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中典型人物塑造的故事性
——以《棒!少年》为例

2021-01-14杨超群河北传媒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10期
关键词:棒球队典型人物马虎

杨超群 河北传媒学院

这是一部体育纪录片,讲述了来自全国各地家庭条件贫困的孩子们,由他们组建一支球队。在棒球基地的培训之下,成长为能够有能力代表亚太少年棒球队去美国参加比赛的故事,这就是纪录片——《棒!少年》。影片一走进人们的视野,就赢得了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最长的掌声。上映仅仅两天,豆瓣评分就达到了8.7分,成为高口碑纪录片。但是,上映首日电影院的排片率却不足1%。小众的体育题材纪录片在纷繁的商业影视行业里显然不足为奇,可是当人们走进影院里,看到了这群孩子,对这些少年棒球运动员来说,却意义非凡。

影片主要围绕着两位性格特点有极端反差的孩子来展开叙事,一动一静的两位小主人公马虎和小双在生活中,碰撞出不能融合的矛盾,对于以球员协同合作为主的棒球队来说是致命的,他们能否完成比赛任务的悬念便从影片伊始就产生了。这使原生态的纪录片赋予了故事化的特性。在时间的自然流动中,两名典型人物的性格显露地更加鲜明,人物情节发展也自然地浮现出来。

一、叙事节奏凸显典型形象

(一)真实的时序逻辑凸显生动人物

“戏剧叙事的认识角度其实类似于一种‘意动叙述’的心理时空变化。其叙述的时空时间序列可以由导演施展充分的自由。”[1]但是《棒!少年》终究离不开纪录片的本质,它运用顺时序的逻辑关系,按照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着两名少年在棒球队中的生活,把两个典型人物在球队中不到两年时间的生活,以及他们性格微小的变化,一一拍摄记录下来。例如:小马虎刚开始来到球队,像脱缰野马一样难以控制,对于从小无人管教的马虎,“社会气”“称老大”“自我炫耀”等诸多问题于一身的马虎,一时难以顺应在球队中要遵循团结一致的集体生活。在他身上发生自我证明的极端事情是性格使然。若非纪录片,或许导演会选择利用戏剧的倒叙或是非时序的叙事逻辑将人物身上发生的变化重新组接,突出故事看点。但在纪录片的呈现中,中间的虚体似乎接近消失,用真实的时空顺序印证马虎的真实存在,其形象也在真实地顺时叙事里更加生动。同时期少儿题材电影《树上有个好地方》,人物亦像马虎调皮和个性,可是不难看出小演员表演的痕迹,他是按照电影故事走向和实际拍摄需要来控制情绪变化。其表演再过精湛,都不如纪录片中真实的人物,拥有更强的张力。

(二)叙事节奏频率的艺术化处理

在纪录片的叙事进程中,叙事节奏是指:在某时间区间中出现的次数,一般来说,频率主要有两种基本情形:重复;单一[1]。在纪录片《棒少年》中,推动人物情绪发展所出现的艺术化处理是重复。例如,调皮的马虎因自身的“坏性格”导致棒球队中的小球员们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生活与训练,为此他的心情几度失落、低沉,而这几次失落的情绪推进了情节得跌宕延续。于是他唱起了歌,片中有三次唱歌,三首歌代表着相同的情绪且平均出现在片子高潮前后的部分中,歌曲叠加下来人物感受越来越沉重,观众对人物同理心也愈加强烈,马虎在改变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微妙的递进变化。重复不同的歌曲,其美学节奏在于重复同一件事情,但是每首歌都有微妙的差别,重复的频率于适当的艺术化处理调控之中,马虎一地鸡毛的少年时代以及人物形象,在三首歌曲的节奏里更为丰满。

二、典型人物情感构建推动情节的发展

人物情感的波动是故事片所必需的,而纪录片讲求原生态、不加掩盖的情感表露。然而,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选择利用天然的人物素材来赋予内容故事化特性。在马虎、小双强烈的性格对照之下,人物情感趋势构建两次碰撞。在碰撞的交集里,发生了推动、反转影片情节发展的效应。

(一)人物矛盾的情感内因

马虎与梁双双在纪录片中是着力的两个主要人物。小双安静细致,内心敏感脆弱,马虎调皮顽强、内心急于得到同伴对他众望所归地仰望。他们同样生活在棒球队中,物质条件的艰苦并缺少父母的关怀,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密布的阴霾,行为上甚至会表现非常极端。他们来到球队有个共同的初衷,就是学本事、走出贫穷。情感是纪录片的内在动力,而人物内在矛盾对于人物是多层次的、细腻的[2]。相互对垒的情感矛盾,使马虎和小双两个人之间产生情感紧张、松弛的重复、对照与依存的关系。两人在影片中有两次密切接触:第一次是马虎刚到棒球队的时候,与小双发生激烈地争吵;第二次是小双在美国比赛失败,马虎递上汉堡,暖心地擦掉小双的眼泪,献上温暖的关怀。从水火不容到相互温暖,情感前后具有强烈的反差。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同样经历了艰难的改变,可最终两个人的结局大相径庭,这种强烈的反差皆源于情感的内在矛盾。小双的内心不愿意接受失败的事实,甚至惧怕失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比赛上,比赛的失利对他而言无疑意味着唯一的路也坍塌了。他的内心承受着无法排泄的痛苦,只有逃避,这是纪录片最后给我们小双的结局。更可悲的是,他所做的、坚持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唯一的亲人二伯,可得不到二伯的理解。最后,小双终于爆发,歇斯底里地呐喊:“你想逼死我吗?”“你不能丢下我不管”的独白成为揭示小双内心深处情感矛盾的答案。

(二)人物动作的情感外化

“演员的肢体动作源于生活中的肢体表现,是对生活中肢体语言交流方式的艺术提炼和升华。”[3]如野草般生长的马虎浑身是戏,犹如一颗炸弹随时爆掉。而与之相反的其他队员表现常规化,按部就班地训练、学习,听从教练安排。所以典型人物马虎用夸张的动作与行动使节奏介入。实际上马虎不是演员,这是他真实的动作,活跃得表现力带动着情感节奏的外化,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纪录片开始,马虎在学校的主席台上翻跟头、扮小丑、吃粉笔等一系列不良行为使他处于随时被学校开除的边缘,悬念就此拉开:他会被开除吗?在改变的过程中,马虎依然不好好训练,在队中给其他人捣乱,很多次教练有想把他送回家的冲动。面对教练和家人的失望,焦虑的马虎把情绪展现在人物动作细节上,搓手、皱眉、挠头……无独有偶,当他情绪愤怒、不服教练教育之时,踹门子的行动,撇着嘴,不愿正视教练等丰富表情,被导演捕捉而来用于表现了人物的真实性,也让观众在情感上与马虎产生共鸣,跟随马虎的情绪进入情节之中。通过外化的动作观众会思考已经在棒球队过了这么久,马虎还是不能适应被管教的生活,他还能不能去参加比赛,并进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悬念,成为一层层故事推进的动力。

三、视听符号构建人物形象

(一)视觉运用

画面语言是构成电影电视艺术形式最重要的手段,纪录片创作中亦是如此。通过场景和镜头讲故事,用视觉元素表达感情、烘托背景、塑造人物,是纪录片导演对于自身拍摄意图和创作想法的直接表达[4]。然而拍出漂亮的影像同将有意义的影像拍的漂亮是两码事,纪录片更需要有意义的画面,丰富内容与人物。

在《棒少年》的镜头中,有大量的特写镜头丰富艺术表现力,凸显人物性格特点。对于性格张扬的马虎,每当和同伴有争吵或是不服管教的时候,马虎的细节镜头就会呈现于屏幕上,以树立马虎这个桀骜的少年渴望赢得认同的态度。片子中间有一段马虎和张教练“隔空对话”的场景非常经典。被罚的马虎因为不能和团队积极配合,站在操场的一侧,教练给小队员训话站在操场的另一侧,镜头分别给到了教练严厉的给队员以儆效尤的特写,画面的另一处马虎一脸不服的特写,两个人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对着视觉效果的传达却是一问一答,在同一时间的“对话”,镜头组合渲染了两个人的性格特点,整合在一起塑造了马虎单纯、冲动,以及情绪化的生动人物形象。

(二)听觉运用

真实的声音记录人物真实的状态,搭配音乐便具有无限的艺术延展性。与此同时,真实的人生和环境音响强化真实感,打造空间感。声音本身携带着传达信息的意义,无论是人声、自然音响,还是音乐。究其哪类,它们形成的意义都是为主题服务、烘托气氛、加深影片情感[5]。而本片的主题就是两个少年的逆向成长,为此声音的汇集激活了两个少年的情感基调。

在《棒少年》里,马虎会恰合时宜的唱起歌来表现,这是真实的人声,也是主人公心中的音乐。当他在屡教不改后,谢教练带他回到家乡,被一手带大他的奶奶训斥了一番。但是,马虎表面妥协,听话地点着头。离开后,马上唱起来:“我要像梦一样自由……”大步走在水泥路上,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声同时发生。这种极强的挣脱感在声音的综合运用下,对主人公马虎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内心深处的负固不服才是马虎最真实的状态。

四、结语

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而客观的记录方式,让这群家境贫寒、缺少温暖的棒球少年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导演说:“我们对棒球一点也不了解,开始是凌乱的,慢慢的我们找到了我们想要表达的人物。”顺着典型人物的特点也就找到了叙事思路。让拍摄团队接触到不同生活和情境的人,而这些生活和情境也包含了导演要挖掘的主题和思想[6]。对于马虎也好,还是对于小双也好,拍摄人员必须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使他们打开心扉,放下心理芥蒂。通过记录两个典型人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真实的、不同视角的儿童故事。创作者们也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手段把两个孩子的人物形象构建了出来。最后,在社会意义上笔者拙见,本片虽然以小见大,引发诸多思考,但是新教育改革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棒球的学习,不仅仅是唯一的出路。那么,创作团队更应该着眼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典型人物才能更具有历久存在的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棒球队典型人物马虎
小马虎又错了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再见了,马虎猪!
糊涂的小马虎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小马虎的糊涂演讲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