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策略
2021-01-14郭保红焦作大学
郭保红 焦作大学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些年来,“黄河文化热”持续升温。在这一大背景下,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呢?
黄河流域地域辽阔,其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根源性、厚重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就其发展而言,外部因素上,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不少文章已有论述,因此,本文不再赘述相关内容。在此前提下,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普查申报评荐策略
2003年1月,我国正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进而确定分类体系,开始普查等相关工作。普查工作是加强民俗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通过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这当然也适用于民俗文化遗产。在普查中,应贯彻分区域原则和分类原则,本着“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的原则,尊重民俗文化遗产的原貌,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可信。在普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多种手段进行记录保存,同时要做好整理、建档、编目工作,以利于下一步的研究与认定。
二、人才保护与培养策略
首先,要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建立传承人保护培养机制。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一方面是要保护它所赖以存在的某种物质形态,另一方面是要保护传承人。作为一种活态存在,正是传承人赋予了其生命和活力。然而,目前面临的状态是,一些项目正因为传承人的离世而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因此,要选取合适的人选进行培养。同时,为避免传承人因生计问题而放弃“手艺”的事件出现,各省区可采取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扶持。
其次,培养民俗文化遗产管理人才。一方面,对现有工作人员,要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近年来,一些地区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利用学校来培养传承人才、管理人才。目前,河南大学、济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平顶山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学校都开办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三、创新民俗文化品牌策略
民俗文化要发展,应该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打造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也要实施文化品牌建设策略。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发展上,可重点打造节庆牌、武术牌、演艺牌、名产牌等。
(一)节庆牌
可结合地方优势及特色打造个性化的传统节日品牌或特色节日品牌。如青海省举办的“丝路花儿艺术节”就属于特色节日品牌。“花儿”,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泛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西部省区的民歌。不仅青海有花儿艺术节,宁夏等地每年也会举行“花儿会”,百姓们即兴创作,登山对歌,这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西部几个省区可以以“花儿”为连接点,交流经验,甚或共同举办相关民俗活动。此外,如河南开封的清明文化节等则是传统节日品牌。
(二)武术牌
黄河流域有少林功夫、太极拳、八极拳等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尤其是少林功夫与太极拳已形成文化品牌。自1991年以来,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已成功举办12届;而焦作则自1992年以来,已成功举办10届国际太极拳年会。显然,少林与太极已成为黄河文化的两张闪亮名片。深入发掘其民俗体育文化内涵,创新武术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国际武术交流的每个契机,势必能助推黄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推介。
(三)演艺牌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演艺文化的形式已不仅仅是传统的舞台演艺(剧场演艺),还有影视演艺、网络演艺、实景演艺等形式。黄河流域各省区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如陕西党家村实景民俗演出,全方位立体式展示黄河流域文化积淀;山西的《又见平遥》,选妻习俗、面食文化、晋商文化等尽在其中;又如甘肃的《又见敦煌》、河南的大型舞剧《太极传奇》等。这些演出的成功,和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密不可分。这提醒我们,不管是已经形成还是正在培养的演艺品牌,都应该注重本身的艺术特点与本土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四)名产牌
黄河流域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不少颇具特色的地方特产。如郑州烩面、陕西臊子面、德州扒鸡、兰州牛肉拉面等各种饮食,美味中尽显悠久的民俗文化。名产所产生的品牌效应是独特的,它不但有销售带来的经济利益,而且也宣传了名产所在地,使人们更易于接受该地域的文化。因此,在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在现有基础上培育并不断推出名产牌。
在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内涵,强调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民俗元素与时代元素的结合,努力打造出既有黄河文化特色又能适应时代潮流的文化品牌。
四、创新民俗文化传承形态策略
黄河流域民俗文化还可以与影视、动漫等高科技手段结合实现传承创新。
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节目系列为例。它至少可以给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三点启示:一是成功的影视制作是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途径之一。2021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等节目火爆后,河南卫视开挂模式开启,开始了“中国节日”系列创作。元宵奇妙夜中的《斗转星移》《上元灯会》《看花灯》等节目中包含着少林武术、河南坠子等民俗文化元素;清明时节奇妙游中的《二十四节气歌之清明》等节目体现了祭拜、放风筝、斗草、蹴鞠、荡秋千以及投壶等清明习俗;端午奇妙游之《祈》体现了端午祈愿的民俗,《龙舟祭》以舞蹈、鼓乐等形式等再现端午前夕祭祀习俗,此外还有采草药、挂艾草、吃粽子等端午民俗元素;七夕奇妙游中的投针验巧、望月乞巧等也无不是七夕节日民俗。显然,“中国节日”系列实现了电视媒体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很好结合。二是成功的“IP”形象设计有助于品牌建设,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清明时节奇妙游中,二次元“唐小妹”形象深得人心,另外它的片头和元宵奇妙夜片头中的圆鼓鼓的卡通“唐小妹”形象和软萌可爱的真人“唐小妹”形象也同样深受观众喜爱。“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到现在,每一次播出都让观众对下次充满期待,希冀着“唐小妹”将带来的新精彩。三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要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中国节日”系列制作,将实景拍摄、VR技术、AR(增强现实)相结合,从而在呈现出精美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创新民俗文化发展模式策略
(一)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
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是热门话题,也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发展模式。如民俗节庆游,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线上大火之后,迅速带动了线下的民俗文化游。以开封清明上河园为代表,它已被多次作为取景地,本身就有着非常鲜明的民俗文化主题元素,线上大火之后,元宵节、清明文化节、端午节等节日游客量大增,游客们可在园中多方位欣赏高跷、舞龙、旱船、盘鼓等民俗大戏,还可体验投壶、骑射等大宋民俗。
又如河南焦作。焦作云台山近几年推出有汉服花朝节、端午国潮文化节等。花朝节上,展示有传统服饰文化、礼乐文化等。端午国潮文化节上,有捏面人、吹糖人、花草编、绞胎瓷、投壶和编彩绳等精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以及《七贤游园》山水实景演艺。此外,春节期间还推出有舞狮等表演。山水与文化的巧妙融合,最终迎来的会是双赢的局面。
文旅融合,还可通过民俗博物馆、民俗街区等形式实现。
(二)城乡互动模式
城乡互动模式也可以是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模式。黄河流域各省区都有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而它们的生存空间大多位于乡村,因此可开启城乡互动模式,吸引游客到乡村去体验感知。
仍以河南焦作为例。2020年11月,焦作市发布《焦作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也是河南省第一个全域旅游促进条例。而其实焦作的“全域旅游”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全域旅游”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引导着市民们走出城市,走向田野。到乡村,可采摘,怀山药、怀菊花等特产不应只是在餐桌、茶桌上见到,还可去体验采摘的乐趣与艰辛;可体验传统技艺,可设立绞胎瓷、黄河澄泥砚、神农陶、黄河泥埙等制作体验馆,让游客体验制作乐趣;可体验特色民宿,如孟州莫沟、中站窄门、山阳区李河等地都有窑洞留存,部分已对外经营,但缺乏特色,可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吸引更多的游客。
此外,民俗也可以走进城市。可在城市特定区域设立民俗文化街区、设立民俗展示舞台、建设民俗博物馆等。就焦作而言,目前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内历史文化街区已具雏形,该街区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恩村祖师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圣祠等修建,期待建成后能助力民俗文化发展。同时东方红广场在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经常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是很好的民俗文化展示舞台。在现有基础上,如能进一步进行规划建设,势必能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继承与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旧是任重而道远,需要人们多措并举,不断进行探索、尝试。这一过程一定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从而助推黄河流域文化发展、经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