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诗社》电影的教学理念
2021-01-14范小菊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范小菊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背景
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Keating)老师一直用“努力发现自己的灵魂的呼唤”来激励、唤醒和鼓舞着他的学生。[1]基丁老师的这种使命感使得他与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相违逆。这些“教育冲突”从表面上看只是基丁老师与传统教育体制的抗衡,实际上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以基丁老师被校方辞退、涉事学生被处罚、一优秀学生自杀为结局。那么“基丁现象”对整个现代教育理念会有什么影响呢?他的这种教育理念是否值得提倡呢?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在沃顿中学的开学典礼上,校长谈到了这所著名的百年老校-沃顿中学的光荣历史及散发着智慧之光的学校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在一般的情况下,毕业于这所学校7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被美国常青藤大学录取。这一年又成功的聘请了本校优秀毕业生、曾在享有盛誉的伦敦切斯特中学任教的约翰·基丁先生为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二、传统教学与革新派教学思想的冲突
(一)传统教师的教学方法
拉丁语老师拖着冗长的声音领读单词: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数学老师:几何学习要求非常地精确。任何人,如果不按时完成作业,都将会被扣掉一个学分。奉劝你们不要以身试法。
这几位老师都是采取传统方法教学的老师,也是我们大家称道的教学方式。在我国中学乃至大学教育也大多采取的这种的教学方法授课,只有采取这种方式,同学们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二)革新派教师的教学方法
基丁吹着口哨进入课堂。他从教室的正门进入,吹着口哨穿过课桌之间走廊,在教室的后门那里消失。然后,从后门探出头来招呼学生:噢,来吧!
本人认为老师应当尊重自己尊重同学,老师若是以这种模式上课势必会使学生养成散漫,不认真,无纪律的学习态度,会使同学们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加之,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老师应树立自己在同学们中的威信。当然有些教师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老师的亲和力最重要,这种模式上课有利于搞好师生关系,基丁老师正是以这样轻松的姿态面对学生,使得学生喜欢他、亲近他并愿意与之交流谈心,从而推进了其教学,树立教师尊严对同学们来讲并不重要,同学们希望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三、教师是领航者?还是授业者?
到底教师是学生的领航者还是授业者呢?在第一节英语课上,基丁老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称呼他“Oh,Captain!My Captain”[2],这一句看似简单其实意味深长。为什么基丁与学生的第一堂课就提出这一建议,而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一开始就强调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课堂要求?为什么他更喜欢学生叫他做船长呢?这主要体现了基丁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师是学生的领航者。
在第一节课上,他就带领全班学生来到学校陈列大厅,让他们用心去体味这些校史老照片。他告诉学生,照片上的人曾和我们一样充满梦想,觉得世界需要他们自己去征服。他用事实告诫学生生命是短暂的,死亡是残酷的。总有一天大家也会像他们一样停止呼吸、变冷、死亡。基丁老师的观点是希望大家要把握今天,(seize the day)抓紧时间,实现自我。[3]
诚然,他的这种做法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的老师认为:教师不应在同学们这个年龄讲授人生,诸如:人生短暂,无论多么执着,多么努力,最后都是蛆虫的食物,从出生走向死亡。我也赞成灌输这些为时过早的观点,这样讲授会使得同学走向另一个极端,误认为人生就是一段没有意义的旅行,或许在他们大学以后,他们可以去探索,自己去寻找答案。
四、学生们站的高看得远?
影片中基丁老师要求学生撕掉英语课本中的序言,他告诉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学会自己欣赏文字和感悟文学。[4]我认为老师要求学生撕书是不对的,不应被提倡的,极为不理智的。如果我们要客观的看待事物就要客观的看待与自己思想不一致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做到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别的创作成果,学习不同的学派,感受不同的思维,了解不同的思想,借此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和科学知识。再者,对与错,好与坏都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限定的。我们不能主观地认为别人的思想、理念是错误的,我们是正确的。故此,这位老师认为这篇文章有问题,并不代表这篇文章真的有问题,这位老师的认知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加之,撕书这个举动是否会误导同学即你们不喜欢的就要毁灭掉?会不会滋长同学们的暴力思想?这是极其可怕的一种误导,毕竟,他们还是孩子。
他站到讲台桌上,向学生发问:“为什么我要站在这里。”他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站到上面就是要想提醒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他鼓励学生站到课桌上,因为那样可以用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对于这个行为,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我认为,若希望同学们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没有必要一定要站在讲台上。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入手,涉猎不同的课程,多读不同的书籍,多参加不同的课外活动,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客观的看待世界。才能够全方位地发展自己,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
五、院中自由踱步是否标志着独立思考?
基丁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一切。他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路。基丁通过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不要墨守成规,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世界,“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寻找自己的声音,要突破”,不要一味服从,一味地按照既定的规则来生活。[5]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基丁的教学目的,即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同学们在高中最后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掌握各学科的知识,为备战冲刺,争取考上自己的心仪大学。因此,院中自由踱步并不能代表什么,反而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加之,一味地灌输同学要跟着感觉走,会不会由此使他们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产生唯我独尊的思想?必须记住,他们是未成年人,他们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思考、权衡利弊,这样自由散漫思想的蔓延是否会耽误了同学考大学?若考不上好的大学,他们的未来人生将意味着什么?考上大学后,他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像美国的顶尖大学都会在各方面培养学生,例如,学生不仅可以参加不同的社团,可以自己做杂志主编,可以学习击剑课程,可以学习爬山课程,还可以学习划船课程。如若名落孙山势必会失去这样优秀的平台。院中踱步这一课,我认为,可以说是多此一举,老师课上所讲的这些励志,他们会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习得,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会慢慢地懂得不同的人生道理,而不应在冲刺的关键时刻,让学生分心。
六、尼尔和父亲的冲突揭示着什么?
按照尼尔的父亲的理论,孩子必须等到读完医科大学,那时才可以独立,才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在那之前,孩子必须听父母的。
大家知道,考上美国的一流大学,不是天天玩玩闹闹的就可以实现的事情,必须要塌下心来,认真的复习每一门功课,虽然美国大学录取不秉承唯分数论,但若同学的分数太低,势必会被认为学习能力差,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等。因此,在最后一年的孤注一掷学习是很重要的。在这点上,我很赞成尼尔父亲。当然,我不是很赞同他对尼尔的那种生硬的态度,我认为孩子和父母最理想的关系应当是朋友关系,而不是凌驾于孩子之上的君臣的关系,况且,与和孩子友好的沟通并不是件难事。我们可以这样的思考,假如没有基丁老师的介入孩子的生活,尼尔和父亲就不会出现这个冲突?
在影片最后,基丁改革的闹剧以悲剧结尾:他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工作,心仪学生被开除,尼尔自杀。这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其实,基丁老师是应负主要责任的,他把课堂作为践行自己的教学实验基地、把教学作为教育改革去尝试、课题去研究、实践去验证。他这种做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影片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我们将以此为借鉴,不犯基丁老师类似的错误。一位老师既可能成为引领同学乘风破浪追逐自己的理想的引航员,也可能是把同学们带入泥潭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