研,不受外界事务干扰,并在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下,保有充分自由权,包括物质精神的自由、生活方式的自由、教师教学科研自由、学生学习的自由等。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学术制度环境要求

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也是营造创新驱动战略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制度环境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对知识创新的特征有准确的认识。知识创新无须较强的计划性,可能会面临失败的风险,且不会马上产生经济效益,需要政府资金支持,同时它需要多学科综合作用,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且需要创新力极强的群体。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大学学术制度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有利于培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氛围。科学精神是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的内在素养,也是科学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品质。科学精神体现了求真务实、严谨审慎的态度,也是理性、批判、民主、开放等特点的集中反映,不能拘泥于标准化范式培养,抹杀学生的创新力;人文精神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研究中既需要哲学等学科的思辨能力,也需要对祖国、对社会热爱的人文情怀,缺失人文精神可能会危害社会。培育人文和科学精神的浓厚氛围,有利于大学学术制度的良性发展。

第二,有利于个性解放和学术自由。个性张力对于科技创新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影响深远的,创新离不开个性解放,生活中有沉默寡言者,有清高孤傲者,有标新立异者,宽松的环境对于他们而言,更容易激发其个性创造力;学术对自由的要求很高,要有对理念、价值、有容纳的制度自由,自由才能激发兴趣,激发创造活力。

第三,有利于学术自治的维护。学术自治是保障学术空间不受外界干扰的手段,能够独立处理大学事务和管理资源分配,学术权和行政权应有所区分,给予学术人员一定的自主教学科研的权力。要从制度层面解决好大学学术自主性最大化的问题,处理好政府、大学、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相对独立的学术自治。

二、我国现行大学学术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入推进,我国亟需创新型人才,但是现状不容乐观。“钱学森之问”昭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紧迫性,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也反映了国家对人才的强烈渴求,同时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重大指导意义。

我国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对大学的资金投入,从法律的角度对其独立法人地位予以加强,大学办学自主性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的空间愈加独立和自由。但从现行的大学管理体制和学术运作机制上来看,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视角,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有些大学的学术行为被完全归入行政管理系统,在学术科研经费使用、流向、目标、审验、评估等方面的管理不够灵活,极大的打击了大学学术的独立自主性,限制了独立法人地位的有效落实。同时,有些大学缺乏对学术管理的充分自主权,也减少了学术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学术制度创新力。

第二,一些学校的学术研究缺乏独立性,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了行政管理体制的干预,有时也是由学术研究者及其活动自身造成。学术思想只注重吸收国外观点而缺少现实批判性,被动适应社会需求而缺乏市场前瞻性,为了简单的谋取科研经费而放低研究的层次和挖潜深刻学术效力,以较短的时间草草结项,发表质量参差不齐的学术文章凑数,缺少重大科技攻关动力和创新突破,关键领域的原始创新效能不足,以上种种成为阻碍教育科技水平提升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

第三,一些科研工作者有着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把学术研究当做个人追逐名利的工具,浮躁功利的心态愈演愈烈,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坐冷板凳”精神;而部分教育管理决策者也急于用行政手段营造学术繁荣现象,片面追求科研产出数量,并以名目繁多的“项目”限时攻关,频繁考核。

第四,一些地区和学校对教育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认识混淆。一些大学不断盲目提升办学层次,扩大招生规模,扩建校园设施,而不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淡漠内涵优化发展,忽视大学个性培育,阻碍高等教育良性发展。一味追求政绩和量定价值,只会加剧重量轻质的功利氛围。

三、优化我国大学学术制度路径分析

时下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学术制度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在提升学术创新活力和提供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等方面。

一是从法律上确保学术独立自主,保障大学经费的来源与合理使用。可建立大学董事会议事制度,成员可由教育专家或学术界的权威人士组成,并由董事会选聘懂教育、善管理人出任校长;组建以教授为主的学术委员会。吸纳在本学科领域在理论体系、基础应用、前沿观点、社会热点、发展趋势等方面具备深刻见解的教授,构建学校、二级学院、系(或专业学科)全覆盖的学术委员会,配套相应师资和科研力量,有的放矢。学术委员会可参与讨论重大课题申报、资金配套、团队组建、教学与科研协调等问题,实现教授治学[8][9]。

二是完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规范。当前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保证大学教授和科研工作者的经济利益理所当然,这也是科研工作者安于学术,激励创新成果的关键。而科研经费的分配足以给科研产出质量和效率带来极大影响。为提高科研激励机制动能,科研经费分配应该面向全体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化竞选方式进行,严格执行学术经费分配规范。

三是建立健全学术招聘制度。学术科研从业者的质量和配备在科研和教学中尤为重要,为更好的引进人才,促进科研水平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的人员招聘应当本着岗位需求,以公开公平的选聘标准执行,并能提供相应的条件,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四是创新学术评价制度的完善。学术评价涉及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晋升晋级、福利待遇、学术名望等方面,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创新学术评价制度应得到完善,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防止评价制度流于形式或趋向功利主义。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四、结语

学术制度是影响大学学术自治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优质的学术制度可以激发人才的内在潜力。我国大学学术制度建设一直在稳步进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提升,我们须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10],结合我国学术发展规律,提升我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建立起我国独具特色的现代大学学术制度。

猜你喜欢

创新型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学术动态
《大学》
学术动态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