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环境下央视春晚的“突围”

2021-01-14崔晗昱哈尔滨师范大学

环球首映 2021年1期
关键词:突围晚会戏曲

崔晗昱 哈尔滨师范大学

春晚属于电视文艺晚会,电视文艺晚会是在实际存在的舞台空间中进行表演,并能够由电视媒介进行传播的、为取得某种广大的社会影响而举办的综合文艺节目[1]。因为节日背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让春晚成为一个有效的载体。创办制作三十多年来,春晚出现了“年年被骂、年年举办”的局面,它在许多不同的声音中进行自我反思和成长转型。许多的观众对此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电视传播把具象的语言符号扩大化,让观众和演员甚至主持人的情绪和感情扩大化,渲染到了一个至高的凝聚点,给画面充足的情感表达,让春晚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化象征。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这个媒介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电视晚会想要继续屹立不倒,除了大众内心对于传统节日情感的召唤之外,更要适应现代传播的方式和满足观众对于文艺节目的需求。现代媒介已经发展成为多媒体、新媒体以及全媒体融合的多元系统,电视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体,需要技术的革新和艺术美学的运用才能让电视文艺节目出彩。此外,电视还需要在传统媒体中不断地吸引观众,并在新媒体环境下打造积极的舆论影响,为电视更好发展创造条件。以下将从电视节目艺术形态和艺术呈现效果两方面展开叙述。

一、电视节目形态在春晚中的应用与创新

节目形态是构成一个广播电视节目的各个形式要素依照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指向,而最终形成的节目的存在形态,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形式和内部构造[2]。春晚作为大型的文艺晚会,涵盖了包括歌舞类、语言类、戏曲类等多种类型的节目在内,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无论是节目在晚会舞台上的数量,还是节目本身的外在形式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能够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的是这些节目的内部构造,对受众的审美、娱乐和文艺素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本文将主要讨论小品节目、戏曲节目两大类。

无论是在早期春晚还是21世纪的春晚,歌舞类的节目一直都是最能够体现春节节日氛围的类型节目,而早期的春晚通常以个人展示为主要形式,现在的春晚更多的是团体式的演唱形式,融入了歌曲、故事、舞蹈等多个元素,不仅在召唤大众的情感回归,也契合了时代的发展旋律。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文艺事业发展迅速,大众的文艺素养不断提升,能够让表演者和观众通过节目的内部表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艺术总是能够客观地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尚潮流,这在晚会的语言节目中十分显著。无论是90年代的《超生游击队》,还是2014年的《扶不扶》,都在笑声背后融入了更多对于政策的宣传和社会问题的思考。20世纪90年代国家正值宣传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春晚中的小品节目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存在形式,将国家政策有机的融合进艺术形态中,深入人心。

对于语言类节目来说,始终坚持的是稳中求进的原则,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发展:一方面是立足群众,紧随网络发展潮流,迎合观众趣味,从网络中寻找创作素材。另一面是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不再承袭以往讽刺、隐喻的手法,而是积极宣扬正能量,惩恶扬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观众对于演员的接纳程度:从起初的赵本山团队包揽春晚语言类节目的看点,到开心麻花团队以及更多的年轻演员以自己的演绎方式登上舞台,为大众带来更多的欢笑,都体现出了春晚在各个方面的创新和改变。

20世纪80年代至今,电视艺术对于戏曲的冲击影响较大。而且央视春晚中的戏曲节目发展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剧种选择的范围小,演唱片段多有重复,大多数的剧目选择停留在京剧、豫剧或者黄梅戏等,其实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个国家,有更多的剧种还没有被观众所熟知,观众能够了解到的仅仅拘泥于大众了解的几个种类;其次是对于吸取节目的介绍较少,观众不能够更好地了解戏曲艺术的内涵;加之观众缺乏一定的专业鉴赏能力,让戏曲的受众范围的逐年缩小。尽管戏曲艺术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想要改变当前的发展困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使节目在变现形式上达到传统和流行、经典与娱乐融合,在转型变化中找到自身的精准定位。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无法感受戏曲展现的魅力,戏曲中表达出来的思维、情感、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与现今社会存在一定脱节,难以被青年人理解和接受[3]。要发展变革,就要从受众入手,对大众进行戏曲艺术普及,还要让戏曲艺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依托现代化技术增加看点,借鉴其他艺术的长处,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增强观众的认可度。

二、晚会艺术效果在春晚中的变化与革新

(一)技术引领用户体验

纵观央视春晚创办历程,艺术效果的呈现直接反映出技术的革新和时代的进步。艺术效果的表达经过了从简到繁、从外在到内在的巨大飞跃。早期的春晚舞台布置以简单为主,大多是通过实物布景增强立体的空间效果。我国的电视文艺发展之路十分迅速,1998年春晚在一号演播大厅举办,央视春晚开始运用机械舞台,加上多种技术的配合达到升降或旋转的变化。自此,春晚的舞台表现力开始了新的时代。同时,主持人以及表演者的服装造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古典、民族、潮流、前卫的不同风格服饰融入春晚中,最重要的是服装造型能够体现出节目的特色和自身的个性,为节目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电视的后期制播提供了条件,技术手段是艺术传播的前提,高科技为艺术精品的创作创造了可能性。春晚中数字技术的运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春晚舞台上第一块LED屏幕出现在1993年,这样的尝试对于春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此之后,LED的技术不断升级,在春晚中广泛中应用,充分结合了节目的内容、主题,为观众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1996年春晚,利用卫星互传技术,实现了春晚历史上首次三地互传,共演直播。

除了硬件设施上的改良之外,软件系统也有很大突破。2017年的春晚首次结合了虚拟现实技术,但2018年的春晚在此基础上,内容制作更加丰富。一号演播厅作为2018年的春晚主会场,首次采用了360°3D的最新VR拍摄技术,对主会场内的多个精品节目进行多机位、多角度的点播拍摄制作,力VR“身临其境”赋予了新的意义[4]38。VR技术的不断更新,加快了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型发展,在晚会创作技术运用中,给了舞台表现更多的发展空间。2020年的春晚主会场和各个分会场被5G网络全覆盖,总台采用了5G+8K技术实现了多机位拍摄,首次尝试制作8K版本的春晚。5G网络的移动拍摄和4K信号被接入春晚的制作系统,成为2020年春晚智能直播的强有力支撑。数字技术的发展,让观众的观看体验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4]43。

从春晚创办之初到现阶段,已经不简单的是一场供大众娱乐的晚会。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在文化建设、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和进步。许多电视文艺晚会工作者都不遗余力的将最新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到晚会上,为的就是让整场晚会的效果达到最高水平。近几年来,春晚在舞美、后期的花销巨大,未来也一定会将科技融入到主题设计中去,给观众更完善的审美感受。

(二)多端增强用户黏性

自从互联网科技产生运用以来,它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这让传播的互动性极大增强。早期的春晚通常以拔打热线电话为主要的互动方式,进行晚会场内外的连线。现如今的互动多依赖于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客户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图像识别参与到晚会的互动当中。

进入21世纪10年代后,春晚吸取其他节目的经验教训,开始在新浪微博上进行实时互动,在线“吐槽”春晚的环节。因为微博开发的时间较长,具有大量的用户基础,就可以和诸多网民在网上进行互动。在网络上进行晚会互动时,还要十分注重网络环境的维护,为晚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2020年的春晚为例,联合了快手APP在晚会直播过程中进行互动。通过每隔一个时间段就开启电视屏幕下方“扫码得红包”的方式让更多的用户开始关注电视机里的内容,这样一来,改善了春晚受众趋于“老龄化”的弊端,让受众的年龄更加全面和广泛。同时,各大社交APP也是现代生活中人们必不可少的网上虚拟生活环境,更多的人能够在以实名制为安全保障的网络社交空间中进行信息的分享和交流。因而,更大程度上的增强了用户黏性。

三、结束语

在20世纪90年代,电视晚会异彩纷呈。这让我国的电视文艺节目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不断地扩充和更新。纵观春晚30多年来的变化,无论是在节目形态上还是艺术效果上,都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状态。春晚在批评和赞美的多种声音中不断改进和优化,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争取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广大受众的审美喜好。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已经逐步形成了春晚记忆的固有空间体系,它让春晚的意义不再拘束在四个小时内,而是成为一种记忆的延伸和拓展。春晚的最大变化,就是不断改革创新,立足于民生需求,能够越来越精准地找好定位提升自身竞争能力。人民的精神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位传媒人,发展不断就永远有事可做,如何发掘更多高质量的电视资源,关键取决于电视人的创造力。

猜你喜欢

突围晚会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苏东坡突围
堵车“突围”记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饿了么突围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