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2021-01-14彭娅
彭 娅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前言
在“一带一路”沿线64国中,东盟十国地处要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优先地位。2020年上半年,东盟已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升级。教育交流合作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通民心、增强国家互信的催化剂,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后者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方向。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和产业腹地,其特有的区位节点优势极大地推动了重庆与东盟的经贸合作。2019年起东盟成为重庆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双方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贡献知识的重要功能,也是区域人文交流的主阵地。与沿线国家进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担当着的独特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之下,研究重庆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并基于“一带一路”的视角探讨进一步推进重庆-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建议和对策,对于提高重庆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重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发挥“以一域服务全局”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庆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现实基础
社会文化方面,中国与东盟陆海相连,东盟各国是海外华人华侨最为集中的区域,双方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频繁的经贸和文化合作往来,从而形成了大量的文化共性。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华人占比较高的国家,儒家文化对主流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汉语和汉字在东盟各国使用普遍,汉语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之一,华文媒体及学校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广泛存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和东盟各国同样深受佛教的影响。此外,东盟各国也有着和中国相近的节日习俗,如越南也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中国农历节日,新加坡、印尼和缅甸把春节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1]。中国与东盟因为长期的文明交融而形成了同根同源的社会文化,为双方的高等教育合作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地缘基础和经贸合作方面,虽然重庆位于西部内陆,与东盟诸国在地缘上并不接壤,但因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节点位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重庆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铁路、水运、公路、空运“四式”联运的实现和互联互通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的构建,大幅缩短了重庆与东盟的时空距离。例如,2017年重庆东盟公路班车与中欧班列(重庆)对接后,货物从欧洲发往东南亚可减少二十到三十天的运程。籍此,重庆成为东盟通向中国华北地区和欧亚相关区域的交通枢纽及重要的货物集散地[2]。随着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重庆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正在从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新前沿。以重庆作为运营中心的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中新(重庆)项目),为重庆与东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中新(重庆)项目框架下,“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多个重点项目先后落地,截止2019年9月底,签约合作项目199个,总值约270亿美元,合作领域和区域不断延伸,有力地助推了东盟、中国西部地区以及沿线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3]。2020年上半年,重庆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511.1亿元人民币,东盟稳居重庆第一大贸易伙伴之位。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总是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的。重庆-东盟经贸的深度合作,为双方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同时双方经贸深度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也对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教育方面,东盟十国因在经济、文化、历史背景方面的差异,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投入和发展,东盟优秀大学的综合实力、国际化水平及国际声望持续提升[4]。在2020年最新发布的QS全球大学排行榜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并列第11位,是该榜单排名最靠前的亚洲大学,马来亚大学排名第70,其他进入榜单前500强的十几所东盟高校排名集中于200-400名之间。东盟十国均为WTO成员,教育市场开放程度较高。东盟各主要高校在办学中十分注重凸显和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在办学定位方面注意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调整更新[5]。近年来,为了应对全球化趋势,东盟各高校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新加坡凭借其优越的教育体制,正致力于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引领者,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高校在各自的优势学科领域与欧美高校展开交流合作,通过引进其管理和教学模式、建立双联课程、联合培养双学位人才、设立海外校园等方式推动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上升。
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重庆市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教育大众化水平明显提高,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重庆现有普通高等学校68所,其中本科院校26所、高职(专科)院校42所,其中重庆大学为“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和211大学,西南大学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211大学。另外,还有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等专业型大学,开设了覆盖文、史、哲、艺术、理、工、农、医等各领域的众多专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人才[6]。
重庆高等教育与东盟高等教育在发展诉求、发展阶段、教育体系、办学理念、学科优势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有利于双方进行互补协作。双方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共性和在经贸等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为彼此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加强重庆-东盟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对于提升双方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双方文化认同从而构建更为牢固的战略伙伴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庆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
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的引领下,重庆各高校积极行动起来,以各校特色和办学优势为基础,与东盟各国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依托平台促合作方面,重庆各高校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搭建和参与研究院、联盟等合作平台的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2016年3月,重庆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三方签约共建“中新(重庆)国际联合研究院”,打造辐射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的高端学术合作平台,为中新(重庆)项目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018年4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联合承办成立“中泰职业教育联盟”,吸纳了中外近40所职业院校,旨在推进中泰院校、企业等在高铁建设、汽车制造等领域深化交流合作、共享资源。据统计,至2019年底,该联盟成员单位间完成学生互访12次、教师团队互访交流四次、举办签约仪式五次,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七所院校与泰方院校达成了校际合作协议,促成了中泰院校的高效能合作。此外,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加入了“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并通过该联盟的平台,与泰国、缅甸等国26所院校和企业等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先后承办了“缅甸仰光省公共交通高级管理硏修班”和“泰国高铁技术培训班",分别对缅甸仰光省交通系统官员及高管和泰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技术和技能培训。
(二)构建语言互通机制方面,四川外国语大学立足本校语言类人才培养优势,于2019年5月成立非通用语学院,目前已开设越南语、泰语、马来语和缅甸语专业,将在未来三年实现东盟国家语种基本覆盖。学院采用“非通用语+国别研究”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熟练掌握东盟国家语言兼具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四川外国语大学南方翻译学院与泰国清迈大学和华侨崇圣大学合作,开设了四年制泰语本科专业。西南政法大学与泰国、印尼、越南的六所高校签约合作培养“双法双语”法律人才,现已开设双语双法实验班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和缅甸语方向。在海外汉语推广方面,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先后成立了泰国勿洞市孔子学院和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重庆师范大学于2007年与印尼智星大学联合建立华联智星师范学院,在印尼本土培养大专层次的汉语师资。西南大学在泰国和越南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基地;与泰国孔敬大学和正大管理学院分别合作开展了商务汉语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和汉语教育本科联合培养项目,联合培养了大量紧缺的对外汉语教师人才,对于东盟各国的汉语教育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推进民心相通方面,重庆高校整合资源优势,成立多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在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成立,致力于围绕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法律体系,开展系统研究、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智库服务。西南政法大学与泰国清迈大学法学院共建“中泰法律咨询中心”,正在筹备与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相关大学合作共建法律咨询中心。2016年,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重庆国际战略研究院东南亚国际研究所成立,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获批成立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研究中心。这些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针对东盟地区的法律、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特色性研究成果,有效地加强了重庆与东盟之间的了解与融通。
(四)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方面,2016年起,重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合作开展“卓越校长工程中新合作培养计划”,每年组织选派40到50名中小学校长赴新加坡参加为期一年的培养学习,对推动重庆基础教育水平对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起,重庆市教委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每年公派30名高校骨干教师赴新加坡进行国际贸易等方向的研修。在重庆市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丝路”项目的资助下,重庆高校实施了一系列东盟国家重点领域人才的培养项目,包括西南大学的“泰国教育官员及校长培训项目”,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重电亚龙(马来西亚)教师培训班”和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老挝酒店与旅游高级管理人才研修项目”等十几个项目。
(五)涉外合作办学方面,重庆各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找准契合点,与东盟国家广泛开展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西南大学与越南国立教育管理学院合作开展了教育硕士联合培养项目。2020年3月,长江师范学院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重庆城市管理学院先后成立了“柬埔寨经济管理大学职业教育中心”及“中泰(重庆)国际应用技术学院”,通过海外分校培养专、本科层次的符合国际化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与泰方院校合作成立的“中泰国际学院”将实现中、泰双校区挂牌和授课,联合培养可服务中国“走出去”企业的专业人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与相关机构合作成立“老挝重庆电工程职业学院亚丝路学院”,面向缅甸、老挝等国留招收学生,联合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重庆-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存在的不足
(一)重庆-东盟教育合作的统筹规划不足,保障体系有待加强。为了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和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重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但是文件中表述较为笼统,没有涉及与东盟教育合作的相关表述。参考与东盟教育合作交流成效卓著的云南、广西两省,在政府层面多次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将东盟高等教育机构列为其高校合作的重点对象,并对与东盟高校合作的拟达目标作出了具体规划,为双方的高等教育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有力地促成了两省与东盟教育合作的蓬勃发展。其次,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均先后设立了面向东盟国家留学生的省级专项奖学金,以吸引和鼓励中国与东盟学生的双向留学,而重庆尚无此政策[7]。再次,重庆与东盟高校的高等教育合作在合作一体化管理和互认机制等方面都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局限了合作的便利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二)高等教育合作区域和合作领域存在不均衡。合作对象国方面,无论是在涉外合作办学还是教师进修和师生互访方面,重庆高校都是以新加坡和泰国等国的院校为主要的合作对象,与文莱和菲律宾的合作交流几乎是空白。而人才培养方面,以专科层次的学历生、短期非学历培养和师生互访居多,而本科及以上的学历生人才培养占比小、起步晚。据可查资料显示,重庆高校仅有一项与东盟合作的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且为2020年新获得立项审批,与几十项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的合作办学项目相比存在巨大差距。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项目更是少之又少,远远无法满足与重庆与东盟全方位合作对复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涉及的相关专业方面,主要集中在汉语、工商管理、旅游管理、高铁技术、轨道交通等方面,而在农业、渔业、医护等民生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较大缺口。
(三)合作成效不足。尽管部分重庆高校与东盟院校已签署合作协议并进行了深入合作,但是仍有很大部分合作交流仍停留在人员互访层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待提高,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所需的发展程度仍有差距。在意识上,普遍较为重视欧美高校,与东盟高校学术交流较少。此外,重庆高校在教育合作中对于自身优势的挖掘和发挥仍有提升空间。重庆各高校虽在学科专业方面各具特色,但未开设东盟国家语言类课程,对外宣传也不充分,而东盟留学生因语言问题或信息不足而不能选择这些专业,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数量不多。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首先,建议政府层面制定针对与东盟教育合作的中长期规划,对合作交流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主要举措、保障措施等进行统一战略部署,并在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上予以保障。可考虑建立重庆-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联盟,以国际组织的惯例做法为参照,构建重庆与东盟国家统一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建立和完善沟通协商机制。其次,建议重庆市政府增强统筹协调,在对各高校的优势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分工布局,把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重点工作分工到具体的高校单位,以便于跨境高等教育合作的有序开展。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有关留学生管理办法的规定;通过政策倾斜和增设奖学金、增加拨款等方式鼓励重庆与东盟学生的双向流动;对于与东盟合作交流成效突出的高校,应按照规章予以表彰和专项奖励。
(二)依托中新(重庆)项目强化教育合作。作为中国与新加坡之间在西部地区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项目以重庆为纽带,有效增强了新加坡与中国内地在金融、交通、信息等方面的联系,进而辐射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互联互通的格局。该项目实施后,重庆与新加坡的全方位合作进一步升级,也打开了和东盟经贸合作的新局面。新加坡拥有领先世界的教育体制,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在优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极富经验,重庆高校可依托此项目,进一步密切与新加坡高校的交流合作,加强人才联合培养、人才互通、高端咨询和协调创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融合。此外,新加坡与东盟其他国家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对其社会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都较为熟悉,在该项目框架下,新加坡可以成为重庆与东盟其他各国之间的“桥梁”,进一步推进重庆与东盟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
(三)强化校际协作。重庆各高校间应加强统筹协作,以畅通信息交流渠道,精准发力。一直以来,信息不对称和了解不足局限了重庆与东盟高校的合作成效。同时,重庆高校之间优势资源较为分散,导致高端合作能力较弱。重庆各高校之间需加强交流对话,从宏观层面做好调研规划,拓宽信息流通渠道,加强重庆高校与东盟高校之间的了解,以便整合研究力量和品牌优势形成合力,协同推进与东盟高校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凝聚集体智慧,充分挖掘与东盟高校合作的资源和可能,实行错位竞争,避免重复办学等导致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之间发挥学科优势,寻找和精准对接合作对象。重庆高校可以团队形式与东盟大学联盟、中国—东盟商务协会、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组织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文化周”、“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等特色交流平台,构建重庆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网络,畅通合作渠道,协助院校找准合作伙伴,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互学互鉴。
(四)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留学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和吸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优质国际化人才,也是增进国与国之间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例如,来自泰国的“汉语桥”比赛一等奖得主罗俊勇,在西南大学留学四年后回泰任职于乌汶第二华侨学校,一直致力于推动该校的华文教育,并为该校学生访华交流和留学穿线搭桥,为推动中泰人文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像罗俊勇这样的熟知中华文化的东盟留学生,对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友好往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止2018年,东盟在华留学生总量达十万左右,约占在华外国留学人员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东盟已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区域。然而,就读于重庆高校的东盟留学生人数远低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建议采取以下举措,推动重庆与东盟之间的留学教育。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可通过开展重庆高校东盟巡展、组织东盟高中生或家长到重庆高校进行文化考察、设立重庆高校东盟代表处等方式加强东盟学生对于重庆高校的了解和双边交流,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拓宽信息流通渠道。完善和改进重庆高校网页英文版并保持及时更新,建议有条件的重庆高校建设东盟主要语种网页,以方便学生和家长对学校进行全面了解。还可以设立专门的重庆-东盟国际学生留学信息交流网络平台,以便学生及时掌握国际间教育发展动态、留学专业设置及就业前景等信息以实现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增设奖学金。据了解,除个别重点高校外,大部分重庆高校仅有市长奖学金和校级两类留学生奖学金,且面向所有留学生,覆盖面较小。建议政府和高校设立东盟专项奖学金,尤其向经济欠发达的老挝、柬埔寨等国留学生倾斜,同时还可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以吸引更多的东盟学生到重庆留学。此外,重庆高校还应该注意加强留学生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对留学生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改善硬件设施、丰富留学生课余文化活动等形式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和提高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口碑,为后续招生打下基础。
五、结语
高等教育是国家间人文交流的主阵地,是公共外交的主力军,高等教育合作为民心相通提供重要助力。重庆高校立足重庆的区位优势和教育资源,积极投入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在搭建合作平台、构建语言互通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下一步,重庆高校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完善合作机制,多措并举深化和扩展教育合作,推动重庆-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打造区域教育共同体,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