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专业动画课程内涵建设探析

2021-01-14王怡飞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10期
关键词:媒介动画融合

王怡飞 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更迭日新月异,媒介融合的脚步愈发加快。从书刊报纸的文字时代,到21世纪初PC端普及的读图时代,再到时下如火如荼的移动短视频时代,媒介的发展改变的不仅仅是用户的接受习惯,同时带来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重大变革之中,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专业教育走向交叉融合与细分的方向,此种种的教育探索带动着大学课程建设的与时俱进。

在当下,针对短视频动画人才的缺口,一方面需要培养熟悉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务,能够涉足媒介运营与管理。另一方面又熟悉动画产业,具有一定艺术思维的动画传播型人才,才能满足短视频时代的人才需求。为此,大多数新闻传媒类专业针对学生在动画技术与艺术的需求开出了相关课程,但动画类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同时相对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动画类课程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客观资源、课程内容设置、教育理念、学生知识体系以及专业师资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当下普通高校新闻传媒类专业的动画课程未能较好地与整体的培养计划相融合。所以,针对新闻传媒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整体的培养方案,开设适宜的动画类课程问题亟待解决。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

融媒体时代,碎片化的短视频存在于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时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方式,作为当下媒介产品的一种重要类型,动画同样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宣传属性。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成为合格的媒介从业者。只有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思想才能创作出具有真善美的作品,因此对于新闻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课程,更需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的培养。2020年8月31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南宋朱子说的“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视。因此,在动画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内容中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新闻专业动画课程改革的重要一步。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结合融媒体时代对媒介从业者的人才需求,不断革新思政元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课堂教育环节,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新闻人才。

从专业特性来说,动画艺术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人文思想是其主导与灵魂。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将人文思想和历史文化进行艺术符号化处理,通过动画语言进行讲述。在剧本故事中融入社会热点问题,在画面造型中体现时代风貌,在主题表现中置入教育意义。而对于课程教学来说,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基础。其次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总结、概况和思辨的能力。最后则是通过艺术语言的描绘,借助艺术造型元素表达出创作者的所思所感。

根据专业特性、课程特点以及当下的学情,针对新闻专业的动画类课程思政建设,其重点应该落脚在关照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关照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是新闻专业的特性要求,在课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了解媒介社会发展,谙熟媒介产业运营,观察时事热点等意识。建立以社会、市场和媒介为导向的育人模式,全面加强与社会的对接,改变灌输式教学的传统模式,体现教学方式方法与内容建设的同步、与时俱进。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在具备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基础上,熟识动画的基本理论与技能,以期能够在媒介融合时代创作出具有广泛传播效果的动画作品,此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之一。

二、课程文化内涵的培养

从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来看,我国的动画教育存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较弱的现象,存在两种问题,其一以技术为主导,强调软件应用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与文化底蕴积淀。动画课程的教学模式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相似,着重进行动画相关软件的操作训练。其二以艺术为主导,强调绘画技法的训练,同样对于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剧本的故事性以及原创性重视不足,而问题的根本在于课程文化内涵的缺失。

构建文化自信,树立当代大学生的传统美学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大学校园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文化自觉不足、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曾几何时,中国的国产动画作品中有太多欧美日韩的影子,究其缘由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和不自信。而观众对于欧美日韩动画的追捧也是对国产动画的不自信。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创作出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动画作品,应当从多层面做长效努力。2019年4月,中央出台《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致力于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美育教育的基础,构建高校文化自信,树立当代大学生的传统美学观念。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提炼、转化和融合。将博物馆里的文物和民间的文化遗产演化为高校美育的资源库。动画艺术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是极好的传统文化载体,在新闻专业动画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一方面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文化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创作出相关的动画作品,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从我国动画发展史来看,中国动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过辉煌的过往,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我国31部动画影片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被国际评价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而取得如此艺术成就的原因在于,以动画创作中根植于中国传统美术资源的动画美术风格为主,与融合传统风格的音乐及民间故事、时代生活等本土题材一起,“中国学派”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艺术形式及表现语汇。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紧密相连。从形态来看,例如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皮影动画等都是中国传统美术的视觉演绎。从创作题材来看,富有教育意义和审美意义的中华传统寓言题材、革命历史题材、民间传说题材都是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

因此,新闻专业动画课程内涵建设的第二个层面即为课程文化内涵的建设,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未来的媒介从业者,新闻专业更应当致力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动画课程当中,让学生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文化自信,创作出有文化内涵的动画作品,并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传播是当代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路径。

三、大动画概念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动画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汇聚文学、摄影、美术、电影、音乐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体,动画的创作从创意、剧本、原画、分镜头脚本再到角色、场景等需要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支持,需要动画原理和运动规律的把握,更需要视听艺术的呈现。因而,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综合的知识体系,孤立的学科知识体系不足以支撑,这就需要在课程建设时期,建立“大动画”的概念。“大动漫”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动漫产业概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概念。传统的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将动漫的技术实质上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逐渐渗透到如出版、艺术、科技、传媒、商业、影视、旅游、军事、医疗、制造、教育等众多行业。单说动画在传媒行业的应用,如今动画早已不再只是动画片的概念,突破了传统媒体平台的局限,在诸多新媒介端口都已不同面貌影响着这个时代。

在如此背景下,新闻专业动画课程的革新势必需要在大动画概念指引下进行,强调知识体系的综合性,注重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其课程体系应包括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视听语言、剧本创作、纪录片创作、影视后期包装等内容,并将上述相关课程知识衔接有序,科学合理地与动画课程相融合,强化课程之间的内在建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大动画”的理论,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群集效应。

四、结语

动画作为一种开放的艺术系统,融合了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此是较为理想的文化载体和宣教平台。中国的动画艺术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学派时期的辉煌,也有过改革开放后被外来动画产品的冲击,随着一代代动画工作者的奋斗,近年来,随着多部国产动画作品的叫好又叫座,中国的动画作品已经崭露头角,逐步在收复失去的阵地。

可以说,动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体现。而动画事业蓬勃发展的支柱是动画教育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的动画专业以及相关的课程都还在探索和发展阶段。前文已述,动画艺术是多种艺术形态的综合,也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包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多种学科门类、多种艺术门类的交融,协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培养,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着力培养复合型动画人才。

猜你喜欢

媒介动画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融合》
我的动画梦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