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周孙仁贵墓志与西北史事钩沉

2021-01-14学王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赤水吐蕃武则天

杨 富 学王 庆 昱

(1.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甘肃 兰州 730030;2.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洛阳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博物馆收藏有一方武周时期的墓志,志主孙仁贵,主要仕宦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孙仁贵事迹显少见于史书记载,唯以擅长绘画而入载《历代名画记》。①本墓志提供了事关孙仁贵仕宦生平的不少事迹,尤其是墓志所涉唐初特别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中央政府经营西北之事,更是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兹以《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录文为据,②就其中内容,略作考证。

一、孙仁贵家族史事略考

根据墓志记载:“公讳仁贵,字士稜,范阳涿人也。”可知志主名仁贵,郡望魏范阳。然孙氏郡望,《元和姓纂》并没有列范阳,孙氏比较著名的郡望有乐安、富阳等。③唐代郡望的形成需要一个家族连续三代以上为官才具备条件,郡望的形成是地域性家族进入政治社会与地域性集团结合的结果,往往需要近百年的时间。④孙仁贵家族在北朝后期仕宦于东魏北齐,北齐灭亡后才入仕周隋。周隋政权将山东士族从地方剥离出来,因缺乏制度性而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矛盾尖锐。唐朝初年注重调和与山东士族的关系,使士族的地位提升被制度化了。⑤由于周隋时期受到压制,孙仁贵家族门第不高,入唐后尽管孙仁贵父身居高官,但身份依然是武人,故而未能使范阳孙氏成为著名郡望。

如同隋唐时期大部分士族一样移居两京地区,孙仁贵家族在成为高官后亦移居洛阳。志文言其“贯于洛州陆浑县”,即此谓也。既以洛州为新的籍贯地,则其家族在洛阳居住当有不短的时间。唐代旧士族的迁徙也即旧籍向新贯的变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移入的地区主要是两京地区,在天宝时接近尾声。⑥志文记载,孙仁贵“春秋五十有八,以圣历三年三月十二日寝疾,薨于凉州赤水军之官舍”。是知,孙仁贵去世于武则天圣历三年(699),享年58 岁,中国传统上岁数是虚岁,比周岁多一年,故其生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主要仕宦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

志文记载了孙仁贵家族的相关事迹,据载,“曾祖瓘,北齐左卫大将军、宜阳郡开国公”。但检视史书,未见孙瓘之名。借由墓志对其高祖的记载,可知北魏灭亡后,孙氏在东魏、北齐任职。本来曾祖之后还有高祖,但志文称“大父琰,随开府仪同三司、辅国大将军、昌平郡开国公”。北齐旧人在周隋政权中作为亡国之余,地位不高,⑦旧齐勋贵子弟在中央任职者数量寥寥,且职官品阶皆中下层。⑧志文不载孙仁贵高祖仕宦也许与这一因素有关。北周灭北齐后,大量的山东士族被迁入关中地区,造成山东士族与周隋政权之间的关系紧张,大量山东士族也沉沦下位。⑨

揆诸墓志记载,可以看出孙氏家族属于武将家庭。“显考朗,唐右武卫大将军、营州都督、柳城郡开国公。”羽林军作为唐朝皇帝的禁军,与皇室关系密切,且唐初政变中也不乏羽林军的身影,从唐高宗到唐玄宗都十分重视羽林军。⑩右卫大将军为正三品,职在拱卫宫廷。[11]孙仁贵之父孙朗既然身为禁军将领,且曾担任营州都督,当属皇帝心腹之臣。志文仅载孙仁贵一子,即“嗣子希庄”。检《新唐书》,唯在《宰相世系表》可见有孙希庄其人。[12]但观其事迹,与孙仁贵之子明显有别,二者当非同一个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实录,在安史之乱以及唐末农民战争中受到损坏,很多重要人物的在两《唐书》中失载。[13]孙朗之状,或由此所致也。

二、孙仁贵妻斛律氏小考

孙仁贵的夫人斛律氏,志文记载:“夫人河南斛律氏,北齐中书令、义宁郡王、随户部尚书、山南道行台、尚书右仆射孝卿之曾孙,唐豫州别驾礼文之孙,大周上柱国赠舒州剌史贻泰之长女。”斛律孝卿在《北齐书》有传,言其为尚书令,但无志文所言的“中书令”一职,[14]未知当以何者为是。观《元和姓纂》,其中记载斛律孝卿爵位为武阳子,职官是户部尚书,[15]故尚书右仆射有可能是斛律孝卿的赠官。志文记载斛律礼文的职官为豫州别驾,《元和姓纂》作“蔡州司马”。[16]斛律贻泰不见于史书记载,可补史阙。

斛律氏,又称斛律部。《北齐书》云:“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也。高祖倍侯利,以壮勇有名塞表,道武时率户内附,赐爵孟都公。”[17]敕勒亦即高车,《魏书》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斛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18]魏道武帝时,柔然强大,入侵高车。斛律部部帅倍侯利患之,“遂来奔,赐爵孟都公”。[19]据此可知,斛律氏本为高车(敕勒)斛律部人,道武帝时归附北魏,因以为姓。[20]在南北朝时期,斛律氏一族中名人辈出,诸如斛律金、斛律光、斛律羡等著名将领皆是也。后裔大多融入鲜卑,后再汉化为汉字单姓斛氏,分别融入汉族、蒙古族、女真族,世代相传至今。由上可知,孙仁贵夫人斛律氏祖上本为高车(敕勒),北朝隋唐以降汉化了。

孙仁贵家族出身武门,北魏灭亡后其家族仕宦于东魏北齐,历经隋唐,始终以武见长。斛律氏同孙仁贵家族一样,同样出身旧齐士人。斛律氏与孙氏联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地域婚姻的一种延续。

三、孙仁贵仕宦考

孙仁贵出身武门,以门荫入仕,“总章初元,以门荫补弘文生”。唐代制度规定只有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子孙才有资格进入弘文馆,贞观时期,弘文馆内学员就有修习法书者。[21]孙仁贵善于作画,《历代名画记》载:“天后时尚方丞窦弘果、毛婆罗,苑东监孙仁贵,德宗朝将军金忠义,皆巧绝过人。”[22]孙仁贵善画,抑或与其在弘文馆的经历有关。

关于苑东监,史载:“武德九年七月十九日,置洛阳宫监。显庆二年十二月十日,废洛阳宫监,改青城宫监为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为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为东都苑东面监,食货监为东都苑西面监。”[23]京、都苑四面监,监各一人,从六品下,主要职责是掌管苑内园池与种植修葺等事。[24]唐高宗、武则天多居住在东都洛阳,《资治通鉴》载:“武后数见王、萧为崇,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居洛阳,终身不归长安。”[25]故而唐高宗显庆年间,加强对东都诸监的管理,主要因素在于彼时洛阳为政治中心,地位重要。[26]

孙仁贵之父孙朗曾担任营州都督,时当高宗、武则天时期。[27]孙仁贵祖父孙琰曾供职隋朝,故其门荫当出自其父孙朗。高宗初年,唐朝与朝鲜半岛之间战事不断,孙仁贵即于斯时从军,依志文:“敕授洺州参军事,便充辽东道行军判官。”是见他是以洺州参军的身份充任辽东道行军判官的。乾封元年(666)六月,唐高宗“以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同讨高丽”。[28]唐代行军中营司僚佐是统帅下营级主官的僚佐,行军判官在营一级才有,主要作用是处理公文等。[29]同年十二月,唐高宗又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再征高丽。[30]孙仁贵之出征高丽,即应在唐高宗时期,先在庞同善东征时担任洺州参军,后又随李勣东征,因军功而得到赏赐,“旋以军功,授游击将军、岐州洛邑府左果毅”。游击将军为从五品下的武散官,左果毅即左果毅都尉。《唐折冲府汇考》没有载明洛邑府到底属于哪个卫[31],从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最开始讨伐高丽时担任辽东道行军总管一职来看,洛邑府应属于右金吾卫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唐灭高丽后,孙仁贵受命担任岐州洛邑府果毅都尉。志文载:“调露(679~780)中,转同州相原府折冲都尉。”同州相原府“西临地乳,东界灵河,是三辅之襟带,董千夫之雄伯”,[32]地理位置重要,起着拱卫京师的作用。[33]

孙仁贵从出征高丽开始,经十几年奋斗而升任折冲都尉,仕途转折始于武则天时期。志文载:“垂拱二祀(686),迁右豹韬卫遵德府长上折冲。四年,转右豹韬卫左郎将。”右豹韬卫也即右威卫,光宅元年改称右豹韬卫,神龙时复称右威卫。[34]左、右威卫职责主要是宿卫宫廷,孙仁贵担任右豹韬卫左郎将属于从五品。孙仁贵入仕二十年后,官至从五品的中郎将,并且从府兵转为禁军。唐初的宫廷仪仗主要以府兵为依托,但武则天时由于均田制破坏,以之为依托的府兵制难以为继,府兵多转为禁军。[35]孙仁贵从府兵转为禁军,恰是在府兵制向禁军制过渡之时。

孙仁贵担任苑东监当在担任右豹韬卫左郎将之前,垂拱是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时的年号,彼时朝廷实权掌握在武则天之手。依唐制,由折冲府迁转往往途径不佳,一般需有军功才有可能升迁,故不为大多数人所看重。[36]孙仁贵正是因为有军功,才得以转为三卫将官,并且因军功而获授男爵,以及志文所言:“公屡总戒律,频临边塞。度青衣而款白门,击烧当而擒秃发。加上柱国、固安县开国男。”志文用“青衣”“烧当”“秃发”来指与唐争夺河湟地区的吐蕃。河湟谷地是联结关陇、河西与西域的中间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37]唐朝在唐高宗后期至武则天时期加强了对河湟地区的经营,设立了一系列的军事设施以与吐蕃抗衡。[38]

武则天建立大周后,孙仁贵以军功而再获升迁,志文载:“天册万岁元年(695),转左鹰扬卫右郎将,寻加右鹰扬卫中郎将。”左、右武卫,光宅元年改称左、右鹰扬卫,神龙时复称左、右武卫。左鹰扬卫右郎将为正五品上,右鹰扬卫中郎将为正四品下,职司宫廷宿卫。嗣后,孙仁贵又曾以赤水军大使等身份驻守河西,时当万岁通天二年(697)。

四、孙仁贵墓志与武周时期对吐蕃的战事

唐兴之初,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东突厥汗国。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汗国后,遂将主要精力用于对付高丽。唐高宗统治中后期及武则天时期,吐蕃势力崛起,在河西、青海以及西域地区与唐展开争夺。永淳元年(682),后突厥汗国(又称第二突厥汗国)复兴,唐朝北部边疆再起烽火。面对后突厥汗国与吐蕃势力的两面夹击,唐朝进一步加强了对河西地区的经营。孙仁贵墓志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武周时期唐与吐蕃在青海地区的争夺的新资料。

从唐高宗后期起,唐与吐蕃在青海地区的征战骤然升级,永淳元年(682)十月,“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击吐蕃论赞婆于良非川,破之,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不敢犯边”。[39]吐蕃军力强盛,尽管初战受挫,但与唐展开争夺的力量却有增无减。武则天掌权后,尽管仍视后突厥汗国为主要对手,但对吐蕃的入侵同样毫不退让,永昌元年(689)五月“命文昌右相韦代价为安西道行军大总管,击吐蕃”。[40]孙仁贵当于此时开始参与针与对吐蕃的战争,志文记载:“公屡总戒律,频临边塞。度青衣而款白门,击烧当而擒秃发。加上柱国、固安县开国男。”在唐与吐蕃的全面较量中,就青海、甘肃河西等地言,唐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上风;然在西域地区,唐与吐蕃的战争难分伯仲,反反复复,特别是武则天时期,后突厥汗国的崛起,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北置,兵力分散,故而在西域的争夺中显得力不从心。

武则天时期西北边疆战事频发,对经营西北地区的经略造成直接威胁,尤有进者,漠北的后突厥汗国也时而将势力扩张到河西地区。万岁通天元年(696)九月,“突厥寇凉州,执都督许钦明。时出按部,突厥数万奄至城下,钦明拒战,为所虏”。[41]吐蕃与唐(武周)在西域争夺日益激烈,“吐蕃复遣使请和亲,太后遣右武卫胄曹参军郭元振往察其宜。吐蕃将论钦陵请罢安西四镇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42]孙仁贵志文记载:“然葱山小丑,候朔吹以飞魂;蒲海余氛,践边埃而假息。凭遐恃险,倏播正朔。月毳天山,蹔愆琛賮。”足见彼时武周政权在经营西域方面处于弱势,否则,也断不会贸然接受吐蕃的和亲之议,而吐蕃也断无资本要求唐朝“罢安西四镇戍兵”,等于要求唐朝献地投降。

与之大体同时,东北契丹也开始了对武周的骚扰。武则天为平定契丹,与后突厥汗国达成和解,以避免两线作战。西北地区尽管与吐蕃之间时有争夺,但总体来说还是相对和平的。为了防范吐蕃,武周继续加强军事屯田。圣历元年四月“以娄师德充任陇诸军大使,仍检校营田事”。[43]后突厥汗国可汗默啜在与武周对抗的过程中势力日渐强大,对武周的威胁从东北边疆一直延伸到西北边疆,《资治通鉴》载:“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44]

默啜方兴时,吐蕃发生内乱,“初,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尚幼,论钦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诸胡畏之。钦陵居中秉政,诸弟握兵分据方面,赞婆常居东面,为中国患者三十余年。器弩悉弄浸长,阴与大臣论严谋诛之。会钦陵出外,赞普诈云出畋,集兵执钦陵亲党二千余人,杀之,遣使召钦陵兄弟,钦陵等举兵不受命。赞普将兵讨之,钦陵兵溃,自杀。夏四月,赞婆帅所部千余人来降,太后命左武卫铠曹参军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将骑迎之,以赞婆为特进、归德王。钦陵子弓仁,以所统吐谷浑七千帐来降,拜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45]吐蕃的内乱大大减轻了武周在西北地区的边防压力,有助于武则天集中精力对付后突厥汗国的侵扰。

五、孙仁贵充职“赤水军大使”小考

唐朝欲巩固西北边防,固须加强河西军力。武则天时期,西北边疆吃紧,在西域以及河西等地与吐蕃的战争时断时续,孙仁贵也得以参与武周时期西北战事,志文载:“迺加左玉钤卫将军、赤水军大使兼知河己西营田及兵马事。”左、右玉钤卫将军也即左、右领军卫,光宅元年改称左、右玉钤卫,神龙时复旧,其职责也是宿卫宫廷,品级为从三品。[46]揆诸志文,孙仁贵显然是以左玉钤卫将军担任赤水军大使,负责河西地区战事。

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后突厥政权侵占铁勒之地,铁勒诸部无以自存,遂南迁至甘凉地区,《新唐书》记其事曰:

武后时,突厥默啜(可汗)方强,取铁勒故地,故回纥与契苾、思结、浑三部度碛,徙甘、凉间。然唐常取其壮骑佐赤水军云。[47]

《唐会要》则对武周时期回纥诸部的南迁及铁勒精壮充任赤水军骑士的情况给予了更详实的记载:

比来粟(应为比粟)卒,自独解支立。其都督亲属及部落征战有功者,并自碛北移居甘州界。故天宝末,取骁壮以充赤水军骑士……独解支卒,子伏帝匐立,为河西经略副使,兼赤水军使。[48]

可见,回纥部族是在首领独解支(680~715年在位)的率领下,于武则天时期从碛北移居至甘州界的。铁勒四部的南迁,增加了当地游牧民族的比重,成为河西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新唐书》记:“景云元年(710),置河西诸军州节度、支度、营田督察九姓部落、赤水军兵马大使。”[49]这里所言的“九姓部落”,实指南迁于河西的铁勒诸部,记载反映这些诸部在河西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赤水军始设于唐武德二年(619),先在今甘肃兰州市永登县西南一带,开元十六年(728)后移赤水军入凉州城内(今甘肃武威市)。赤水军地位重要,史乘记载颇多。[50]考虑到圣历三年(698)三月孙仁贵以58岁之壮龄去世,而志文言其于“天册万岁元年(695),转左鹰扬卫右郎将,寻加右鹰扬卫中郎将”。其间仅有二三年时间。[51]虑及后突厥侵铁勒,引发漠北诸部南投河西是在万岁通天二年(697)。那么,孙仁贵被任命为“赤水军大使”的时间很可能即在此年,一来因应局势的变化,二来着力妥善安置南附的漠北部民。依唐制,一般每职二年,孙仁贵于695年任左鹰扬卫右郎将,697年正当其迁转之年。惜天不假年,孙仁贵在任仅一年左右便撒手人寰。从志文看,孙仁贵担任赤水军大使之后,“有征无战,麾白羽而高枕;先食后兵,俟青旗而播谷”。志文仅记屯田事而不言战争,很可能与孙仁贵在职时间短未遇战事所致。

六、结论

综上可知,孙仁贵家族在北朝后期仕宦于东魏北齐,在北周灭亡北齐之后,其家族仕宦受到挫折,周隋时期因受压制,仕宦不显。入唐之后,孙仁贵父孙朗隶属禁军,官至营州都督,属于高层官吏,孙仁贵也得以门荫入仕。孙仁贵以武人身份入仕后仕宦不显,先是跟随庞同善、李勣参加唐朝东征高丽的战争,在武则天时期,由于西北边疆、东北边疆连年战事不断,孙仁贵以参与对吐蕃的征战而获军功,进而得到升迁,最终于697年出任赤水军大使,安置来自漠北的回纥诸部,并负责河西地区战事,于698年死于任上。

孙仁贵墓志记载的相关东北与西北战事的史料有限,然而结合传世史料,大致对高宗、武周时期经略东北、西北边疆的相关事迹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和了解。除墓志外,孙仁贵其人其事只在《历代名画记》中有零星记载,墓志不仅可与《历代名画记》的记载相互印证,同时也比较详尽而真实地展现了孙仁贵戎马军旅的一生,对唐代武将家族的沉浮与官职的升迁变化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难得的新史料。

注释:

①[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9《唐朝上》,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45页。

②吴刚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82~83页。下不具引。

③[唐]林宝撰,岑仲勉校《元和姓纂》卷4《孙姓》,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60~469页。

④郭锋:《晋唐士族的郡望与士族等级的判定标准——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郡望之形成为例》,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收入氏著《唐史与敦煌文献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0页)。

⑤史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与政治秩序的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43~49页。

⑥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63页。

⑦牟发松:《旧齐士人与周隋政权》,《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298~315页。

⑧林红宇:《北齐旧人与周隋政权》,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115页。

⑨史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与政治秩序的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43~47页。

⑩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60页。

[1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校《唐六典》卷24《诸卫篇》,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20页。

[1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73下《宰相世系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49页。

[13] 谢贵安:《中国已佚实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82~89页。

[14][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0《斛律孝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67页。

[15][唐]林宝撰,岑仲勉校《元和姓纂》卷10《斛律姓》,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476~1477页。

[16][唐]林宝撰,岑仲勉校《元和姓纂》卷10《斛律姓》,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476页。

[17][唐]李百药:《北齐书》卷17《斛律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19页。

[18][北齐]魏收:《魏书》卷103《高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07、2309页。

[19][北齐]魏收:《魏书》卷103《高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07、2309页。

[20]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304页。

[21][唐]李林甫撰,陈仲安校《唐六典》卷8《门下省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55页。

[2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9《唐朝上》,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45页。

[23][宋]王溥:《唐会要》卷66《宫苑监》,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164~1165页。

[24][唐]李林甫撰,陈仲安校《唐六典》卷19《司农寺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30页。

[2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0唐高宗永徽六年十一月丁卯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94~6295页。

[26] 万晋:《“变动”与“延续”视角下的唐代两京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17~22页。

[27] 宋卿:《唐代营州与东北边疆经略》,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90页。

[2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1唐高宗乾封元年六月壬寅条,第6348页。

[29] 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50页。

[3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1唐高宗乾封元年十二月己酉条,第6350页。

[31] 张沛:《唐折冲府汇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344页。

[32] 吴刚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33] 史念海:《河山集》第4 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221 页;张超:《中晚唐同、华两州节度使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8~24页。

[34][唐]李林甫撰,陈仲安校《唐六典》卷24《诸卫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21页。

[35] 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5~76页。

[36] 刘琴丽:《唐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37] 林冠群:《唐代前期唐蕃竞逐青海地区之研究》,氏著《唐代吐蕃史论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年,第264~295页。

[38] 朱悦梅:《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48页。

[3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2唐高宗开耀元年五月己丑条,第6401页。

[4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4武则天永昌元年五月丙辰条,第6457页。

[4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5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九月丁巳条,第6507页。

[4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5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九月丁巳条,第6508页。

[4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6武则天圣历元年四月辛丑条,第6530页。

[4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6武则天圣历元年九月癸未条,第6535页。

[4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6武则天圣历二年二月己丑条,第6539页。

[46][唐]李林甫撰,陈仲安校《唐六典》卷24《诸卫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20~623页。

[4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7上《回鹘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114页。

[48][宋]王溥:《唐会要》卷98《回纥》,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743页。

[4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67《方镇表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61页。

[50] 参见李文才:《试论赤水军的军事地位及其成因》,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14 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359~74 页;李文才:《试论唐代赤水军指挥系统之构成及其特点:兼对〈试论赤水军的军事地位及其成因〉一文的补正》,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第8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年,第210~228页。

[51] 黄成运:《唐代赤水军使考》,《河西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第41页。

猜你喜欢

赤水吐蕃武则天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离猫为你守四方”——《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的武则天
MYTH AND MECHAS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憍賞彌國法滅故事在于闐和吐蕃的傳播(文獻篇)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赤水情
为武则天守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