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作家群如何讲述新时代黄河故事
——以《黄河故事》为例
2021-01-14刘宏志
刘宏志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华民族在经历百年屈辱之后,重新在国际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进行着自己的伟大复兴。毫无疑问,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伟大的时代。那么,如何讲述这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讲述新时代的黄河故事,也成为艺术家们,尤其是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中原作家群需要面对的问题。黄河是一条几千年来一直奔涌不息的大河,中华民族围绕它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的人依托这条大河生存发展。黄河的悠久和博大,显然让我们很难用一两个词语将之进行本质性的描述。对于生长在黄河岸边的中原作家群来说,黄河显然尤其是含混、复杂的。一方面,中原的各个方面似乎都深受黄河文化影响,似乎每一个人的生命经验都和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似乎找不到深入其中的抓手。从这两个角度来说,邵丽新作《黄河故事》便很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2020年,邵丽中篇小说《黄河故事》发表之后,广受好评,先后排名《十月》2020年度中篇小说奖和《扬子江文学评论》评出的年度文学排行榜榜首,并获得小说学会评出的“年度中篇小说奖”,频频登上各大文学奖榜单。这个直接以“黄河故事”来命名、书写黄河故事的小说,以群像的方式呈现了发生在黄河岸边的如同黄河一样的奔涌不息的人生。或许,从《黄河故事》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新时代黄河故事的讲述方法。
一、在生命故事中呈现黄河文化的精髓
讲述黄河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发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所以,讲述黄河故事,就要聚焦于黄河岸边的生命故事。一方面,一种文化的历史文脉、文化价值,不是肤浅地浮现于文化的外表,而是内蕴于隶属于这个文化的无数个普通的生命之内的。只有深刻透析一种文化中的生命形态、生命存在状态,才能够破解这种文化的内在价值、时代价值。另一方面,之所以说讲述黄河故事,就是要讲述黄河岸边的生命故事,还因为,黄河故事本质上就是生命故事。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国有着图腾般的意义。黄河意义的获得,黄河文化意义的获得,都和它与生命的紧密关联有关——正是因为黄河孕育了华夏大地上的生命,黄河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才在中华文化中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从纯粹物质意义上说,黄河只是一条河,无论是否有人存在,它都一直流淌在这块土地上。但是从中国人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是通过依托于黄河,才让自己这个族群繁衍生息,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的,黄河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息息相关。因为人依托于黄河存在,所以,黄河势必会影响黄河岸边的生命。这种影响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比如黄河让黄河两岸的人们能够安居乐业,黄河泛滥导致黄河边的人四处流浪,这些是显性的影响。因为黄河的经常性决堤,对依托黄河而生存的人们在精神上产生的影响,则是隐性的影响。不过,无论是黄河对人的生命的显性的影响还是隐性的影响,毋庸置疑的是,黄河其实都是和黄河岸边的生命息息相关。这些显性或者隐性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面对生命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态度,会成为黄河岸边人的生存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就是具体而真实的黄河文化。所以,讲述黄河故事,讲述的就是黄河岸边的生命的故事——这些人在黄河岸边如何存在,如何活着,以及应该怎样活着。讲述黄河故事,作家可以设置曲折的情节、有趣的故事,但是,作家的核心关注点应该是人的存在,所有的故事最终指向的应该是人的生命故事。所有民族文化特质的发现,时代精神的深入揭示,都应该在生命故事的讲述中自然呈现出来。
《黄河故事》讲述的是黄河岸边一家人几十年间各自的生命历程。这个小说从已经定居在深圳、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叙述者“我”返回郑州给已经逝去的父亲买墓地开始讲起,讲述了黄河岸边的这个家庭中各个成员在几十年中的命运变迁和生命存在方式:母亲看上去强势但是实际压抑的一生;父亲的屈辱和无奈;“我”为了改变命运而进行的挣扎和奋斗;大姐强势而斤斤计较的生活方式;二姐不幸但是倔强而坦然的生活姿态;弟弟的窝囊而又欣然自得与妹妹的没心没肺。从小说故事的讲述来看,这个小说显然无意讲述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小说一开始就提出的回郑州给父亲买墓地这个事情不过是让小说中各色人物展开的由头而已,围绕买墓地这件事情,也并没有太多的意外或者故事可说。当然,小说中的买墓地也是重要的,这涉及小说主题的表达——通过这个墓地,叙述者宣告了父亲屈辱历史的终结,但是,它却不是小说情节展开的重点。这个小说情节呈现的重点是,借助回郑州给父亲买墓地这个事情,叙述者“我”展开了对自我生命的回望,同时,借助自己回乡去见各个兄弟姐妹这样一个情节,也展开了对父亲、母亲、大姐、二姐以及弟弟妹妹的生命历程的回望和反思。毫无疑问,从小说叙事的内容来看,小说就是直接书写黄河岸边的人的存在问题——他们的过去和现在都是以怎样的姿态生存着。这是一个指向生命本身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就是通过讲述黄河岸边的一家人的生命状态,呈现出了作家所发掘到的中原人值得珍视的一些精神密码。
小说中的“我”是从艰难和坎坷中,以绝不屈服的姿态,一路跋涉,最终进入自己理想的生活境地的。在这个生命过程的呈现过程中,“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我”身上所具有的黄河文化的特质,一点一点地呈现了出来。从小说看,我们会发现,叙事者“我”的生命之所以能呈现出如此巨大的转折——从被母亲厌弃的孩子成为一个餐饮业企业家,是离不开她身上一系列独特的精神品质的——坚强、努力、宽容、乐观。一个中途辍学的女孩子,面对人生的困境不是投降或者抱怨,而是在十几岁年龄,依然加入建筑队,从事重体力劳动。从这个生命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面对生活的坚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的间隙,这个孩子却依然坚持自学高中课程,拿到函授大学的文凭,而且还敏锐地嗅到商机,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我”面对生活的努力——无论生活如何艰苦,“我”却绝不会自暴自弃。从小说书写来看,虽然“我”在承包餐厅之后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之前的生命历程,其实是充满了悲剧的气息——从小便处于被嫌弃的境地,得到二姨的一点爱便感动不已,年纪轻轻便被迫背井离乡从事重体力劳动以谋生。虽然“我”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逆转了自己的人生,但是我们显然也必须承认,生活其实对“我”并不厚爱,甚至还有些残酷。“我”如果少一点点努力,可能人生命运就会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但是,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承受了这么多命运的不公,“我”依然宽容、乐观。“我”没有因为自己从小遭受的一切苦难而对世界报以恶意,虽然母亲曾经对“我”态度极其恶劣,但是“我”依然对母亲回报以爱。正是在对“我”的生命历程的书写中,黄河文化的博大、厚重全面呈现了出来。小说借助“我”对家族生命的回忆,也介绍了自己兄弟姐妹的生命历程。他们也都经历了坎坷的生命道路,但是他们却又都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像野草一样面对生活不屈不挠地生长着,并且最终让自己过上理想的生活。显然,我们可以看到,《黄河故事》通过聚焦“我”和“我”的亲人们的生命故事,通过对“我”的经历的书写,“我”的母亲、兄弟姐妹的生活经历的书写,呈现了黄河岸边民众的生存秘密——坚韧而倔强地面对生活是他们能够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坚韧、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所在。
我们可以说,《黄河故事》比较全面地呈现了黄河文化,呈现了中原儿女身上的优秀的品质,是成功的黄河文化的展示。但是,我们也发现,《黄河故事》对于黄河文化的呈现和展示并不刻意,而是通过对作家人生历程的自然展示呈现出来的。虽然从小说的名字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家呈现黄河文化的雄心,但是在小说书写的过程中,作家并没有机械化地对黄河文化进行介绍。相反,我们甚至可以说小说中都没有出现黄河文化这样的字眼。但是,在对“我”的生命历程的展现过程中,在“我”与其他人人际交往关系的呈现中,却又无时不在呈现着黄河文化。小说中,黄河文化是在黄河儿女的日常生活中,在黄河儿女的生命历程中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出来。事实上,文化原本就是一个宏大的词语,它似乎无所不包,但是似乎又很难把握。但是,真正的文化,绝对不是形成于书面的、被总结出来的一些概念,或者一些典籍。文化是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的。蕴含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的生活理念、价值观念,其实才是一个民族的真正的文化内核。《黄河故事》显然对黄河文化的书写有着清晰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叙事者“我”的生命历程的讲述,深刻呈现了中原文明、黄河文化。
《黄河故事》没有复杂的情节,只是借助回乡给父亲买墓地这样一个由头,展开了对父亲生命的回望,对自己既往生命历程的回望,小说关注的是不同时代中人的存在状态,以及人如何在他的那个时代生存。就是在这种似乎絮絮叨叨如话家常似的对自己家人生命历程的回望中,黄河文化中值得珍视的宝贵的精神在我们的生命中浮现出来,这里有不畏惧苦难,对苦难的坚韧抗争精神,也有与万物和解,如黄河一样阔大的包容万物的精神。或许,正是有着这种坚韧的抗争精神、包容万物的精神,黄河文化才会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地流传下来,黄河岸边的生命也才生生不息地穿过无数次的黑暗时代,再次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对黄河岸边生命故事的书写,《黄河故事》展现了作家所体会的黄河文化的伟大精神传承。
二、用总体性思想讲述时代故事
书写新时代黄河故事,必须强调小说叙事的时代性,换言之,新时代的黄河故事,不应该只和黄河有关,更要和新时代有关,要凸显出黄河文化与当下这个时代的碰撞。在这个碰撞中,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会自然凸显出来,新时代的巨大发展成果也会呈现出来。黄河在中国流淌数千年,在每一个时代,都深刻地影响着黄河两岸民众的生存。我们也可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黄河故事。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就是战争年代的黄河故事。《黄河东流去》也是以讲述黄河岸边的生命为中心的一部小说,“这本书的名字叫《黄河东流去》。但她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1]2。李凖想在书中表达的,是他关于黄河岸边生命存在精神的思考,“多少年来,我在生活中发掘着一种东西,那就是:是什么精神支持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延续和发展……最基层的广大劳动人民,他们身上的道德、品质、伦理、爱情、智慧和创造力,是如此光辉灿烂。这是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这是我们古老祖国的生命活力,这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1]2。这部小说描写了黄河决口之后,面对灾难、迁徙,七户农民的命运。通过对这几户农民的生命故事的书写,小说写出了“中原儿女生生不息、顽强拼搏、乐观开朗的‘黄河性格’……中原难民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敢于牺牲的‘黄河情谊’”[2]。李凖想通过对黄河岸边的生命故事的书写,在生死攸关的历史事件中寻找民族的精神内核。从《黄河东流去》这部小说来看,李凖显然成功了。《黄河东流去》发掘出了黄河边坚韧、倔强的生活立场,乐观与大气的生活态度。这是对中华民族能百折不挠赓续血脉现象的深度解码,是讲述黄河故事的一部大书。但是,这却不是一部讲述新时代的黄河故事的小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从当年的积贫积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国家经济的伟大变化,财富的巨大发展都是在这几十年完成的,这种变革也必然会使既往的生命存在方式、文化认知理念发生变化。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生命存在方式悄然发生的变化,显然都是黄河岸边的新生事物,也都应该是新时代黄河故事着力讲述的对象。
如果说《黄河东流去》是发掘黄河文化、黄河精神方面不可多得的力作的话,那么,《黄河故事》则是强调在时代对比中呈现黄河文化的不同特质,在时代更迭中讲述出了独特的黄河故事。《黄河故事》在构建情节方面,非常精巧地设置了一系列的新旧对比,其中,关于父亲的认知的新旧对比的书写,可以说是小说表达的关键点。在这个小说中,父亲是一个只能在回忆中出现的人物,但是,他显然是一个重要人物。小说花费了大量笔墨,来回顾父亲对美食的喜爱、烹饪技术的高超,以及他面对现实世界的无能。记忆中的父亲,虽然儒雅风趣、仪表堂堂,却一直是被大众嘲讽的对象,甚至父亲最终的死亡也和大众的鄙弃有关。导致父亲成为大众嘲讽对象的原因,是父亲的不务正业、不思进取。他面对现实世界没有能力应付,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兴趣和爱好就是烹饪和美食。某种程度上,父亲在当时就是一个异端。他没有能力去实现社会所认可的成功,反而对当时似乎不登大雅之堂的烹饪、美食情有独钟,只愿意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烹饪和美食之中。显然,对于当时的时代来说,父亲这些梦想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也有些太奢侈。一方面,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足以支撑父亲的这个兴趣和梦想。对于多数人来说,能吃饱已经是奢望,而在这种情况下,去强调吃得精致、有趣,显然超出了大家理解的范围。另一方面,黄河岸边的中国,本身强调的就是注重实际,强调价值、义务承担的儒家伦理。生活在这种儒家伦理中,父亲却不注重自身的义务承担,不去按照当时的社会要求朝着一定方向去努力工作、进取,把整个家庭重任承担起来,却沉溺于口腹之欲,沉迷于烹饪这种似乎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看上去确实就是不正常的行为。虽然是和母亲的对抗成为导致父亲死亡的直接原因,但是,母亲显然不能为父亲之死负全部责任。因为父亲承担的压力,显然不仅仅来自母亲。父亲的烹饪之路上,承受了太多的压力:食品公司的主任可以一方面喝着父亲熬制的猪骨头汤,一方面嘲讽父亲说父亲读书多的价值就是能让自己喝上一碗猪骨头汤;因为做了卤煮驴肉,他丢掉了工作,还被罚三十元钱……父亲多次的烹饪技术的呈现,带给他的不是鼓掌和喝彩,而往往是来自社会的恶意的嘲讽。从小说可以看到,就连善良的二姨,在说起父亲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替母亲说话,“要不是你父亲太那个”。所谓的太“那个”,显然就是太痴迷于烹饪,痴迷于吃,不务正业。我们这些孩子虽然一方面乐于享受父亲带给我们的美食愉悦,但是另一方面,其实也加入嘲讽父亲的庞大的社会阵营之中。所以,二姐成年后才会耿耿于怀——父亲临死前去学校看她,她却因为担心同学笑话而匆匆跑开了。喜欢烹饪、热爱美食让父亲成为整个村庄的笑料,成为我们家的耻辱。小说中的“我”也一度是以父亲为耻辱的。但是,在小说最后,“我”却在黄河岸边郑重宣告,父亲“再也不是我们家的耻辱,我要完成的正是我父亲未竟的梦想”[3]。小说中“我”在最后的宣告,也是这篇小说的点睛之笔。这个宣告,其实就是宣告“我”对父亲的理解,宣告新时代对父亲的理解,宣告新的时代价值观的确立。小说通过新旧不同时期对父亲认知的不同,其实宣告了黄河文化在新的时代的新发展。一方面,在新的时代,提高生活品质要求的正当性确立了,对食物有要求,不再是被嘲笑的事情。事实上,就连当年最讨厌父亲贪吃的母亲,也开始对饭店的制作水平指指点点。这个变化其实凸显了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给民众精神带来的巨大变化——只有经济富足满足温饱之后,人们才不仅仅以解决温饱作为对食物的要求,当然,也从一个侧面讴歌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则显然呈现了这个时代对“成功”的认知的巨大变化,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中被淹没,商贾不再被认为是小道,从事烹饪也不再是被嘲笑的事情。这显示了黄河文化精神的新发展。在过去,作为普通人的父亲有烹饪的天赋和愿望,可他的烹饪技术在给大众提供了艰难岁月的美食亮色之后,却依然让他成为一个大家眼中的小丑。但是,在今天,“我”却凭借烹饪成功地成为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浩浩荡荡的黄河文化在新的时代,容纳下了新的时代价值观念,让每一个小人物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黄河文化在新的时代的延续和发展。
小说通过巧妙的结构,虽然在物理时空只是讲述了一次“我”的回乡之旅,但是却建构了一个有趣的不同时空的价值观的对比。通过这个对比,通过对父亲价值认知的变化,时代的巨大发展,时代观念的进步和变革都呈现了出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黄河故事》可以算得上一个正能量的,甚至隐含有主旋律色彩的小说叙事,但是,小说却并不是对这个时代一味地歌颂,而是力图坚持用总体性思想来讲述这个时代变革,既呈现了黄河文化的积极性拓展,也显示了时代的隐忧。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针对第二国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而提出的认知世界的一种思想方法。他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4]49。这种方法强调总体是各个具体的统一体,是历史的、社会的各个要素的辩证统一体。对任何具体的观察,都不能局限于个体本身,而应该将之放在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关联之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可能就会被某个具体实践所误导。“辩证的总体观之所以重要,就表现在这里。因为一个人完全可能描述出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而不懂得该事件的真正性质以及它在历史总体中的作用,就是说,不懂得它是统一的历史过程的一部分。”[4]62“所以要正确了解事实,就必须清楚地和准确地掌握它们的实际存在同它们的内部核心之间、它们的表象和它们的概念之间的区别。”[4]57用总体性思想来观照现实、观照历史,自然就不会有“只用抽象的、与具体的总体无关的规律来解释事实,事实还是抽象的孤立的”[4]58这种现象。换言之,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其实就是强调面对世界不能僵化认知,而应该将认知的每一个碎片镶嵌在它特定的历史时代语境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全面的理解。
《黄河故事》在讲述时代故事的时候,显然就是自觉遵循了总体性思想,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呈现了时代的变革。小说中的父亲的生命就是一个悲剧,在整个国家困难的时期,他没有能力出人头地,或者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物质生存条件。他所擅长的烹饪,显然也因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所以只能带给他羞辱。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喜爱美食、热爱烹饪并不是错误,父亲也没有错误,如果说他有错误的话,那也是他出现在了不适合他的错误的时代。也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我”才在黄河岸边庄严宣告父亲不再是家族的耻辱,而自己要完成父亲未竟的梦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并没有因此而对在过去的那个时空中逼死父亲的母亲心生怨恨,虽然在意识到当年的自己也曾经是逼死父亲的帮凶而心怀内疚,但是,“我”依然对当年的母亲表达了理解。显然,这就是总体性的认知思想的呈现。因为,即便父亲在今天是没有错误的,我们评价一个人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时代。在当年的那个历史语境中,父亲的行为其实并不具有合理性。由于父亲,母亲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那样一个语境中,母亲对父亲态度不好显然都是可以理解的。同样,对于今天的时代的巨大发展,小说也并没有无条件地全盘肯定。在当年困难时代,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的表妹还能够不顾自身利益,全心对待一个跟自己利益关系不大的人——如果没有二姨的不计利益的付出,“我”可能就无法生存下来。这是传统黄河文化中的人的亲情的表现。但是,在今天,虽然物质丰富了,小说却写出了在经济利益冲击下亲情的溃散。通过给父亲买墓地这样一个事情,通过兄弟姐妹们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时代,传统的亲情正在被经济、利益冲击、瓦解。这样,小说虽然呈现了时代的巨大的变革,呈现了黄河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以及新的积极的发展,但是,也呈现了在经济利益面前传统人情、亲情的被冲击,讲述了一个更加全面、丰厚的黄河故事。
《黄河故事》对“我”以及亲人生命历程的书写,暗含了时代的对比,以这种方式,小说让黄河文化与时代发生碰撞,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的黄河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也正是在这种碰撞中,黄河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嬗变演进过程被呈现了出来,中华民族、国家在这些年取得的巨大发展被呈现了出来。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或者说,在新时代值得坚守的新的黄河文化精神也在这个时代与黄河文化的碰撞中凸显出来。
三、结语
对于讲述黄河故事,中原作家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黄河和这块土地似乎有着特别的关系。这是最早的因为黄河而产生文明的地方,这也是黄河决口最多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民众深受黄河的恩惠,由此产生了农耕文明;这个地方的民众也深受黄河的伤害,每一次黄河决口,都是人生命的消逝。黄河对中原人的影响,黄河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代代相传。对于每一个中原作家群作家来说,黄河都似乎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似乎萦绕在他身边。但是,又因为黄河文化似乎在中原人生命中的无所不在,而让人难以提炼。从《黄河故事》这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对于中原作家群来说,书写新时代黄河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关注黄河岸边的生命,关注这些生命在新时代是如何存在、如何改变的,关注这些生命的幸福与悲伤。在对新时代的黄河岸边的生命的关注和书写中,国家的巨大变革,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会悄然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