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探析
——以“外国文学”课程为例

2021-01-14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一流教学模式

李 春 霞

(河西学院文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教高[2019]8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双万计划”。[1]《意见》强调,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要适应时代新要求,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聚焦高等教育教学创新,推进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是时代所需、且是迫在眉睫的事。地方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但相对“双一流”高校,地方院校存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对有限,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等现象。在这样一种教育现状下,地方院校如何立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本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围绕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点,加强课程建设,推进现代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内涵式发展,已是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河西学院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拨专项经费和制定帮扶政策全方位促进学校课程质量改革与专业建设工作。截止2021 年8 月,学校有1门课程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课程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课程建成“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还有3 门课程正在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中,“外国文学”课程是一门线上线下混合式“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本文以该课程为例,深入阐释地方院校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途径、方法和成效,并探索课程今后持续建设的深度与广度问题。

一、“外国文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当前面临的痛点问题

河西学院“外国文学”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包括“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两部分,横跨东西、纵览古今,内容非常丰富。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在知识层面引领学生构建系统的东西方文学史知识框架,形成比较宽阔的世界文学视野。在能力培养上,学以致用,使学生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文学现象和鉴赏文本,提升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在价值引领上,引导学生把握新时代课程学习的新使命,坚持文化自信,塑造高尚人格。为确保课程效果能实起来,有效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本校的“外国文学”课经历过数次教学改革。如在2004 年,进行过“外国文学精品课教学与文学鉴赏评价能力生成研究及实践”的探索。2019 年,课程团队进行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和雨课堂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研究”的教学研究。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2020年本课程被甘肃省教育厅认定为线上线下混合式“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建成一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还需大力加强课程的改革创新。纵观当前各大高校关于课程的教学改革,大多集中于自建慕课或者微课。对于像“外国文学”这样一些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课程,实际上早已由业界学科带头人打造了线上“金课”,如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领衔主讲的“外国文学史”就是一门深受好评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因此,并不是每一门课程和每一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自建慕课。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地方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把线上的“金课”拿来为己所用。只是这种拿来不是简单地照搬,如何让更多的线上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地服务地方院校师生的课程教学,仍是当前本课程建设时的一个痛点问题。其次,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恰好是信息化时代中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使用黏度最高的一个群体。如何借助学生喜欢的现代化移动工具优化教学突显学生的中心地位,并为课程学习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是当前本课程建设时的又一个痛点问题。另外,目前高校中大部分课程都还采用大班模式授课,这种教学方式下,亟待解决的还有课堂互动以及因材施教的问题。

二、“外国文学”一流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上述课程建设的痛点,结合教育部关于“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本校的“外国文学”课积极引进线上优质教学资源为专属在线课程(SPOC),并结合本校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特点,对线上“金课”进行本土化改造,创建了在线课程与本校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一流课程。[2]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创新,主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

1.课程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创新

河西学院“外国文学”课共96学时。考虑到课程学习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无论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是专业基础,这个年级的学生都还相对薄弱。因此,安排25%的教学时间(即24 学时)组织学生线上自主学习,75%的教学时间(即72 学时)开展线下面授。引进线上“金课”参与课程教学,增大课程学习的灵活性、高阶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下课堂,教师在集中精讲和组织学生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借助学生手中的移动工具——手机扫码进入“雨课堂”,利用该教学软件上的投稿、弹幕、关键词、测试等功能,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互相联动。另外,创建课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经典性研究资料和学生的习作,多元化的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简言之,本校的外国文学课采用的是基于SPOC 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即SPOC(视频教学)+雨课堂(现场互动)+课程微信公众号(资源共享)。具体操作如下:

(1)SPOC 视频教学打基础:线上,主要选用中国大学MOOC 平台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领衔主讲的“外国文学史”作为异步SPOC课程。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选择部分线上视频组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或课后强化学习。而在学习某些特殊专题或作家时,会认真筛选、精心整合一些其它在线优质课程。如讲到莎士比亚时,就选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主讲的“莎士比亚戏剧欣赏”课程的部分内容组织学生在线学习。线上学习内容整体不变,局部有调整有增补,保持开放式状态。另外,线上也有一些团队成员自制的微课,作为延伸资源补充学习。

(2)雨课堂教学强水平:线下,组织学生扫码进入“雨课堂”开展面授。课堂教学内容除线下必讲内容外,教师也会对线上相关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补充精讲,集中答疑、共同研讨,解决学生在线学习时可能因为不具备相应知识储备而产生困惑的地方。努力使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的教师辅导相结合,全面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有机融合的“三位一体”育人目标。线下面授,也鼓励学生在“雨课堂”参与回帖讨论,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体会同伴之间互相启发的价值。

(3)课程微信公众号共享资源:课程组还创建了“世界文学教学资源库”课程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相关教学内容的电子书和经典性研究资料,并上传一些学生的优秀作业,如学生自制的思维导图、微课、教案等。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学生拓展学习的不同需求。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上课空间,在保留教师面授的基础上将部分教学内容搬移到了线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在线课程还并非就是本校教师授课。与传统教学相比,这种混合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场景呈现多元化,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工具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使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也强化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系统上,这种混合式教学使“线上信息系统不仅是教学资源的载体,也成了教学活动的助推器”,[3]既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也利于促进教师不断优化课程。

另外,引进线上优质教学资源或平台辅助教学,也使地方院校的教师摆脱了因自身现代信息技能不足或教学水平有限而无法开展智慧教学的烦恼。线上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极大节省了单个教师自制微课的高成本。引进线上“金课”便于地方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建设混合式一流课程。

2.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1)优化教学内容,实施“精品”教学。外国文学的内容十分丰富,课程涉及的作家作品多、地域涵盖广、时间跨度长,然而课程的教学课时却有限。因此,结合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压缩集体学习的作品数量,拓展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空间,提升作品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在大家中选择更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探讨学习,并将学生的作品鉴赏与学术论文写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和能力。社会的飞速发展,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相对封闭的专业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才发展的需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整合为外国文学教学打开了新的视界,教学中应该打破学科界限”。[4]努力拓展外国文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在大学科视野下推进“新文科”建设,增强课程的文化底蕴。

(3)强化课程思政,注重挖掘外国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品德培育和人格提升的影响。学术无禁区,但是要明确课堂上不能传递负能量。在讲述外国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时,可以结合时事列举一些负面例子,但要分析其中的错误判断,实现价值塑造。课程教学除传授知识外,一定要重视引领学生挖掘作家身上或作品中的品德培育与人格塑造的内容,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如学习歌德的《浮士德》或作家雨果的“斗争哲学”,要加强学生的人生理想教育;学习高尔基的《母亲》、莫泊桑的《羊脂球》等作品,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艾略特的《荒原》或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作品,要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人的信仰危机问题;还可以通过文学经典中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等等。

3.教学方法与成绩评定方式的创新

(1)本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其中,任务驱动法和自主探究法,大多应用在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中;讲授法和讨论法,一般应用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

(2)课程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成绩构成为总成绩=平时考核×(30)%+中期考核×(20)%+期末考核×(50)%。成绩评定遵循学生学业成绩多样化的原则,改变以往由期末考试一考定胜负的课程评价体系,降低终结性评价,增加课程的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的培养。也要改变简单的知识复制性评价,侧重知识理解性与能力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5]落实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过程。因此,本课程压缩期末成绩比例,放宽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一般由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数据、线下参与活动的数据、主题发言以及读书笔记等几项内容组成,占学期总评成绩的30%。

(3)课程结业考核方式,除传统的闭卷考试外也常常采用开卷考试,如学生课堂试讲、撰写读书报告亦或口试、讨论等形式。本课程共开设两学期,一学期为考试课,一学期为考查课。当为考查课时,鼓励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对一些既定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另外,也鼓励学生课堂试讲或自制微课,培养学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学的能力。

三、“外国文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成效与评价

“外国文学”课程的改革已经持续了多年,为跟踪教学改革成效,每学期课程结束时都会在班级课程群发放二维码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梳理几次调查结果,无论是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还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的完成度等,学生反馈良好。同行与专家也都对于本课程的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具体反馈意见概括如下:

1. 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良好教学局面。课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优质网络资源参与教学,不仅优化了课程教学,还通过利用当代大学生喜欢玩移动通讯工具的倾向,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基于SPOC 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也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更趋和谐,课程学习氛围良好。

2. 推进智慧教育,优化了教学生态环境。这种“SPOC”+“雨课堂”+“课程微信公众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促使教师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和手段开展智慧教育,还促使教师不断增补最新研究成果优化教学内容。实际上,无论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亦或课程的管理,都朝着一种活态化趋势发展,极大地优化了课程教学的生态环境。

3.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升了教学质量。引进线上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课,也极大地提升了地方院校课程教学的质量,还使地方院校节省了自制微课的高成本。另外,这种教学模式操作简单,还便于推广应用。

4. 课程组凝聚力增强,构建了学习共同体。近年来,随着课程建设的需要和频繁交往,课程组构建了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了基层教学组织的集体力量。一方面课程组在合作共赢中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机制。

5. 同行与专家认可,学生评教结果优良。多年来,本课程的改革工作和教学质量均得到了同行与专家的肯定,学生对课程的评教和校级督导、院级督导的教学评价也均为优良。整体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创新工作进展顺利,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教学质量也有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河西学院的“外国文学”课开展基于SPOC 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该教学模式经受住了疫情的大考,也让教师转变了“教”的理念,学生改变了“学”的模式,为地方高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但梳理几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同行与专家的反馈,课程建设仍需不断进行。如学生反馈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时,“时间”分配是个问题。如何合理地安排好线上线下教学时间不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这个问题需继续思考。还有,如何更高效地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践行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个问题也需持续探索。建好一门课非一朝一夕之功,课程改革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一定要立足自身办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自己发展的一流课程建设方案,有效开展智慧化教学。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一流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