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人生礼仪的伦理内涵及当代启示
2021-01-14罗鹏
罗鹏
(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裕固族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其人生礼仪独具特色。裕固族有三种重要的人生礼仪,分别是剃头仪式、婚嫁仪式、丧葬仪式。三种人生礼仪,使裕固族的民族特色得以充分体现,其伦理内涵也得以充分展现。
一、裕固族剃头礼仪及其伦理内涵
(一)剃头礼仪
人生是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的过程,需要特定的仪式来实现转换。《礼乐人生》一书的作者彭林教授提出,“在礼乐之中,人的一生揖让周旋,涵养德性,变化气质,诗歌唱和,其乐融融。这是一个典雅的世界。”[1]根据传统习俗,在裕固族,孩子在周岁或三岁的时候要完成第一次剃头,“在裕固族人看来,越早剃掉小孩的胎毛越好,因为剃头仪式是裕固族人的老传统。与剪马驹的鬃毛一样,给娃娃剃头,娃娃才能长命”[2],这是裕固族人第一次对孩子的祝寿。
剃头仪式举行吉日和时辰很重要,由自家的老人或是喇嘛选定,一般吉祥的日子是农历初一或十五。到吉时吉日,喇嘛便开始诵读长寿经,在经文的字里行间提取出经词作为孩子的名字。在家庭中,为头胎孩子举办剃头仪式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父母要款待参加仪式的客人。亲友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祝福还需馈赠礼物,礼物有大有小,有时可以赠送一头乳牛或是一些衣物、哈达和钱财。作为家中年长的老人和舅舅,需要准备一头两岁的小牛犊或是一匹三岁的小马驹,这些礼物还会进行标记,陪伴孩子长大。
剃头仪式开始之前,母亲必须带着孩子到长辈面前,能够自己行走的,必须要给长辈们磕头。之后,拿着装有一碗奶子和剪刀的盘子,酥油和圆圈形状的酥油糌粑需要放在碗的旁边,盘子要端到舅舅面前,将孩子的头顶上放置酥油糌粑圈。第一个开剪的是舅舅,他将剪下的一小绺头发放在盘子里,之后,小孩的额头还需要舅舅带头蘸一些酥油抹到小孩嘴上,与此同时,祝福词需要诵读。一般来说,剃头仪式期间的祝福词极为丰富:
“领:噢,选中吉祥的年份,吉祥的月份,选中这吉祥的日子,吉祥的时辰,幸运即将降临娃娃的身边。
海螺一样洁白的“也特玛”①是象征着什么,千河万水一样连绵的福气不断。
万千树木的花朵一样繁茂盛开的祝福实现吧!
众:噗特哎(实现吧)
领:头发穿过洁白的“也特玛”是什么用意,牧养千只白羊享受万千幸福的祝福实现吧!
众:噗特哎(实现吧)!
领:用金剪子剪去左面的头发是什么用意,家聚黄金般的富有财产的祝福实现吧!
众:噗特哎(实现吧)!
领:用银剪子剪去右边的头发是什么用意,要走银光般的光辉前程的祝福实现吧!
众:噗特哎(实现吧)!
领:用铁剪刀剪去囟门上的头发是什么用意,上天一般广阔的福气,钢铁一般顽强的生命长在,那样美好的祝愿会实现。
众:噗特哎(实现吧)!”[3]
之后,所有参与剃头仪式的亲友都需要按照顺序进行剪发,一般是先左右两边、然后中间和后面,一边剪一边唱着对孩子的祝福歌,并向孩子的父母献上哈达和礼物表示祝贺。最后的一剪需要舅舅来执行,舅舅把孩子头上的酥油糌粑圈拿下来,把最后一撮头发剪下,小孩成了光头。一般来说,男女在剪发次序上存在差异,男孩从左边开始,依次是右边、中间和后面;女孩需要从右边开始,之后依次是左边、中间和后面。剪过以后,每个人都需要将酥油点在孩子的额头和嘴巴,按照顺序,每位客人需要一边剪一边唱,一般是一人领唱、所有人帮唱。最后以“保尔德埃”②结束,现场气氛十分愉快。在裕固族,孩子第一次剪下来的头发需要收集和存放,由于部落不同,存放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事先,家里人会缝制布包,剪下的头发放置在布包中挂在帐篷内干净的地方或是家里的佛龛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现如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多是半农半牧区,古老的剃头仪式也逐渐被淡化。
(二)剃头礼仪的伦理内涵
在我国传统的礼俗中,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是极为重要的三个礼程。孕期习俗和求子仪式由于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而被淘汰。庆贺生子是当前社会上流行较为广泛的礼仪,包括新生儿出生后剃发、百日、命名、报喜、满月、沐浴、抓周等。对于任何民族而言,生命的诞生预示着民族、部落、氏族、家庭的延续和血缘的传承,人生的开端礼便是诞生礼。古人重视生命、尊重生命需要借助诞生礼来实现。对于父母而言,借助诞生礼以身示范、身体力行,让孩子成长为有孝心、有责任心的栋梁之才。与此同时,传播“孝”文化、感恩父母也借助诞生礼实现。作为游牧民族的裕固族,经过了长期的游荡漂泊,新增人口是最大的喜事。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裕固族人民借助剃头仪式,希望子孙后代能健康成长,这种生命仪式充分表现了裕固族的道德伦理诉求。
作为一种祈求性交流,喇嘛将经名赐给孩子,同时表达对子孙的美好祝福、期望。借助剃头仪式,人类的情感通过特定的表达形式体现出来。经过剃头仪式之后,幼儿有了一个社会身份,成为一名正式的社会成员。剃头仪式蕴含着丰富的启蒙教育,幼儿的心智之窗第一次得到开启,体现出神圣感和庄严感,作为社会生命个体,开始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草原牧民而言,“四宝”就是骆驼、羊、牛、马四畜,在剃头仪式中,骆驼、羊、牛、马等会作为最为贵重的礼物馈赠给剃头的孩子,标志它们将与孩子一同成长,而且不可以被随意处置。
二、裕固族婚嫁礼仪及其伦理内涵
(一)婚嫁礼仪
裕固族的婚嫁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过去如招赘女婿婚、小女婿婚、帐房戴头婚、兄弟共妻婚、童养媳婚、勒系腰婚等都是非正式的,现在已难得一见。现今具体的婚嫁仪式过程包括接亲、订婚、求婚、戴冠、许亲、交接新娘、献羊背子、送亲、戴头等。
裕固族婚嫁仪式需要两天的时间,第一天由女方家负责,第二天男方家负责,第二天的仪式更为隆重。戴头仪式主要是在姑娘出嫁之日。这一天,姑娘家中聚集了女方家的亲朋,来宾都需要向女方的父母敬献洁白的哈达,以表达祝贺。在毡房中,客人们席地而坐,婚宴就此开始。在启明星升起之时,新娘开始由伴娘陪同步入毡房,仪式由两位少妇主持,歌手或新娘舅舅负责演唱《戴头面歌》。随着歌声响起,开始为新娘装扮,新娘要改变发式,佩戴上喇叭形毡帽,将背饰、胸饰、头面佩戴齐全,头面主要由海贝、珊瑚、玛瑙、玉石、银牌等编制而成。第二天红日初露,婚礼主持人宣布喝“上马酒”,新娘与伴娘同骑上一匹马或骆驼,与慈母告别。在送亲队伍的陪伴下走向新郎家,一路欢声笑语。途中,男方迎亲的队伍需要将毡毯铺好、将酒宴摆好,以迎接送亲的客人。在送亲队伍抵达后,为了表示敬意,男方迎亲队伍要向女方进献哈达。
在男方家,要将一个小毡房设置在大帐房外面,因为新娘不得直接进入男方家。到达后,在女方主婚人的指挥下,女方送亲人员中骑术较好的人需要扬鞭策马冲向小毡房并企图将其踏倒,若送亲人未把毡房踏倒,就要重新回到队伍中,送亲人员又骑着骆驼冲上来。按照裕固族的说法,若把专供新娘休息的小毡房踏倒,则表示男方对新娘保护不周,仪式要重新开始。当然,迎送亲所用的毡房、骆驼和马都是仪式的工具。此时,男方主婚人邀请送亲队伍共同步入大帐,新郎则要换上岳父准备的新装。待到新郎穿戴整齐,将羊小腿赠送给新郎的仪式正式举行。根据裕固族的婚礼习俗,新娘将一个略带点羊毛的羊小腿赠送给新郎,这主要来自于神话故事“在两位罕王的子女举行婚礼过程中,某位罕王言道:孩子们结婚所留的最好的证据就是这个羊干巴骨。该部位的骨头大头为黄色,象征着黄金,小头为青色,象征着白银;新结婚的女婿之所以穿着短褂,套着长袍,就是寓意着更多的肉。在这之后,将羊小腿赠送给新郎的婚俗便被保留了下来”。[4]“在到达男方大门口时,新娘要在两堆火中间走过,这两堆火是之前准备好的,预示着辟邪,日子红红火火。”[5]按照裕固族的习俗,向着新娘,新郎将三支无镞箭连续射击,而且唯有被射中才代表着吉祥,代表着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射完无镞箭后,新郎要把弓折断并置于门旁,再由老人将其扔到火中烧毁。步入大帐后,新娘要和伴娘共同步行至婆婆面前并给婆婆敬献一碗酥油茶,伴娘还需要将点心、酥油、哈达等礼物呈上,表示两家友好。结束仪式之后,新娘回到小帐房,将脸上蒙的面纱揭去。
此时,男方家还要将羊背子献给宾客,依照客人不同的辈分和身份将不同等级的羊背子敬献给他们,并一并说出答谢词和赞美词。同时,新郎和新娘要将“双杯酒”敬献给宾客,宾客们跳舞唱歌、喝酒猜拳。在裕固族,“尧达”就代表着羊小腿,在婚礼前,需要由新郎家人专门制作。新郎和新娘在新婚之夜要将“尧达”上的熟肉一起吃掉,寓意可以早生贵子、浓情蜜意。
(二)婚嫁礼仪的伦理内涵
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与婚姻是密不可分的,家庭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裕固族的婚嫁礼仪不难看出,婚嫁活动使得社会的道德观念及价值规则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道德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有序的发展就是基于这些伦理、价值及道德观念的存在。
裕固族婚礼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诉求和伦理道德观,在裕固族婚嫁仪式中有戴头面的仪式。对于女性来说,戴头面仪式后就意味着真正的成年,之后社交活动才可以进行,包括同异性交往,道德舆论也不会谴责成年的女性。“姑娘戴上的头面主要由水晶石、金银、玛瑙、珍珠等装饰而成。在传统的裕固族人看来,与男性相比,妇女缺乏男性生殖器、男性乳房、喉结、睾丸、胡须,由此,它们需要由头面上所镶嵌的五样东西来代表。带上头面之后,妇女才可以与男性一样融入社会生活。”[6]
裕固族的婚嫁仪式将个体的成长周期完美展现,就裕固族姑娘而言,未经过该仪式,就不能被视为成人,只有经过头面佩戴仪式(成年礼),才能够拥有与以前不同的权利、义务,裕固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婚嫁仪式之后变得更为正规化。裕固族姑娘在将头面戴上之前,无法清晰地界定其是儿童还是成人,但是经过了头面佩戴仪式(成人礼)后,裕固族姑娘的社交也更加自由,她们可以与伴侣生儿育女而不会受到任何非议,少女成为妇女,他们将迎来全新的生活,预示着他们的人生过渡到了另一个阶段。
三、裕固族丧葬礼仪及其伦理内涵
(一)丧葬礼仪
裕固族丧葬仪式主要有天葬、火葬及土葬等三种形式。因为家庭状况、部落以及历史环境的不同,裕固族的丧葬仪式在规模及程序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火葬仪式。西部裕固族地区主要实施火葬。人死后,将其换上新衣,七窍用酥油封好,用白布或者黄布把逝者的肘关节与膝关节捆住,使其成弯曲状,且要双手紧贴耳部,像刚出生的胎儿,这一过程被称为收尸,需要在尸体未僵硬之前快速完成。“圆寂”也就是尸体呈胎儿形,表达生死同样。根据逝者的身材,用白布缝制一丈二或一丈五的布袋,把逝者装入其中。之后,长方形围帐由白布围成,尸体需要平放在此围帐内。人死的当天需要进行“超度”,让僧人、喇嘛到家里念经。傍晚是出殡的时间,尸体需要放置在地毯或白布上,四人各执一角,把逝者转移到固定的火化点。选择火葬地点最主要因素就是风水的好坏。在火化前,地上已经挖掘了足够深的沟槽,在沟槽中加入足够的木柴,并呈井字状。在柴堆上,将酥油和白酒按照面东背西的方式放好。由喇嘛在柴堆周围边念经边转圈,念经完成后再点燃木柴。在柴堆燃烧完全后,送葬人群不能直接进家,要专门在自己家门口燃烧一个小的火堆,在火堆上跳过后才能进入,否则就会带来不吉利,更有可能会把逝者的灵魂带回家。
天葬仪式。东部裕固族地区流行的主要是天葬,除了有一定地位的人需要火葬外,其余人都是天葬。与火葬相比,天葬仪式的大部分内容与其是相似的,只是在停尸的过程中,三个木桩被栽在大帐的中间位置,老年逝者被停放在大帐的十字线之上,而年轻逝者被停放在十字线之下,尸体必须要在三个木桩间停放。通常而言,喇嘛的数量在两个到二十几个不等。在停尸阶段,喇嘛要念三到七天经。出殡后,还要两个喇嘛继续念经超度,时间为四十九天,取七七之数。超度的每天下午,彩色布条和吃喝的用品都需要在火中烧。抹孝仪式需要在最后一天举行,喇嘛要在这一天给逝者念经指路。天葬场通常都是风水宝地,且均为向阳。人死后,不可以穿衣服,呈胎儿形被捆成之后放置进入布袋。出殡的时间往往是五更天,尸体借助牛、马被驮运至天葬场,而且不可以哭哭啼啼,之后取掉装尸的布袋,将捆尸布带解开,将其仰面朝天放于一块大石头,并将羊肉、肠、酥油、肚、糟耙等物放在尸体的周围。一旦放置妥当后,送葬人群就可以回家,而喇嘛则要留下来念经。三天后,逝者的家人们要再次来到天葬地看鹰雀是否把尸体吃掉,若被吃干净,吃的速度快,就说明逝者得到了超升,若剩下大块骨头,家属们还要把这些骨头收拾妥当后掩埋。若吃完没有东西剩下,就放置几块白色石头作为坟墓的标识。但是,如果鹰雀没有吃掉尸体,那么喇嘛还需要再次念经超度,因为这是不吉祥的。
土葬仪式。肃南县前滩乡裕固族地区和酒泉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主要实施的是土葬。由于与汉族农业区极为靠近,受到汉文化的较大影响,所以此地裕固族主要实施土葬。但是在传统的裕固族人看来,土葬就意味着进入地狱,是不吉利的,但是由于生活的困顿以及汉文化极大的影响,土葬的存在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二)丧葬礼仪的伦理内涵
作为人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仪式,丧葬仪式的地位极为重要。死者是丧葬仪式的主要处理对象,但是其与活着的人们关系密切。生命的终结就是死亡,这是人无法摆脱的。面对死者,亲朋好友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是恐惧死亡,另一方面是眷恋死者。裕固族由于受到多个宗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丧葬风俗,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其丧葬就显得特别隆重,对死者的怀念、依恋、悲痛情绪更为强烈,维持死者与生者的联系、断绝死亡与生命的关系是其主要的目的,虽然丧事往往是不吉利的,但是必须这种仪式让人们坚信人有来生、灵魂不死。
丧葬仪式是人类生命终结的标志,说明一个人要和现实世界、现实生活分离开来,这也是人的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仪式。借助丧葬仪式,裕固族人们期盼逝者的灵魂能够得到超升,并保佑后人们能够安康幸福。裕固族丧葬仪式的一大典型功能就是对文化及历史记忆的传承,能使其对灵魂及祖先崇拜的观念、情绪得到集中反映,丧葬仪式可以看作是脱离仪式,代表着人生旅途的终结。在裕固族丧葬仪式中,人们可以充分地表达愧疚和悲哀,面对困难和悲伤的情绪,人们能够互相安慰和鼓励,让自己的生活得以继续。
对于后代来说,裕固族的丧葬仪式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教育意义。在人类生活中,基于象征和丧葬仪式,能使信息和知识得到较好的传递,且文化及群体的延续都与这些知识与信息息息相关。自古以来,本族特征在各族丧葬中得到了凸显,其本质就是进行民族的心理教育,以更好地实现本族传统的保持和外族文化的侵入。通常而言,祖骨崇拜可以看作裕固族族葬礼中再次捡骨的重要来源,之所以从事这项仪式,主要原因就是裕固族人认为后代的福佑需要借助祖坟。保护祖骨这一行动本身的价值极为微小,但是在后人看来,这却是一项世袭性、终生性的活动,因为代表着长者灵魂永存,需要保护长者、尊重长者。
裕固族的丧葬礼仪是多种文化共同作用之后才形成的。如,汉传道教、萨满教以及藏传佛教等三种宗教文化混杂到一起后才衍生出火葬风俗。火葬仪式举行时,藏传佛教的成分就体现为喇嘛到场诵经;而萨满教敬火、拜火的习俗本身就通过火葬得到反映;阴宅及墓地的选择、上坟烧纸及黑纱佩戴等都是源于道教文化。由此可知,在经过了自由选择之后,裕固族的丧葬文化得以形成。立足文化发展变化可知文化的选择是共同的、自由的、相互协调的,在相互适应中,文化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且,一种文化绝对占有或强制另一种文化并不存在,不同文化之间可以通过更好地适应和相互理解才能形成共同的文化,文化平衡性是文化优胜劣汰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可以说,裕固族的丧葬仪式是多种宗教和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总之,不论裕固族葬礼的表现形式怎样,其社会功能都是一致的,即对逝者的遗体进行处理、宣扬家人的情感等。前者是理性处理,后者则是感性释放,而这些感情需要借助沉思默哀、狂舞、歌唱、哭泣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各异的丧葬礼仪由此形成。
四、裕固族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裕固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其他各民族相互交融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现代化的道德观念开始渗透到了裕固族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裕固族伦理道德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少数民族的伦理思想在传承过程中“失真”严重,阻碍了裕固族伦理思想的继承。二是公共性和集体性的思想急剧滑坡。三是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以前淳朴的民风不复存在。
2021 年8 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7]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我们对裕固族传统的伦理思想要进行传承和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伦理思想的同时,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其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一,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关键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建立在各族人民强烈的集体和国家意识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8]新时代,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构建伦理道德体系,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二,不同的道德文明体现了各自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信仰和行为方式,但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仍然会面临某些共同的问题,形成一些具有共性的道德认识,如诚信、节俭、尊老爱幼等,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伦理道德传承问题上把握好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对人类共同面临的伦理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面对的共同伦理问题与日俱增,包括环境伦理、生命伦理、技术伦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全人类的一起共同参与,达成一定的共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9]全球伦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与各国一道,实现合作、共赢,这是我们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价值指针。新时代的伦理道德建设必须要具有全球性,从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伦理中发掘有益的道德资源,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注释:
①“也特玛”是裕固族为小孩剃发时所使用的一种道具,大多用酥油制成,圆形,中间有圆孔。剃发时,要将“也特玛”放在小孩头上,从中间小孔中掏出头发后再用剪刀剪。
②“保尔德埃”是裕固语,意思是祝孩子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