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21-01-14何文校
何文校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基础部, 安徽 蚌埠 2300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成才的灵魂课程。它不仅有思想深度、理论高度,又有很强的实践温度。要办好思政课,上好“概论”课,突出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促成两者有机统一是其必然要求,也是其本质体现。在“概论”课的现实教学中,却存在着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学互动不够等现象,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思政课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导致了实践教学的遮蔽。因此,上好“概论”课的当务之急是要下大力气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以提升教学整体效果,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
一、实践性是“概论”课守正创新的本质规定
(一) 突出实践性是应用型大学对思政课的客观要求
应用型大学一般是指以应用性知识传授为主,以学生获得应用能力为中心,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经济建设现代化,特别是在地方特色产业、服务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初步提出了高校转型改革设想。2015年10月,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四个转到”,其中明确指出地方普通高校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这为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画出了路线图。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中则明确了高校转型改革发展的时间表,“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针对我国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顶层设计已经谋划,改革蓝图正在绘就。应用型大学的建立必将驱动教学改革,其中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又是重中之重,这也是对国外高校改革成功经验的有益借鉴。实践性原则是我国应用型大学及其各类课程的重要显著特征,也是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而作为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行为起着重要作用的“概论”课更是不能例外。那么,创新“概论”课,关键“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
(二) 凸显实践性是“概论”课的本质体现
2018年版“概论”教材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题,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概论”课内容系统、全面、严谨,其实践基础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离开了这些实践基础,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实际上,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又是对过去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升华,才有了新的理论和思想,新的理论、思想又将接受来自新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最终,在实践与理论的彼此交织中实现着理论自身的逻辑自恰。所以说,“概论”课内容的实践基础也就决定了这门课一定是实践的。它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必须体现实践性,如果只讲理论性,教学就易变成空洞的说教和盲目的灌输,会极大降低学生的上课兴趣。总之,只有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革新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用实践教学拓展理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概论”课才能变得有血有肉、有根有据,才能使理论更富思想性、亲和力和说服力。此外,实践性也是国家对思政课作出的制度性规定。“概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对实践教学学分又首次作了要求,提出从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单独作为实践教学学分,学生只有修满这2个学分才能获得最终的本科学位。对实践学分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体现的是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体系、教学规律的深度认知。当前,实践教学是“概论”课教学中的短板,亦是课程教学走向科学化、正规化的突破口,也是思政课守正创新的窗口。
二、“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向设计
(一) 时间维度:将实践性融入“概论”课教学全过程
1.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三阶段。从微观上说,教学过程一般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是一个流变的过程。三者并重、循序渐进,才能有效提高教学实效。但部分学生对于“概论”课的认知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一种非良性状态,学习也主要是以课中学习为主,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反思花费的学习时间很少。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在实践方面也是极其有害的。实践教学既要研究好“教”,更要研究好“学”。学生学好一堂课并不轻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案例资料,辨析重难点,能激发自觉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课堂主动权。课后总结则能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针对性更强,提升也尤为明显。当三个阶段的学习融会贯通、同向发力,学习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让学生动起来,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三阶段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准安排,尤其是思政课,要把理论和实践高位结合起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精雕细琢好案例,设计实施好课堂,总结提升好品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聚集学生关注关心的身边小事、社会时事和国家大事,分阶段、有步骤地与学生交流,收集好反馈,用放大镜审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用显微镜透视好教学全过程,既当好“教书匠”,又当好“教育家”。
2.把实践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主渠道。三阶段的教育教学中,课堂教学处于核心位置,是主旋律,因此,必须唱响、唱亮。课堂教学不等于理论灌输,要把灌输性和启发性统一起来,其中灌输是基础,启发是升华。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把实践教学的理念寓于教材、教学大纲、教案、日历、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设计全过程,根据学生特点及其成长环境,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化的概念和知识点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结合起来,使理论活起来,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宽他们的思路,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启发他们的人生。
3.使“概论”课实践教学与其它科目的实践教学同频共振。我国发展应用型大学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人才不匹配问题。同时随着多年扩招政策的实施,学生数量明显上升,随之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但是,企业却又招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这一矛盾折射出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匮乏。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用型大学需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就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和契机,专业科目在细化实践教学中需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融入其中,做到既提升学生技能,又有育人功能,这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反映和现实要求。
(二) 空间维度:将实践教学贯通校内校外全场域
1.抓好课堂实践是关键。课堂实践通常是指多媒体课堂、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多媒体课堂是指充分运用与主题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色彩、动画等元素讲解理论知识,使人物更鲜活、事件更立体,课堂更富张力和吸引力。这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实践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欢和推崇。小组讨论是指将课前布置的相关主题,分小组以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进行,学生代表作主题发言,教师最后点评和总结的教学形式,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实践教学方法。这种实践方式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释放了他们的创造力。对于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大有裨益。除了思政课程外,其它课程也要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将思政元素寓于其中,合力育人。
2.重视校园实践是促进。学生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在校园内,充分利用校园各种硬性和软性平台进行“概论”课实践教学设计,不仅能有效促进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还能塑造良好的思政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生态设计、标语张贴、宣传横幅等方面让学生参与谋划,可根据校园内道路、绿植、教学楼、实验室、食堂、图书馆、操场、大型显示屏等平台有针对性地以社会主义话语方式融合思政元素、时代元素,既接地气又十分新潮,让学生一看就懂、一见难忘。在学生社团,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活动中,组织思政类专项演讲赛、辩论赛、时事汇报、情景再现、红歌赛、微视频制作等,让每一个学生能参加进来,锻炼能力。尤其是在国史党史的一些重大时间节点,思政课教师要提前规划,与校内其它部门群策群力,作好主题宣传,把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美援朝等重要历史事件融入校园重大活动,以舞台为实践教学情境,让学生喜闻乐见,受教深远。
3.提高社会实践是升华。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大熔炉,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试金石。“概论”课实践教学要积极地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通过社会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感真正读懂课本,深入了解国情民意,充分理解历史和人民做出的选择,也能客观正视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而提升家国情怀,坚定报效祖国、投身社会的信心和决心。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需紧密结合课程相关章节和学生专业设计,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这也是社会实践的一大优点。它能够精准地做到量身定制,把学生感兴趣的,与专业相关的设计成实践专题,一一对应起来,这样能有效避免实践教学一刀切,学生硬着头皮学。这些实践专题主要有,实践基地、企业合作项目、下乡体验、红色之旅、基层锻炼、假期调研、主题夏令营、志愿者服务、社区帮扶、党建宣传、思政类比赛等。
(三) 保障维度:打造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相较于其它科目教师而言,除了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兼具铸魂育人功能,即努力把学生塑造成为具有高度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一样,思政课教师更是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直接答题人,关键要发挥出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牢牢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本质性要求,这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
1.坚持“政治要强”的鲜亮本色。讲政治是任何一名教师都要坚守的政治底线,如果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就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课堂上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也可以讲学术,但不能用学术充当政治,把党的历史讲好、讲深、讲透,并把对党的信任转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还要始终保持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保持对错误社会思潮的警觉,反对套用西方的话语,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自己首先要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对于影响较大、传播较广的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要用正确的观点进行理性分析和针对性地批判、勇于作斗争。
2.牢记姓“师”责任使命,从严从细抓好师德师风。“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既是对教师姓“师”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的需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书本领,更要有敬业立学、崇德尚美的道德情操。为此,高校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组建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健全师德师风工作机制,形成长效机制,对于存在师德问题的教师施行“一票否决”制。其次要着力发挥师德师风典型示范、先进引领作用。把师德师风先进评选纳入到年度的评优机制中,从而把一批典型树立起来,通过他们去影响和带动其它教师,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生态链。最后要鼓励多开展社会实践,以社会大舞台支撑师德师风实践。充分利用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基地,重点抓好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师德实践。
3.大力创新以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应用型大学要想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实用型人才,有自身实践能力强并具有极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重要保障条件之一。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教师要研究制定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在不断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中寻找机会和拓展各种平台提升自己,并结合自己在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的补缺、补差,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师可主动地利用假期到基层、企业一线去实践、锻炼,一方面增强综合学科知识,一方面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尤其是现在一些中大型企业把思想品德作为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信息也要及时地传达给学生,防止他们出现只专注于专业技能知识,而忽视思想品德素养的错误认知。
(四) 实践维度:锻造“概论”课为“金课”
1.把党建和思政课密切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不断转化为应用型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十八大以来,强而有力的高校党建工作把牢了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方向,确保行稳致远。而思政课则为我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人才支撑、智力支撑,注入精神思想动力。当把党建和思政课统一起来后,无疑会产生更大的合力,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一是聚焦“概论”课实践教学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为指导,以党史国史为专题,突出党的领导,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题。二是联系学生诉求开展“概论”课实践教学。虽然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但普遍都有着很高的入党积极性。因此,把“概论”课实践学分纳入到学生入党的一个有效参考条件,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向党靠拢,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政治信仰,发挥出思政课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把实践教学讲正做实。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把这些讲清楚是实践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质量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支撑。同时,围绕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要研究制订实践教学工作标准,推动其要求载入学校章程、学生章程。
2.多方联动,共同供给高质量“概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注重地域性、整体性、联动性是做好“概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论,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首先,要强化地域内高校之间的共享合作。要厘清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逻辑关系,推动地域内高校群策群力、联动改革、集成改革,先进带后进,共同推进,打“组合拳”。其次,加强地域间高校开放合作。特别是要充分用好教育部牵头建成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老师网络集体课平台”,把一些国内知名大学的实践方案、教改成果、课程视频、特色活动等优质资源,结合自身特色学习好、运用好,做到既能盘活自身实践教学,又能充分吸收众家所长。最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所在地党校联合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共同打造“联合马院”。党校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重要基地,在培训干部人才、强化理论武装、实践教学、培训方式等方面成绩显著、特色鲜明,培训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实效性特点。那么,通过和党校的联合,就能充分利用党校资源,特别是与本地企业和事业单位联系紧密的优势,能为广大师生实践教学提供更多选择和出口,开辟实践教学新境界,提升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度。
3.多途径、宽平台,努力打造实践“金课”。首先,充分挖掘高校所在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与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好人馆、红色基地、名人故居、会议旧址、红色旅游景点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加深对“概论”课中理论知识的理解都有着重大支撑作用。其次,打造实践“金课”排头兵。以“概论”课中某一章节为设计专题,选配教师精英团队,从集体备课、教案编写、内容研讨、辅助读本、重难点解析、微课录制到实践方式设计等方面精心谋划、细心实施、严格落实,打磨出“概论”课实践教学专题排头兵。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其它章节有计划地改造升级,同时对提升思政课教学规范、教学质量和教学技能也有积极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微电影在“金课”中的作用。多媒体时代、微时代已经来临,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以微电影为教学载体能够有效提升“概论”课实践教学的亲和力、实效性和时代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互动性。通过微电影主题制作、文案设计、标准设计、创意设计、艺术加工、脚本说词、编辑剪辑等环节,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充分参与进来,以团队方式组合,以不同专业学生为分工对象,以短小有趣的故事为依托,兼顾思想性、艺术性。这既是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学生受欢迎的授课方式,更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