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理论视域下明星人设的构建与维护
2021-01-14叶琦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叶琦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环境的发展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商品化时代,粉丝经济愈发繁荣,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娱乐公司为攫取利益,纷纷对其迎合消费市场所推出的产品——“明星”进行人设构建,展开差异化竞争,一场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争夺战由此展开。在诸多互联网平台合力构建的拟态环境中,普通受众被明星精心构建的“人设”所吸引,将明星的“人设”当作其真实形象,并对其产生情感依赖,而一旦明星的某种行为不符合其人设时,便会出现“人设崩塌”,产生或大或小的舆论风波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一、概念阐述
(一)何谓“人设”
人设,即“人物设定”的简称,指人物被设置的一种角色定位。最早起源于日本动漫中对登场角色的描绘,包括人物的外貌形象、服装造型、性格特点等。后扩展到在文学写作、影视创作中对人物角色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价值观念、人生经历等多维度的设计。在某些文化领域,为了抢占市场,出现了一些为符合受众心理期待的形象,而增添性格标签、改造外形特征,进行“人设”构建的现象。这其中又以明星群体对人设的构建与运用较为熟练与频繁。
在社会学中,有些名词与“人设”概念类似,如“印象管理”“角色扮演”等。社会学家米德认为,单位人正是通过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即角色扮演,以此来获取使用和诠释有价值的姿态的能力。[1]“人设”本质上是赋予具体的人以抽象的符号价值,并通过长期宣传,在受众心智中建立明星和这种符号之间的惯性联想,使明星成为某种符号的具象化表现。虽然不同的人设蕴含着不同的人物特质,但其共同点事他们都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提升商业价值,而被人为添加运作的标签。许多明星都热衷于为自己设置标签,以此来建立人设,吸引粉丝。于是“吃货”“小鲜肉”“老干部”各种人设称号层出不穷。
(二)拟剧理论
拟剧理论,又称“前台/后台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的。该理论从戏剧表演思想出发,对社会生活进行研究,认为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就像是剧院中舞台上的表演,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在特定场景的要求下,利用各种道具,按照自己预设的形象进行表演,在观众心目中塑造自己想要呈现的角色。只有回到观众看不到的“后台”,演员的本我才得以释放。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戈夫曼对拟剧理论进行了十分详尽的阐述。拟剧理论关注的重点是日常生活中个体如何预设自己的形象,并利用各种符号进行表演,达到预期效果。这与明星通过与大众交流互动,进行自身的人设构建活动具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
二、明星进行人设构建的原因
(一)资本的利益驱动
明星人设化是娱乐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流水线式的造星运动背后,是娱乐工业的兴起。以往,明星的宣传重点在于展示歌唱、演技等专业技能和声音、外貌等魅力特征,明星形象作为一种工具,在特定的情境中发挥作用。而在娱乐业大发展的当下,资本与技术高度合谋,借助网络媒介,通过在网站、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高识别度的类型化人设构建,进行流程化的人设打造,无疑更加符合这个竞争激烈、明星更迭速度不断加快的流量时代。
对于经纪公司来说,相比于过去那种为旗下艺人寻找优质资源,助其产出优秀作品,逐渐积累人气,以获得大众认可的经营模式相比,如今这种通过精准定位粉丝群体,依据受众需求对明星形象进行包装,构建明星“人设”,以此“圈粉”变现的经营模式无疑更具有经济效益。
(二)明星的个人发展
明星的社会公众人物属性,决定了其工作开展严重依赖大众媒介,这也从先天上决定了其形象具有易被塑造的特点。明星的人设构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自身个人品牌的建立,一个稳固而美好的“人设”对于个人发展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拥有成功人设的明星,就有了自身独特的“卖点”,得以与其他明星展开差异化竞争,能够快速实现人气的聚集,在这流量为王的时代从一众同行中脱颖而出。
在传统媒体时代,明星的工作与生活分离度较高,媒体对明星信息的选择性曝光,决定了明星的事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个人作品。但在追求效率与经济的当下,沉下心来打磨作品以期获得大众的喜爱需要忍受太多的苦闷和不确定性。而通过构建自身人设,使之符合受众的集体想象,成为他们情感的寄托,快速圈粉,反而是发展自身事业的一个捷径。
(三)粉丝的身份认同
明星人设是明星本人及其团队通过各种渠道持续宣传,并传递给大众的整体印象,其本质在于赋予具体的明星以抽象的意义符号,并通过长期宣传中明星与符号的绑定,占领大众心智中某个符号的位置。对大众来说,这种具有差别性的符号意义将明星与普通人、明星与明星区别开来,正是明星的价值所在。
在《消费意义》一书中波德里亚指出,消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更是为了满足被消费主义所激起的欲望,在这种情境中人民消费的是商品所代表的符号象征意义。[3]大众和粉丝群体对明星人设崇拜和喜爱,实际上是对明星人设所代表的意义符号的追逐,如明星人设中的良好形象、积极态度和优异品格。粉丝在对具有某种“人设”特质的明星的追随过程中,得以与其他粉丝群体相区隔,实现了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心理认同。
三、明星人设的构建与维护
(一)明确自身定位,精准构建“人设”
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中,“剧本”指个体在进行社会角色扮演时所需遵守的社会规范,是社会体系对个人角色的要求,而社会规范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所以剧本也是在不断演变的。在明星人设的构建中,明星的人设即是剧本,其内容是会随着社会观念、受众需求以及明星自身的成长变化而改变的,这就造成了明星人设的多样化。
剧本在社会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表演的走向以及成败。在明星的人设构建中,一方面需要构建一个辨识度高、传播效果好、关注度高的优良人设。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好的人设固然重要,但也必须与本人的实际情况相符,如果差距过大,再好的人设也是失败的。人设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到大众的喜好和需求,更要根据明星的实际特点来进行。明确自身定位,才能精准构建人设。
(二)注意印象管理,及时调整人设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的核心便是印象管理,即通过对自身言行的设计以及对情境的应用,在他人心中塑造出一个自己所希望展现的形象。在媒介使用过程中,明星的各种“表演”会通过大众媒介在受众心中产生“印”象,而受众会对契合自身价值观的艺人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并在潜意识中将其当作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在此基础上发展处一种建立于受众自我想象中的人际关系,进而转化为“粉丝”。
人设并不是单一且一成不变的,借助社交和综艺以及媒体的形象所建构,维持原有形象,通过多种渠道、不同环境、不同要求以及设定的内容,提高受众对人设的需求与接收度,来进行反馈更替形象。[4]明星的“人设”应该随着明星的成长以及阅历的丰富而不断改变,在人设构建中要懂得根据自身形象气质的变化以及互动场景的不同进行人设微调,加强人设鲜活性,提高大众对自身人设的接受度和包容度,才更能获得大众的喜爱。
(三)注意前后台一致,避免人设矛盾
从拟剧理论视角来看,个体在进行社会扮演时的表演区域可分为前台与后台,前台是个体按照固定方式进行角色扮演,塑造形象的场所。后台是表演者释放自我,展示与所扮演角色不符行为的场所。在明星人设的构建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呈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区域都被可被称为“前台”。“前台”应该被用来展现符合“人设”特点的行为。而“后台”则是明星的私人领域,用于进行不为大众所知的,与人设相违背或对人设构建有不良影响的行为。
在传统媒体时代,明星的工作与生活“公私分明”,私生活仅在不为人知的后台呈现,隐匿于大众视野之外,加之媒体更注重对明星前台行为的选择性呈现行为,造就了明星人设的稳定性。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明星们的公私界限逐渐模糊,媒介窥视无处不在,后台行为稍有不慎就会在“前台”被呈现,容易出现人设矛盾。
对此,戈夫曼指出,个体在社会互动开始时会不得不对情境进行定义,并依此选择一种“自我”进行展示,而放弃不符合这一情境的可能性。[5]而这有事会使得“台前幕后”产生一种割裂感。所以明星在人设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能“前台”与“后台”割裂开来,要想持续维持人设,就必须保持前后台行为的一致性,时刻按照设定的形象进行活动。尽量不要在前后台展现相冲突的言行。
四、总结
总体而言明星的“人设”往往定位精准、形象明确,但这也导致了其简单明确、扁平单一的,缺乏可供发掘的立体感与深度的特点。对于明星来说“人设”是武器,也是枷锁。在明星事业发展的初期,“人设”可以帮助其迅速找准自身定位,获得大众认可,打开粉丝市场。但当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明星往往容易被自身的“人设”困住。所以勇于打破“人设”框限,展现真实自我才能使他们免于遭受“人设崩塌”的危险,走向更宽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