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构建策略
2021-01-14赵帅
赵 帅
(沈阳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针对高校的公共突发事件,构建良好的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对于高校和学生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结合学生面临心理危机的实际情况,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走出心理危机,促使其实现健康成长。因此,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构建是高校开展工作的当务之急。基于此,高校应对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可能出现的公共突发事件,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1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构建策略
1.1 健全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健全制度是确保高校具有良好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基础条件,以健全有效的制度作为行为标准,促使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严格明确的要求规范,从而使高校心理机构在面对一些公共突发事件时具有较强的干预能力。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制度,将其作为高校当前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制度中明确各个管理阶层和部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责任范围,促使各层级工作职能的良好衔接,形成完整的链条,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顺利进行。在制度建立完善的过程中,对其中的预警预防、应急协作、信息共享、人才培养、资源保障等部分进行细节化的深入研究。
1.2 完善心理评估机制
心理评估是指基于心理学手段对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运用心理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得到的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健全相应的干预方案。针对高校学生采取的心理评估方式一般分为两种:第一,心理健康情况自我监测。自我监测对于本人的文化程度要求较高,要具备相对客观良好的分析和认知能力。高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具有心理健康情况自我监测的能力。学校心理干预机构会为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自助监测表,学生根据监测表对心理健康情况作出判断。在监测过程中,学生要摒除对主观猜测和控制监测分数的情绪,否则心理健康监测就失去了意义。学生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对心理健康情况形成正确的监测,进而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学生根据监测的结果能够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偏向具有清晰的认知,对于偏负向的情况,学生需要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避免走向极端。第二,线上心理评估方式。学校心理干预机构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完善相关的心理测评内容,不同学生所具有的反应触点是不同的,机构需要更多地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反应点,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具有正确的呈现。基于不同的心理触点对应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形式。比如心理健康状态呈负向时,最开始的表现就是情绪起伏逐渐增大,再进一步是心理焦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再严重会导致睡眠的质量和时间不乐观,更为极端的是会出现伤害自己和别人的情况。不同的心理状况所采取的心理干预方法和程度是有所区别的。
1.3 完善心理干预协同机制
健全网络和面对面心理干预机制,促使二者有效协作,促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得以全面开展。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和程度都是不可预测的,也不是仅靠面对面心理干预就能够得到良好解决的,需要更多样的心理干预方式。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为丰富心理危机干预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机会。高校通过不断完善网络心理干预机制,结合面对面心理干预机制,促使二者协同合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为学生开展良好的心理引导,做好心理干预工作,促使学生积极应对可能面对的各种困难。
强化校内与校外心理危机干预,促使二者有效合作。基于相关大学生心理研究得知,社会支持程度与学生危机承受能力呈正向关系,这意味着有更大的社会力量支撑学生,学生就具有更大的能力去应对心理危机。因此,促使社会支持的不断加强完善,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很大帮助。同时,社会心理机构相对于高校心理机构具有更高效的干预能力,无论是在心理干预理念、心理干预经验还是心理干预技术上都十分优异。家庭是学生从出生到生长的生活空间,能给予学生最大的温暖和安慰。能够良好地连接家庭和社会,是促使高校构建良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关键因素。将学校作为根据点,有效联结家庭和社会,实现三方有效的互动,开展良好的沟通,促使心理干预资源的充分流动。高校要积极向社会心理干预机构学习,充分借鉴其先进技术和有效经验,深入到学生的家庭中,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成长情况,为构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有力支持。
1.4 有效践行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一般有:紧急事件晤谈、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和信息再加工等。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心理干预技术,有时会同时采用多种干预技术,以达到最好的干预效果。在实际开展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明确几个问题:第一,认真倾听。学生在面临心理危机时,思想通道被堵塞,如在初始阶段没有帮助学生疏通堵塞,则堵塞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倾诉是打通堵塞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倾诉需要学生打开被封锁的内心,放下心理包袱,将隐藏在心底的话说出来。在学生倾诉的过程中,心理工作者要以更为耐心的态度去倾听,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打通堵塞的过程,可能会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不要去制止、否定或流露出任何负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是极大的打击。在阐述过程中,可以采用表情、眼神或肢体语言表达自己鼓励和关心的情绪,让学生感受到对方对于自己的肯定和支持,进而产生更大的勇气去打开内心。通过帮助学生梳理其陈述内容,明确其所面临问题的逻辑关系。第二,尊重学生。学生在面临心理危机时,所产生的心理特点是敏感、偏执、情绪化,在说话或做事上也表现出逻辑不清、思维混乱的问题。但这些特点表现得越明显,代表学生想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欲望就越强烈。心理工作者不可以否定学生由于思维混乱而产生的语言表达不清、情绪起伏大等问题,心理工作者需要用更为耐心、温和的态度与其交谈,在言语中、交往中用关心和尊重的态度去面对学生,让其意识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从而与心理工作者逐渐建立起信任的关系。第三,引导认知。外界的突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工作者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锻炼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外界的变化和自己的成长具有良好的认知,通过正确的方式疏解心中的郁结,面对外界的变化能够以正向的思维去处理,引导学生走向正向的发展轨道。
2 结语
高校应立足于当前学生实际情况,对公共突发事件进行探讨,促使高校管理阶层充分意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构建力度,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和干预方法,使得学生的心理危机得以良好地解决,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