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者”角色的新特征研究

2021-01-14王磊泸州市广播电视台

环球首映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受众消费者

王磊 泸州市广播电视台

在新媒体时代全面深入化延展大环境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网络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全面升级,让传统媒体全面加快了转型脚步。当前阶段,全球范围内的大型新闻集团已经开始大举投资、并购以及联合各类先进的互联网媒体,进而全力以赴向新媒体市场进军,并且向新媒体业务进行全面延展,力求在新媒体市场领域中“分得一杯羹”。但实事求是的讲,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发展与延展扩张过程中,也难免遇到诸多问题、困境、压力与挑战。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和媒体用户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消费信息的渠道和路径已经开始变得多元化、丰富化、多样化。现如今,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以及4G、5G移动网络的支持,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下接收信息、发布信息、传播信息,进而成为一个自媒体人,由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信息“被动接收者”转变为新媒体时代的“主动传播者”[1]。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者”角色的新特征以及所带来的诸多媒体影响值得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从业者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仔细的探究。

一、解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者”的主体角色特征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更加专业化、亲民化

新闻的“可消费性”无疑是一种基础与根本的主体标准。经历了以广播、电视、报纸“三驾马车”为主流的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市场运营模式之后,在新媒体时代大环境下,新闻消费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局面。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必然面临着各类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与挑战。因此,传统媒体全面转型发展已经如箭在弦。“互联网+”时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让新闻传播的方式和表现手法变得更加多样化、丰富化、趣味化,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让新闻“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消费欲望与消费意识。而现如今,各类付费新闻、H5新闻等全新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并且伴随着更多优质新闻产品的出现与推广,新闻本身已经真正意义上的变成一种可持续生产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媒体产品。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更加亲民化,更具媒体“黏性”,能够与受众和用户之间不断拉近距离,并且逐渐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消费品和必需品[2]。

(二)新媒体时代“消费者”面临诸多考验

目前,新媒体在日常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带来各种新理念、新技术的同时也凸显了诸多问题与不足。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必然受到相关新闻流程、新闻口径、新闻版面的限制与约束,并且又面临各类新媒体与自媒体人的强势挑战和冲击。想要像传统媒体时代获得独家报道的机会已经寥寥无几。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导致网络同源化视域下,新闻稿件自身的著作权根本无法有效维护。抄袭、洗稿、一稿多发等有悖行规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加之为了追求新闻热度与新闻流量,各种惹眼球的“标题党”新闻屡禁不止。这类新闻借助新媒体时代受众喜欢“猎奇”的从众心理,将标题描述和改写的“活色生香”“天花乱坠”,然而标题和新闻内容几乎毫无联系,或者是毫不相关,仅仅为了“蹭热度”“攒流量”。此外,新媒体大环境下,在所谓的“后真相时代”时代,微博、微信的新闻信息传播极为“碎片化”“主观化”。针对一些社会焦点新闻与热点新闻众说纷纭,甚至有的基本就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毫无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而言。由此可见,这种媒体情态下,新闻“消费者”在面对“海量化”的新闻报道与新闻资讯时,必然会面临诸多诱惑、诸多选择与诸多考验。

(三)新媒体时代“消费者”拥有双重身份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消费主义更为注重与尊崇“受众至上”的媒体传播理念。受众与拥护是新闻的“消费者”,自身具备极强的话语权与选择权。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受众不仅仅是新闻“消费者”,已经开始拥有了双重身份——即新闻消费者与新闻制作、参与者。新媒体时代在某种程度上也堪称为“人人皆记者”时代。广大受众和媒体用户只要利用先进的智能手机,就能够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多样化方式生产、制造、传播各类新闻信息,进而成为“自媒体人”。能够较为自由且不受约束的制作、传播与推广各类新闻,进而获取相应的流量、粉丝与关注度,收获相应的经济利润与流量报酬。这种双重身份必然也会对整个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消费环境与新闻消费理念产生诸多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深刻影响。

二、探究新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者”的新闻消费生态

(一)传统媒体自身的权力与影响力不断转移与弱化

目前,新闻消费环境与消费生态已经开始产生翻天覆地的转变与升级。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与推送无疑是以传播者自身的价值考量为本位的。因此,媒体传播的话语权始终牢牢掌握在传统媒体机构手中。具体的表现就是传播渠道与传播资源都是由传统媒体所掌控与占据的,进而能够塑造公共意见,并且形成对社会以及个人的影响、支配与引导。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上述格局完全被打破。媒体消费生态发生了质的转变,其中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自身权力的强势冲击与全新重构。具体来讲,首先,媒介权力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已经开始全面向广大受众以及媒体用户的转移。毫无疑问,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发展赋予受众与媒体用户进行新闻生产、制作与传播的各种权力。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全面盛行与崛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机构对于新闻内容、资源、素材与线索的“垄断”。其次,新媒体各类平台机构无疑更受新时期受众与用户的支持、信赖与好评。比如说微博、微信、抖音以及各类新媒体新闻客户端都能够为受众和用户提供良好的互动性平台。受众在浏览新闻与观看新闻之后都能够进行点赞、留言、评论、转发、分享等各种“二次传播”,这无疑让新媒体传播平台拥有更大的用户黏度与资本势力[3]。与此同时,由于新媒体平台拥有强大的新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网络化优势,其可以依照受众与拥护自身的新闻喜好与新闻类型决定哪些优质新闻被第一时间推送到受众手中,进而让受众免去主动搜索与查询所消耗的时间与步骤。让新闻传播更加“个性化”“亲民化”。而上述这些优势传统媒体显然并不具备,或者是传统媒体的一切转型工作正处于一个“适应期”,才刚刚起步,与新媒体根本不具备在“大数据”算法视域下的媒体用户竞争能力。

(二)新媒体时代算法对新闻内容进行“重新定义”

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内容无疑都是新闻产品与新闻服务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在传统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夺取市场媒体份额,争夺更多的受众群体与观众、读者,“内容为王”向来是传统媒体竞争主打王牌与策略。优质的新闻内容往往是从受众的反馈与好评度中评选与凸显出来。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生产主体已经开始由传统媒体时代的职业新闻人,全面扩展到普通百姓群众、各类自媒体人以及各行业的主播。这种发展态势下,更加能够彰显和展现出受众和媒体用户显性化的情感需求。举例说明,新媒体时代,针对某些类型的新闻报道或者短视频新闻而言,其转发量达到上万或者阅读量“10万+”的内容通常都会蕴含诸多正面或者负面的强烈情感倾向。尤其是具有正确社会价值观与弘扬社会主旋律的优质新闻信息更加能够引发受众和用户的情感共鸣,进而吸引更多的流量与关注度。因此,这一媒体时代,算法的出现可谓“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其能够针对受众自身的新闻消费观念、新闻个体需求、新闻口味爱好进行细致化、精准化、人性化的计算和判断,进而满足不同受众、不同群体的新闻需求与新闻要求。站在用户自身需求角度来讲,新闻从业者与算法进行完美合作,能够让信息生产的依据从宏观社会环境逐渐转变为微观使用场景,并且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各类新闻信息消费状态和模式,从传统媒体时代的“人找信息”完美过渡与转变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找人”[4]。

(三)新媒体时代青年“消费者”群体的理念转变

新媒体时代,中国的新媒体场域与平台对于新闻“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喜好极为重视,并且在媒体传播、报道、宣传、推广等每一环节,都会彰显出极为显著化的“流量经济”特征。新媒体自从正式诞生之时,就已经开始全方位、大规模、持续性的积极抢占用户以及构建各种流量积累渠道。当自身流量形成较为优质化的积累之后,便开始利用已经汇聚的用户群体影响力与庞大数量借助平台体系获取经济利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平台的受众群体与媒体用户已经逐渐变得冷静化与成熟化,尤其是青年群体可谓与新媒体时代“共同成长”,并且已然成为新媒体时代最具消费能力与最为稳定的用户群体。新媒体自身具有的多元化新闻报道方式、快捷及时的媒体传播渠道与途径、丰富多彩的话语形态以及娱乐性、趣味性、互动性整体优势已经让传统媒体“应接不暇”。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青年“消费者”针对媒体新闻与资讯报道的理念以及意识形态发生了质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坚定无比的支持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消费主义”,愿意为一些付费类新闻信息与资讯内容“买单”,并且也在积极寻找新的新闻信息获取方式与渠道来满足自身对于社会发展讯息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消费者”展现出诸多全新特征与全新理念,并且也拥有了更加强势的“话语权”。这无疑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强势的挑战。随着各类新媒体新闻平台的成熟与稳定,其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与传播中的绝对影响力与媒体竞争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与推广的统治地位。这些深远影响也必然会让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市场更具激烈的竞争力与“百家争鸣”的市场活力。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受众消费者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知识付费消费者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