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度的路径研究
2021-01-14王健
王 健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2.中国石油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度既是大学生对思想理论的认知认同接受内化的程度的反馈,也是该思想理论的传播效度、教学效果的直接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前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更是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的理论武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1]提升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度,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
一、提升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知度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将是推进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深切厚望。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国内外环境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增进他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这既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1.提升理论认知度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前提
新时代,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目标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环境更是复杂,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坚定、价值理念的形成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我们虽然已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对我们国家特别是青年一代思想文化的渗透,他们一方面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优势采取威逼利诱的形式对迅速崛起的中国进行干扰、破坏、遏制,另一方面,他们持续不断地宣扬西方如何民主、共产党如何专制、“共产主义渺茫论”,就是让中国人民动摇对自己国家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的认同,进而实现他们价值输出、和平演变的目的。大学生正是坚定理想信念、形成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面对我国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社会问题,如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较多,党的组织建设也暴露部分党员消极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2]等现象,缺乏一定辨识度的当代大学生极易产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偏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进而动摇或是放弃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此,亟需提升当前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认知度,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团结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对待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从迷茫、困惑和疑虑中走出来,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
2.提升理论认知度是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必要条件
随着世界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思想领域的融合与冲撞不断增强,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最前沿,当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大多是认知上的认同,而情感上、价值上、行为上的认同还不够,极易受国外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等错误思潮影响渗透,加之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错误思潮凭借网络、多媒体等渠道对其思想意识的肆意侵蚀,理论不能深刻内化于思想之中,自然思想也不能内化为行动,也就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认同。因此,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知度,就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说服、号召、凝聚当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从情感上、价值上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了时代的呼唤,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强大,进而在行为上认同并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3.提升理论认知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担当民族大任的根本要求
新时代,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不单要具有高智商、高技术,还要能够为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并终身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品格、过硬的本领、勇于创新创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期盼,也是大学生担起青年一代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中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是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引领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法宝,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的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大学生对该思想理论的认知度,让其清晰认识到在这思想指引下,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变革是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取得的成就是开创性的、全方位的,更加明确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战略布局、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安排和作为时代新人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的理论武器。
二、影响大学生理论认知度的主要因素研究
理论认知度是传播的效度的直接反映。要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度,首先就要分析研究影响认知度的因素,对症开方,有的放矢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当前影响大学生理论认知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也有师资水平、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于新时代特色理论认同的质量与水平。
从主观因素来看,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基础学识、认知能力都是影响理论认知度的内在驱动因素。“要我学”和“我要学”的主被动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类、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和理解必然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深刻;相对理科生,文科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感兴趣的比例要高,理解和认知的程度要深一些。但不能忽视同类专业学生的理论认知度也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认知度较高,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把握则相对欠缺;或是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但认同度和自觉程度并不高。归结起来,一方面是大学生政治兴趣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理论教育传播的供给与大学生需求不匹配、不同频,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致使很多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枯燥乏味、高大深远,与自身学习、成长和就业等实际生活没有直接关系。
从客观因素来看,理论内容、师资水平、教学方式、教育环境都是影响大学生理论认知度的重要外因。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渠道,就思政课本身而言,课程体系是科学的,政治理论是完整的,但却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些思政课教师还未消化吸收转化,更多时候只注重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既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接受的话语和方式阐释理论,又不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关照现实,对现有的教材内容结合现实进行丰富与完善,自然不接地气、不能“答疑解惑”;其次,当前思政课授课方式大多仍然以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主讲,PPT或视频资料播放为辅,学生很少能够有机会主动参与其中,授课方式方法单调陈旧,吸引力较差;第三,受教学规划的影响,很多高校的思政课的思想理论似乎只存在课堂之上,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感受不到其作用和价值,更缺少社会实践的支撑,没有有效的方式方法途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后,在国内改革不断深入、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倾向更是让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还很不够的大学生思想认知模糊、政治立场犹豫、摇摆不定。总的来看,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渠道与学生们认同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提升大学生理论认知度的教育还存在更大的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三、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兴趣和需求特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认知度不理想,是大学生成长过程必须的理论兴趣需求和理论教育本身供给不适应需要,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偏离教育目的的结果。因此,要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认知度,只有正确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兴趣和需求特点,才能有的放矢,探索出理论教育从内容到方法的有效“供给”途径。
1.国家意识得到强化,自我意识表现强烈
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明显得到了增强,特别在事关国家荣誉和核心利益的关键问题上,大学生们往往是非鲜明地表明爱国主义的共同立场,成为社会正能量舆论的主导,这是很可贵的政治价值取向。因此他们对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形象的国家大事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兴趣。这是思政理论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极易被打着爱国旗号的极端分子所诱骗。这又是思政理论作用点和价值点。同时,我们也看到,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信息获取便捷,成长过程中总是被围绕的中心,又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所以,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习惯从自我角度出发,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表现出很强烈的自我意识。追求个性、自我中心感过强使他们产生了希望得到更多关注、获得更多自由表达和自由选择机会的需求。
2.思维活跃追新求异,理想信仰弱化迷茫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网络陪伴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信息获取欲望,也具备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往往能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给出更多、更出其不意的解决思路。他们追新求异,接受新奇事物能力很强,但又缺少耐心和常性。思维活跃、意识开放的他们,在吸收现代文明、放眼观察世界的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冲突、价值观冲突、错误思潮的影响,加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社会腐败等现象,表现出理想信念上的茫然和困惑。西方社会“自由”和“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更是让个性意识强烈的当代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了多元化、方向迷茫弱化的趋势。
3.道德素养较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更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和大局观,他们追求更完善的社会秩序、更现实的职业理想;他们关心国家社会形势,对国内外时事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对现实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问题的认知更为务实;他们渴望公平正义,有很强的规则意识。然而,在这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客观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特别是不同利益集团的思想舆论博弈,使大学生产生了对社会现实的困惑感。同时,家庭的过度呵护使他们个性张扬情绪浮躁,在面对困难、挫折、压力时,很难及时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容易被挫败击倒,缺少毅力和勇气。
四、提升大学生理论认知度的方法路径
1.明确提升理论认知度的目标导向
提升认知度是一个由认知、认同到自信的过程。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四个自信”,特别是理论自信,但是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理论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理论体系的架构和基本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政治兴趣需求,只能算是认知教育。要提升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度,重中之重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理论自信。这种自信的体现不是口头上滔滔不绝的背诵,也不是答卷上条条框框的书写,这种自信的体现是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定的积极的精神状态。让当代大学生明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有力武器,是激扬青春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思想基础和信仰支柱。
2.从“需求侧”出发,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兴趣和需求
大学生的政治兴趣和需求是对政治理论获取的期待和诉求,这种期待和诉求就是他们提升理论认知度的动力源泉。因此,要以大学生思想实际为中心,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兴趣和需求。首先,营造理论宣传氛围,既要通过张贴理论宣传标语、播放多媒体音视频广播等传统的方式营造氛围,又要在广大师生中树立典型,让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成为理论宣传的代表;其次,以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引起大学生兴趣和关注的往往是新奇事物或是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设计课程内容,引导大学生多途径多形式探索解决方案,提出的问题要关照现实热点,解决的途径要活;第三,以实践为契机,激发大学生“我要学”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实践转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知,如实地调研、亲身体验、实习实践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升华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
3.从教学“供给侧”改革入手,增强思想理论的吸引力
首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自信。理论工作者自身对理论自信,在思想理论传播过程中才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思想诉求放进心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也只有融入真情、提出真言理论传播才能产生真效。
其次,让理论接地气、有针对性,加深认知。要理论接地气,首先就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尊重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贴近他们的需求,以他们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述党的创新理论形成史,讲好党的故事,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其次,要提升理论针对性,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研究,了解其思想实际和认识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使理论学习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不断加深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
第三,增强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性,提升认同。在这资讯极其发达、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思想活跃的“互联网一代”,要 “公认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焕发生机活力,就必须更新观念,结合当代学生的思想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单调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载体。教学方式上,可以针对专业不同学生兴趣点不同的特点,结合各专业蕴含的德育元素,不拘一格,转变教学形式,利用网络平台,以展示表演、线上线下联袂讲学等与众不同又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彻底转变枯燥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载体上要贴近生活实践,更加形象立体,如将理论课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融合,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内容精、形式活的课程平台,既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线辅导,也可以进行练习测试、虚拟情景模拟等操作,让理论传播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同时,建立多学科老师与多领域专家线上线下联袂讲学的系列课堂,形成生动、立体的教学模式,让思想理论课从单向走向多维。
第四,弘扬社会正能量,增强共识。将社会正能量融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将能够体现社会正能量的实践、事件、事例和人物融进理论课。如这次抗疫斗争的实践,就再次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把抗疫斗争这部活教材充实进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和共识。例如马克思关于瘟疫的论述,揭露现代资本主义同传统资本主义本质是相同的,只不过披了一层漂亮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的外衣。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共克时艰,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资本主义国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次抗疫斗争,广大大学生也是亲身参与者,顺势引导传授理论,将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真切的体会和生动的事例也是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平凡生活实践中有着许许多多鲜活素材:如“坚持原则、实干赢得民心”的李夏,不畏艰险牺牲,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万其珍一家四代,坚持义务渡船百余年,诠释“信义”的美德……让先进典型、动人事件成为青年一代奋斗的榜样和动力。
最后,将理论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增加自信。理论也只有应用到实践、指导实践、与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和说服力。思政课用科学理论培养塑造大学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大学生真正接受、深刻理解并转化为实践活动。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科学理论,升华、内化再指导进一步实践,就要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把理论学习融入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点滴中,与志愿活动、文艺演出、党建团学、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契相融;另一方面,将理论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当然这里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是简单地走形式的参观、调研,而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兴趣、需要进行的有区别、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如,组织法律专业学生进行法治意识调研或普法宣传,既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信心;组织环境相关专业学生开展资源节约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同时,增强保护生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学生开展“红色筑梦之旅”和“重温红色情”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课堂开到红色遗址,让学生们实地聆听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感受信仰的力量,更坚定对理想信仰的追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