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2021-01-14龚锦涛
龚锦涛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体大局,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背景和目标任务下,系统谋划和全面开展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下简称“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目标,再次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41。系统总结党的理论创新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治理的实践经验,对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谋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工作,意义可谓深远而重大。
一、政治保障: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提出自身的阶级主张并在相应的思想观念中拥有“久远的渊源”“全面的加工”“拥有传播工具”等条件,也就是说,坚持党对阶级意识的自觉生产、传播和控制,才能在由工人群众所组成的工人运动进程中创立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体系[2]326。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然意味着坚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自觉地维护和捍卫党自身在思想观念中的“占统治”的地位,不仅要重视“思想的生产”即党在理论上的创造,还要注重“思想的改造”即以普遍的形式掌握群众,包括开展意识形态战线的斗争,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和灌输等使之转化为一种现实力量。中国共产党以领导核心的角色确认其政治合法性,并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强大的主体力量;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党的理论话语的生产、与时俱进发展到思想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再到话语经过媒介传输为大众所接受、认同,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保持定力,始终确保思想文化工作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保障,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把思想工作比作“党的生命线”,提出全党要把掌握思想教育作为“第一等业务”来抓,明确指出“我们已定思想、政治、政策、军事、党务五项为政治局业务中心,而以掌握思想为第一项”[3]。习近平在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作为首条规律性认识突显出来[4]。他强调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一种“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不能羞羞答答、语焉不详,决不能遮遮掩掩、搞自我麻痹”[5]85。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工作而言,就是要突显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执政能力建设并多措并举加强意识形态治理,“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6],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7]。这既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矛盾结合起来,又把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同完善意识形态治理结合起来。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必将为新时代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1]61,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先锋示范:发挥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作用,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带动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
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先进代表。与党的先锋队性质相适应,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承担着先锋模范的角色,在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首先加强自身思想建设,自始至终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
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引领带动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这还与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思想的领导者紧密相连。这在理论上的表现就是:群众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与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在理论方面,其“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8]。列宁在指导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工人不能自发产生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317以掌握大多数人;列宁在革命的实践中进一步发挥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他把无产阶级政党当作广大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既是理论家又是宣传员,不做或是做不好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便不能当思想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地位,在革命建设中历来把思想建设作为永葆其先锋队性质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建设被纳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框架中加以统筹,思想建设作为党的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等这些方面“建设”的基础而被予以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党自身的思想建设入手,以思想建设为龙头来率先带动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并以此提升其效果。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5]539,因而党的集中教育始终坚持以思想教育打头、以理论武装为重,进而要学习“四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将之作为思想建党的重中之重,这样一来就把党的初心、使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与此同时,党员作为“先进战士”必须迅速行动起来,这对于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就应该像列宁对布尔什维克所要求的,即避免“从口头上主张”而是要以组织者的身份“分赴各个方面”[9]模范践行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用身先士卒的先锋精神感染和带动基层群众。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宋庠传附宋祁连传》)。“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好表率,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当前就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的。要以党的思想建设为抓手来带动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提高,促成民众的主体意识在国家意志转化为社会成员内在的自觉认同中逐渐觉醒,即意识形态“把社会的理想与个体追求的‘有意义的生活’相结合,引导大众追随理性与价值主流,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对美好未来的精神期盼”[10],也就是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并形成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风尚。
三、创新方法:运用科学思维全面规划意识形态工作
对于意识形态领域而言,意识形态工作“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工程,更是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支撑”[11],因而对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做出科学谋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形势的研判以及对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诉求加以审思和考量,习近平坚持以科学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以及鲜明的实践问题导向,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现实诉求、世界变革、发展取向等多重维度的观照中找准坐标,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对宣传思想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作出战略安排和统筹部署。
一是科学研判和整体谋划的战略思维。习近平以战略思维科学研判和整体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协调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布局,主要包括:立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基本位相,围绕实现“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起来”,把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战略方针;围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攻方向,把做强宣传思想工作作为战略主导;在社会思潮交锋中明辨是非,把引导社会思潮方向作为战略战术;把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支撑。
二是立足实践和寻求突破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打破传统和突破固有思维定式。以创新思维引领意识形态建设,就是在理念变革的基础上,以发展着的思维指引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在探索中突破性地实施有益于解决意识形态治理难题的新举措,形成了一系列灵活性高而又针对性强的方法机制。
三是抓住关键和协调统一的辩证思维。在处理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性与人民性、长远性与实效性等关系的基础上,强调要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结合。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建设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又允许社会上多种思想成分的多元并存;既扩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支配力和影响力,又以灵活战术有理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
四是精确治理和规范运行的法治思维。针对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工作所谓“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即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执行不力、履职不力的情形,党中央运用法治思维使意识形态工作以制度形式确立起来,先后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颁布一系列党内法规,推行和完善法令条文等方式,包括制定党内纪律处分条例、宣传工作条例,颁布《国家安全法》《英雄和烈士保护法》以及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开启“互联网+”治理行动等,不断强化和完善意识形态治理。这样一来,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建设被纳入法治工作的框架中,依法治国的原则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治理中得到了贯彻和体现,从而推动了意识形态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有力保障了意识形态治理的效能。
五是防患未然和保持定力的底线思维。习近平在“十四五”规划《说明》中指出,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12]。中国共产党立足对当前形势的研判,对意识形态风险蕴藏的“危”“机”作出合理估量,强调既要主动去应对和化解危机,也要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动向;“既要有防控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13];既打好应对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防控和抵制意识形态风险,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在原则上决不能动摇和妥协。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突出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强调科学思维方法在意识形态领域全过程、各方面的贯通运用,这就极大增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预见性,展现了共产党人理论思维自觉及其高超的思维运用能力。
四、力量整合:打造意识形态工作多元主体的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突出以党的领导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形成党委领导、部门负责、全党动手、群众参与的主体架构,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的担当与落实,以提升治理成效打造意识形态工作多元主体的合力。
就主体责任划分而言,各级党委(党组)增强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履职自觉,强化其使命担当,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各条战线抓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这就改变了过去仅仅把意识形态工作看作党委、宣传部门的事情,宣传部门“单打独斗”、各个部门配合不力的局面,打造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就主体的构成而言,在突显党的领导前提下,意识形态工作涵盖全党及党政各个部门,包括党委、宣传部门以及其他各个部门等责任主体,涵括社区基层组织、民间团体、智库科研院所、高校机关等参与主体,这就改变了意识形态工作原来单一的主体成分,把社会力量也纳入其中,这有利于广泛集中各方面智慧,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多方力量合力,最大限度地做好、做强意识形态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在打造主体合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在意识形态治理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举措,形成了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经验:
其一,在党委或党组领导下由宣传部门牵头并协同其他各个部门齐动手,把凝聚共识作为宣传工作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思想基础,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各要素资源之间的兼配协调,推动内宣工作与对外传播建设一体化发展,把意识形态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结合起来,促成“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变革。
其二,加强党政协同、部门联动机制建设,以明确的责任分工为基础,建立健全党政部门工作协同促进制度,建立起以职务与职责、职权相匹配的协同机制,各部门之间建立规范、长效的联动机制,打造信息互通顺畅、集中研判及时、协同应对迅速的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
其三,诉诸凝练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信仰及价值追求,以共同的理想信念为支撑,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发挥各方社会力量在大众思想阵地建设与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抢占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舆论高地,带动全民参与践行主流价值理念的社会风尚。
其四,在遵循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下,以强化阵地建设与管理为依托,以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为重点,“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4];明确要完善明责知责的责任链,强化督查问效责任,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硬落实,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强化问责刚性和“硬约束”,形成了以上率下、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追究实行“一案三查”,对当事人及党组织负责任、直接分管的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责任排查,强调把意识形态工作的规矩立起来,以刚性制度力量打造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合力。
五、批判回应: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
意识形态领域中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多样化特点决定了对那些错误的、非主流的成分,必须予以回击和批判,也需要在斗争中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5]。作为一种学说,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是在同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作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从“斗争”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同错误思潮的论战和斗争,同时也就是这一理论本身展现其学说魅力的过程。
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并存,人们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及其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仍存在较为模糊的认识,习近平作为党的领袖积极作出表率,对多样化中的错误思潮予以坚决批判,同时又在这些回应中对各种问题进行了实质澄清,廓清了人们思想的迷雾,深刻地阐明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性质及其发展前途的问题。例如,针对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改革方向的否认,习近平指出中国改革既不走“老路”,更不能走“邪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一些人总纠结争论“党大”还是“法大”,习近平对此予以批驳,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再如,关于如何评价毛泽东、如何看待“非毛化”思潮,习近平强调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动向、科学评判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进而指出对毛泽东的历史评价之争,其实质是“两个30 年”关系之争,由此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不能否定”,并在当前对广大党员干部以及青年一代提出了要学好“四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要求,等等。
对以上这些错误思潮作出回应、加强对种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其实质在于“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16],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公开回应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等论调,从理论与历史结合的维度阐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应该如何对待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的党性锤炼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信仰教育。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17]。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理论,其现实的力量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得以验证。中国共产党以鲜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绝非西方“舶来品”而是时代的真理良知。
当前我国迈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就更需要我们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回应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关切,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18],即把“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结合起来,促进全体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过程中更加团结地凝聚在一起,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向着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本世纪中叶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