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认同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1-01-14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爱国爱国主义

陆 敏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这是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使命,也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持续深入,“文化”在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面对他国的文化输出与思想渗透,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引导学生在文化认同中自觉延续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是新时代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既定选择,也是提高教育实效的题中之义。

一、SWOT分析下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SWOT模型分析又称态势分析,是一种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分析方法,过程中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通过调查以矩阵形式列举出来,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得出结论。

(一) 内部优势——S

1.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空前重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我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2013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社会成员的爱国主义热情;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中学习活动中强调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青少年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重点培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2019年,《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印发,在从教育原则、总体要求、基本内容等方面修订完善1994年《爱国主义实施纲要》的同时,重点提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聚焦青少年”。思想上的空前重视为加强新时代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教育实效准备了条件。

2.爱国主义教育经验的日积月累。一是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正确把握。新时代的特殊背景赋予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内涵,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面向该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情感上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明确新时代的爱国是爱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其二,认知上砥砺强国之志,帮助学生明晰自身的使命担当,自觉树立报国志向;其三,实践上奋进报国之行,鼓励学生积极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用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二是对教育模式的有效探索与积极践行。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是当前高校对革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有效探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同时积极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元素融入高校其他课程中,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爱国情感、厚植爱国情怀,实现教书与育人目标的统一。另一方面,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进程,专题网站的建立、微电影微视频的传播在扩大爱国主义教育覆盖面的同时,也是对传统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

(二) 内部劣势——W

1.理论为主的教育方式降低了吸引力与感染力。教师主导、理论灌输为主依旧是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实施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无论是知识点的传授还是案例事迹的援引分析,普遍采用教师单向输出的方式,循循善诱的引导并不多见,而推行课程思政的其他课堂也存在着设计不合理、“强加”“硬推”爱国主义“大道理”的弊病。这种直接性、强制性的教育方式不仅降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甚至极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教育内容难以入脑入心。此外,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的缺乏也使得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着知行脱节、盲目无从等问题。

2.单一僵化的教育载体弱化了传播力与渗透力。教育载体是将教育内容传导给教育对象的重要助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席卷的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中“两微一端”的开发利用早已启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制作不合理、编排不精心、传播不给力等问题,具体来说:其一,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网站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降低了学生浏览学习的积极性,长久下来,多数网站沦为“存在且仅存在”的形式化工具;其二,制作的微信微电影短视频因语言不接地气、形式不新颖、内容不简洁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阅读、观看、转发的主动性,在限制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力与覆盖面的同时,也难以实现教育内容入脑入心的既定目标;其三,教育载体的协同作用未实现。尽管从“所有”角度来看,各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并不单一,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载体运用“不协调”“不同步”的现象,这样一来,载体协同作用的教育合力被弱化,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效。

(三) 外部机会——O

1.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契合。文化是“一个国家长期沉淀的精神产品,是人们的精神依托[2]”,文化认同是“以文化为介质的自我认可、自我肯定、自我激励、自我认同与自我凝聚[3]”,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意识支撑。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契合性,一方面,文化认同有利于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深化爱国主义情感,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翻开中华文化大篇章,无论是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爱国”“爱中华民族”始终是其中的主旋律和主基调。开展文化认同教育,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华文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洗礼,在学习先人言行时感受爱国主义熏陶,并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生发国家自信与民族自信,增强对国家、对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荣誉感。爱国主义的本质在于国家与民族认同,而国家与民族认同的基础则是文化认同,由此可见,文化认同是爱国情感的生成基础,爱国主义以文化认同为前提。另一方面,文化认同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应有内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理论性与政治性过强、吸引力与感染力不足、功能日渐式微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文化认同的缺失。缺乏文化认同,学生无从了解中华民族的缘起、发展与壮大,自然无法产生真挚热切的爱国情感。尤其是在“文化软实力”备受重视的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将文化认同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树立教育根本、打通教育血脉,才能催生更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更持久的爱国情感。

2.多元文化交流下增强文化认同的紧迫感。新时代,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日趋频繁深入,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贩卖与思想渗透,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受到空前关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根本”,是“泉源”,“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上,总书记又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9年,《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明确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这为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加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

3.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为开展基于文化认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条件。一是让文化亲近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距今已有一段时间,分散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也因客观物理距离无法实现面向人人的全面展现,容易造成学生感知与认同上的困难。利用VR等新技术带领学生走进文化历史,体验文化历程,“触摸”文物收藏,倾听先人故事,能缩短学生的心理与情感距离,更好地感知文化。二是让文化鲜活起来。作为精神产品,文化多是以静止的文字或图片等状态呈现,难以满足求新求奇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新时代下,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通过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的创作赋予文化更具动感的声和更具画面的像,激发学生了解与认知兴趣,在鲜活文化中唤醒“活”的教育意义。三是让文化传播起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设备,积极传播宣传中华文化的图像视频,扩大中华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华文化的价值。

(四) 挑战

1.境外的文化与思想渗透。加强文化输出与思想渗透是新时代背景下西方国家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国外节日习俗、影视作品、生活方式的大肆宣传冲淡了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艺影视作品的热情,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信赖感,有的甚至产生文化自卑、自我否定等负面心理。与此同时,面对主张绝对自由化和全面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并否定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污蔑我国社会主义鼓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以及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思想价值观念尚未成熟、辨析能力有待提高的青年学生极易受其左右,出现思想价值扭曲、理想信念动摇等危险。这些都为中华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2.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在为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扩大教育覆盖面的同时,也使得部分负面新闻与非理性声音传播开来,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真实情况的客观辨析,也极易激发非理性的爱国行为。此外,部分恶俗、低趣味图像视频的传播也使得中华文化的神圣与爱国主义的崇高遭到破坏,不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育。

二、基于文化认同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

(一) 优化中华文化认知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教育模式,抓好中华文化认知教育。一方面,立足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积极将中华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等其他课程;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扩大中华文化认知教育的覆盖面,努力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线上与线下协同联动的教育合力。线上,以新时代要求与学生特征为依据,改变当前教师主讲的理论灌输模式,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通过展示、引导、点拨、举例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线下,积极创作宣传中华文化、宣扬爱国主义的微信微视频微电影,注意在语言上贴近学生、呈现方式上乐于被接受。如此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树立家国情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厘清个人担当,在感悟井冈山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体会红船精神中铭记使命初心,并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生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与决心。强化历史教育。费孝通认为,历史和传统相当于文化的根和种子,文化是不能脱离历史和传统独自成长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都是在历史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巩固的,历史意识是国家意识、爱国情怀的一个最基础的承接面,没有这个承接面,其他一切教育将因这个承接面的缺失而落空[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及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的底气和保障,开展历史教育是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厚植爱国情怀的有力助推。因此,应当全面加强历史教育,引导学生在中国古代史中追寻中华民族的缘起与中华文明的璀璨,在近现代史中体验革命岁月的峥嵘与共产党人的艰辛,让文化认同来得更深刻、爱国情感来得更持久。

(二) 创新中华文化实践载体,深化家国认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知行合一是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提高教育实效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应积极创新中华文化实践载体,不断开拓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精心设计中华文化和爱国主义主题的校园活动,为校园活动注入更多更鲜明的文化元素与爱国基因,并通过活动组织、文艺创作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涵养中华文化与爱国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魅力所在,自觉生发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在倾听革命故事、了解当前建设中激发爱国热情、凝聚爱国力量。充分发挥重大节日与纪念日的涵育功能。大力宣传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知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深化家国认同;抓好十一国庆、七一党的生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帮助学生在祭扫烈士墓、瞻仰纪念碑中铭记历史,强化“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前行的强大动力。

(三) 对比中外多元文化,提升家国自信

学者乐黛云认为:“一个民族要认识自己,就要走出自己的墙,从外面看。一个民族要认识别的民族,就要走进别人的墙,从里面看”[5]。面对境外的文化输入与思想渗透,片面的掩盖、否定或排斥都不是最佳应对方式。只有在深刻了解中外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才是最理性、最深刻的,由此产生的爱国情感也才是最真挚、最持久的。因此,应当引导学生在全面认知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他国文化,并在反复的思考、比较、鉴别中形成既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不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的理性客观认知,树立对中华文化坚不可摧的认同与自信,筑牢爱国主义的思想意识防线。与此同时,注重在中外多元文化的对比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各国文化“存在着多元共生的关系,任何文化都不能够脱离其它文化而独自存在,文化的自我独尊只会造成文化的迅速落败”[6]。要引导学生本着理性、客观的态度积极寻找他国文化中值得借鉴学习的内容,加快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为永葆中华文化与家国自信、永存爱国情感创造条件。新时代的特殊背景赋予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更复杂的教育背景与更深沉的教育意义。当前,应当立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已有优势,抓好外部机会,直面困难挑战,以加强中华文化认同为抓手,优化文化认知教育,创新文化实践载体,实现在文化认同中树立家国认同、在文化自信中提升家国自信的教育目标,并在中外多元文化对比中加快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为永葆家国自信、永存爱国情感准备条件。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爱国爱国主义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