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以《毛泽东诗词英译文本赏析》选修课为例

2021-01-14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译文诗词思政

曾 清,刘明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省毛泽东诗词外译研究基地,湖南 长沙 410205)

引言

新时期以来,围绕英语人才培养和英语教育的讨论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国家对于英语人才的“量”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西方文化的逐渐侵蚀,对于英语人才的“质”的要求也更高更严。具体来说就是,当下英语教育的目标已不再是单纯的“培养人”,同时也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基本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课一般都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公共课程而存在,其他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似乎做得不够。在英语人才的培养方案和目标里也只是简要地提及“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等字样,但是具体到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上并没有具体的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即并没有给出“合格”人才的标准。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及其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课程思政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一门课,而且一种教育理念。教育部早在2014 年4 月就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意见》提出了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理念,并推动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分别于2016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8 年9 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进一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称《纲要》)[3],要求各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为此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具备家国情怀和文化素养。课程思政的内容重点包括:(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党情,增加对党的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融为一体,提高个人修养,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4)宪法法制教育。帮学生牢固法制观念,坚定走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理想和信念。(5)道德修养。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行为习惯。以上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类课程。具体到不同的专业,则需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就英语教学而言,其肩负的课程思政责任尤其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里英语这门课程的受众极其广泛,几乎所有高校大一大二的学生都必修英语,每年涉及到的人数超过千万;另一方面,英语课程的内容又直接面临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对比,学生难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在满足如此规模的学生学习的同时,既要完成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要求,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所担负的责任和面临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一是需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提升广大英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实;二是需要把握好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努力挖掘公共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里的思政元素,推出一批精品课程、示范课程;三是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审编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多方面落实课程思政的内容。

二、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为了实践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功能,笔者试着以《毛泽东诗词英译文本赏析》选修课为例从思政教学目标、思政教学内容、思政教学方法和思政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设定教学目标,指向立德树人

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要紧扣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为主线,围绕提高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方面来设定。而就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其思政目标应该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西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文化精粹、民俗民情等内容,在客观介绍中西方社会差异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增加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在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并增强文化自信;在讲解中西方语言文字差异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双向沟通和文化输出能力,学会用外国语言传递中国声音、向西方社会讲述中国故事。就《毛泽东诗词英译文本赏析》这门课程而言,其思政目标是以毛泽东诗词英译文本为依托,通过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英译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1)深入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身上所具有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思考与选择,从而提高对党的政治认同和路线认同;(2)学习毛泽东诗词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人文价值,提高自我修身能力,并思考在当下如何实现自我价值;(3)识别毛泽东诗词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增加文化自信;(4)掌握基本的诗词翻译方法和原则,学会赏析英语诗词,提高个人审美修养。

(二)确定思政内容,丰富教学内涵

结合本门课《毛泽东诗词英译文本赏析》来说,该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包括毛泽东诗词及译文中所传递的家国情怀、思想价值、传统文化和美学元素等。本节将对这几点逐一进行分析,对应的译文选取来自于许渊冲[4]、张纯厚[5]等译本。

1.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强调个人修身和心怀天下。作为新中国缔造者的毛泽东,自幼便胸怀抱负,在青年时代更是以国家和民族兴亡为己任,这样的家国情怀在诗词中自然有所体现。例如毛泽东早年的一首诗《七绝·呈父亲》(作于1910 年,毛泽东17 岁),通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Determined is the child to go out of his hometown,and he pledges not to come back without studying to the fame.)表达了少年(child)毛泽东雄心勃勃,为了追求理想和自由而立志(determined)背井离乡(out of hometown)外出求学的精神。而学有所成、功成名就(fame)之后才还家,即是将个人的价值升华到家庭之外,放在社会中去实现。一个人只有成为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实现个人的“功名”,才能做到为国和为家的统一。这里的“立志”被译为determined,相比plan,determine 更能体现出这个志的“决心”。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经历了短暂的革命挫折之后,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Lost in immensity,I wonder who,upon this boundless earth,decide all beings’fall and rise.)之问,这一问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于国家前途的迷茫(lost)和担忧,也有对于民族存亡的思考(wonder)和探索。“问”这个词通常都会被翻译成ask,但ask 一般是用来指“提问、问别人”,相比之下wonder 则更强调自我思考和探究,更能反映出诗人(这里的I)对于国家前途的探索和追求,表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中年毛泽东胸怀壮志,面对北国雪景写下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rilliant are those whom we will see today.)的名句,歌颂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下的革命者们,不畏艰难,克服困苦,创造了革命史上的奇迹。他们在民族遭受苦难之时,心怀理想、众志成城、休戚与共、浴火重生,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勇敢向前、不怕牺牲,他们是最杰出的人。

2.思想价值

毛泽东诗词多创作于革命年代,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而毛泽东诗词中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核心价值也恰恰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考验的。例如,在经历了艰苦的长征之后,毛泽东写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Of the trying long march the Red Army makes light,thousands of rivers and mountains are barriers slight.)这一句充分讴歌了革命者们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barriers slight.)和工农红军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吃苦耐劳(makes light)的优秀品质。而“不到长城非好汉”(We are not heroes unless we reach the Great Wall)则体现了红军和革命战士勇于挑战,迎难而上的坚韧品质。在观看了女民兵的训练和飒爽英姿之后,毛泽东又用“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to face the powder,not powder the face.)这一句称赞了中国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积极投身革命,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优良品质。不论是古代的花木兰代父从军,还是现代的刘胡兰英勇就义,中国女性自古以来就有效力疆场、为国分忧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女性的美德。除了上述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赞颂之外,毛泽东诗词中也不乏对自然规律的描述,如“人生易老天难老”(Nature does not grow old as fast as man.)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Heaven would have grown old were it moved to emotions,the world goes on with changes in the fields and oceans.)这两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朴素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就是发展变化的(the world goes on with changes),正所谓沧海桑田(fields and oceans),这是谁也无法改变和回避的。但同时变化的快慢又是相对的,与人(man)相比自然界(nature)的变化(变老)是缓慢的(not as fast as)。这里可以看到译者用了虚拟语气进行翻译,也就是想表达出“天若有情”这种假设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应该珍惜时间、抓住当下、努力奋斗、创造价值。在世界快速发展变化、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样的思想更有时代价值,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更有教育意义,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坚定自己的意志,努力去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传统文化

诗词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源远流长,最早的《诗经》距今已有大约三千年历史,此后的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无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毛泽东熟读历史,在诗词中引用了大量历史典故[6],以古照今,通过古今对比来凸显近代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一枕黄粱再现”(They dream of reigning but in vain.),这里引用了成语“黄粱一梦”,暗指“军阀重开战”这样祸国殃民的事情最终是徒劳的(but in vain)译文中也用dream 来说明这个事情不会实现,同时对应“黄粱一梦”中的“梦”字。此外,毛泽东诗词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例如“秦皇汉武”(Qin Huang and Han Wu)、“唐宗宋祖”(Tang Zong and Song Zu)、“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Whipping his steed,Wu of Wei took a ride.Verse on his eastern trip to Mount Stone still remain.)和“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Were the poet Tao still in the Peach-Blossom Village,would he not find the fertile land there good for tillage?),这里对于历史人物的翻译,译者许渊冲几乎都采用音译。此外,还有国人熟知的文学人物,如“金猴”(The Monkey)、“孙大圣”(Monkey King)等,译者则采用意译为主。这些历史人物和典故的使用,丰富了诗词的文化内涵,也使得国人读者更易理解,同时还能起到古今对照、交相辉映的效果。例如用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人做对比,映射出“今朝”(today)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们(heroes)更加“风流”(brilliant)。通过这些诗词和译文,学生们也会加深和扩展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热爱,并逐步建立文化输出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美学元素

除了诗词和译文的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之外,毛泽东诗词的译法也包含美学元素。毛主席说: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在《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又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认为“形象思维”就是意美,“大体整齐”就是形美,“押韵”就是音美,并以此“三美”作为其翻译古诗词的标准。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音美,最后是形美。最好是三者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兼得,则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7]。下面以许渊冲译[4]的《沁园春·长沙》为例,分别介绍译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首先是意美,其中一个能体现意美的词是“橘子洲头”的翻译。橘子洲是长沙湘江中的一个岛,此岛形状细长规则,远看就像是江里的一条船,而洲头就像是滚滚江水中的船头。而法国诗人雨果(Victor Hugo)曾在诗中把小岛比作大船,把“洲头”比作船头。因此,译者在这里使用head of Orange of Islet,就能形象地描绘出一个江中船形小岛的样子,也能使人联想起雨果的名句。而如果把“头”译为shore,point,tip 等则不会有此效果。此外,上文分析过的strive 也能体现出中国文化讲求自然界万物和谐共存的意境。其次是音美。中国诗词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中国诗词的音美。这里的“秋,头,透,流,由,游,稠,遒,侯,舟”组成了全词的押韵,因为中国诗词的押韵主要指尾韵,所以全词八句话有七句押尾韵,这是中国古体诗的一大特点。中文一字一音,中诗短小精干。反观英语,几乎不可能做到一字一音,更难做到形式对仗。因此,这里的译文对应的是原词中的25 个短句,而尾韵也是由这25句话来组成,形成押韵的有如下几对:(1)I,by,dye,vie,glide,skies 和rise;(2)head,red 和bed;(3)here 和appear;(4)age 和rage;(5)height 和might;(6)hill 和still;(7)praise 和days;(8)impede 和speed。可以明显地看到,中文的押韵全都是押一个音,整体看就是AAAA 的形式,而英文的押韵分别押了好几个音,形式有AABB 或者是ABAB。这个差异是由中西文字本身的差异所导致的,中文一字一音,相同的一个音可以有很多个字,但是翻译成英文,既要保证意思接近,又要保证格式匹配,还要满足发音押韵实在是太难,所以中诗英译时要综合考虑,互相权衡,押韵往往不得不拆分成多组押韵,这一点在中诗看来是不完美的,但是对英诗来说却是正常的,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处。最后是形美,形美指的是形式上的美感,包括长短和对称等。中诗形式规范对称,翻译成外语则尽可能做到形似,至少要大致整齐。原诗的句子以4 字居多,译文则对应集中在6—8 个词,尽可能做到形式上的整齐。形美还有一个体现就是形式上的对称,例如“万山”和“层林”的译文分别是hill on hill和wood on wood 就具有形式上的对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译文里的far and wide 和up and down 也形成对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译文point to stream and hill 和writing in blame or praise完全是形式上的对称。通过上述知识点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诗英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诗词的赏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要了解中西诗词的异同,客观看待文化差异,提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Tune:“Spring In A Pleasure Garden”

Changsha

In autumn cold alone stand I,

Where River Xiang northward goes by.

Of Orange Islet at the head,

I see hill on hill all in red.

And wood on wood in a deep dye,

The river green down to the bed,

In speed a hundred barges vie.

Far and wide eagles cleave the blue,

Up and down fish in shallows glide,

All creatures strive for freedom under frosty skies.

Lost in immensity,

I wonder,upon this boundless earth,

who decide all beings' fall and rise.

With many friends I oft came here.

Howthick with salient days the bygone times appear!

When,students in the flower of our age,

Our spirit bright was at its height,

Full of the scholar’s noble rage,

We criticized with all our might.

Pointing to stream and hill,

Writing in blame or praise,

We treat'd like dirt all mighty lords of olden days.

Do you remember still,

Swimming mid-stream,we struck waves to impede

That boats which passed at flying speed?

(三)选择教学方法,确保思政效果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方面,知识传授的过程应该是教和学的统一。课程思政内容的传输不能是孤立的、突兀的,而应该被有机地融合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说,就是要求不能把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割裂开。因此,这门选修课主要采用三种方法来进行教学:(1)讲授法,主要用于诗词写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原文和译文分析,以老师讲授为主。其对于课程思政内容的传达比较直接明了,适合于学术性较强的内容,如毛泽东诗词英译文的初步分析。(2)讨论法,用于思政要点的挖掘和点明。相比老师直接讲出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得到的结论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只有自己得出的结论,才能记得清、信得过。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只需要适当的介入,逐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毛泽东诗词英译文本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其思政内容,从而达到认同。(3)练习法,用于部分译文和翻译方法的介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找出译文的规律,从而发现中西文化的异同。对于毛泽东诗词英译文本思政内容的传达,尤其是其美学特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出音美(押韵等)和形美(格式和长度等),不仅能提高课堂参与度,也能提升学生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能力及对英译文本的审美能力。

(四)进行科学评价,检测思政成效

为了考察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吸收和掌握程度,可以用下面的量表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从而进行教学评价。量表的设计依然坚持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要遵循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原则,避免将专业课变成政治课,所以,评价项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并向思政方面引导。评价等级分为三个等级:熟悉/ 较强,了解/ 强和一般/弱。有一些诗词可能这一项不适用(如诗词中不包含这一项的内容),则打分可以是“一般/弱”,如果适用的则希望学生掌握到“了解/ 强”这个等级。评价方式有自评和师评两种。评价结果会综合考虑自评和师评的结果。

结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开启了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篇章。在提升教育水平的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是核心。《纲要》的颁布充分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并明确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学里的英语类课程是受众最多的课程之一,英语课程的内容包含众多与思政相关的元素,值得深入挖掘。但是,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思政功能需要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我们在《毛泽东诗词英译文本赏析》这门选修课的教学上所作的思考与实践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也希望能为其他外语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译文诗词思政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思政课“需求侧”
关注诗词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弟子规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