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当代转化研究
2021-01-14周昊杰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周昊杰 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中华民族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前行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立足点。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利用对于提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强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当代转化以便更贴切当今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本文以文化类综艺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类节目中的当代转化,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新思路。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实践
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时代的飞速发展致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被遗忘、遭破坏、渐消失的危险处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保持民族自信的重要前提。在继承发展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结合当今时代大背景进行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在传统文化资源中融入时代需要的崭新内涵。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国部分电视栏目将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节目氛围和节目创意中,塑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意境。文化类综艺节目以文化知识、传统资源为节目框架进行制作,采用更创新的叙事策略,构建具有浓厚文化意境的情节进行文化传播,在快节奏综艺流行的深度娱乐环境中寻找平衡点与结合点来展开叙事,使大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节目的制作过程当中,在转化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创造文化当代传播价值。早期文化类节目是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说讲”类型的单一节目形式存在的,逐渐演化到近两年《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了不起的匠人》这样相对成熟化与多样化的节目呈现方式。这几类节目不仅在收视率上取得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绩,也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引发了诸多话题讨论,从而引发更广泛的传播,激发了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赋予传统文化资源崭新的时代意义。文化类节目无疑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采用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形式将许多逐渐被遗忘的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面目呈现在大众面前。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也在节目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蕴含的精神价值
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节目中添加多样化文化符号,在传承优秀传统、传播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蕴含深厚的精神价值,唤醒受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
(一)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记录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创新的载体,搭载优质传统文化增强大众的民族文化的情感共鸣。《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参与类文化节目直接让大众参与到节目当中去,参赛者均为普通受众。大众作为参与者、互动方,在节目中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国诗词与个人情感的深层关联。受众在对节目释放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国诗词包含人类情感中的真善美,在对古代诗歌词赋的深度探索的同时,也提升大众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大众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情感共鸣。《见字如面》在疫情时期充分结合时代背景,由明星嘉宾朗读记录着抗疫前线点点滴滴的信件,展现了疫情期间普罗大众的家国情怀。《国家宝藏》在真人秀的表现形式基础上,以非线性、时间呈现交错的叙事方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穿插有舞台剧、纪录片等节目样态。大众熟知的影视明星通过故事化的表演给大众国宝的“前世”,业内专家和相关嘉宾则会叙述国宝的“今生”。国宝的文化脉络和相关知识在“真人秀”的呈现方式中传递给了大众,自豪感与满足感在演员的直观化“影视重现”中以及专家学者对文化知识的专业化解读中油然而生,唤醒集体的文化记忆从而唤起大众的情感共鸣。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类节目的当代转化完成了古代与当下的链接以及情感转移。
(二)文化认同
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以及娱乐文化的泛滥横行使中华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和韵味正在逐渐地被大众所忘却。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广泛了解中国文化类型的基础上,提炼传统文化资源的精神标识,并与现代化的文化符号相融合,转化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崭新面貌。《汉字英雄》从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汉字入手,呈现汉字的发展轨迹进而实现身份认同和归属;《了不起的匠人》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现实处境,诉说匠人们的故事,展现中国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一本好书》通过舞台化演绎还原经典作品故事场景,使受众直面文字所传达的精神力量。这些具有文化引导性的综艺节目满足了受众的文化需求,对传统文化记忆予以修复,激活了受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节目中文化元素符号的使用,如汉字、成语、书信等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在挖掘和转化中形成一种抚今追昔的文化认同。文化类节目以多样化的形态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对文化自信的践行,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感。
(三)审美提升
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当代转化实现了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文化类节目的传播过程中比翼齐飞。文化类节目融合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营造良好节目效果的同时也让观众的审美水平得以提升。《诗书中华》中通过技术手段重现古代“流觞曲水”的舞台,营造诗词歌赋独有的文化氛围;《国家宝藏》通过全息投影技术使文物全面立体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使得历史文物之美被观众尽收眼底;《中国诗词大会》在舞美设计方面采用了大量具备传统文化特色的视觉符号,观众仿佛置身于古诗词里所描述的唯美画卷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各类文化资源被转化的节目制作中,大众的审美水平也受到感染。
三、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路径思考
在《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文化类节目中,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视听语言进行了当代转化,向着更加深层和广阔的领域拓展,从而更立体地呈现出当代的审美特性。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多样式的文化综艺节目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契合当代受众认同和审美需求的转化。
(一)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碰撞
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转化需要兼具内容和形式。
1.传统文化元素与文化符号之间的转化。人们通过文化符号实现身份认同。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所包含的画卷、书简等象征符号,在演奏中加入的笛、琵琶等民族乐器都是带有中华传统文化深刻烙印的文化符号。这些传统元素通过节目的编排融入最终的节目呈现当中,并作为文化符号最终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大众。
2.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故事化呈现《国家宝藏》通过“小剧场”的形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故事化呈现,通过明星演绎的形式来讲述“文物”故事。《上新了·故宫》也在故宫内部实地拍摄,同样也由明星对节目中的剧情进行影视化的演绎,以故事情节来推动节目发展。故事的情景再现能够给观众带来沉浸感和代入感,能够加深大众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而故事素材的选择则需要挑选出代表性的案例。
3.传统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之间的转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长时间的传承和积淀当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在这种集体记忆当中人们能够进行身份确认和情感依附。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通过节目编排将集体记忆与时代精神之间进行连接完成传统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当代转化,将传统文化资源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要对文化进行取舍,挑选出符合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的优秀文化资源,摒弃其中的糟粕部分。
4.在形式方面需丰富技术运用,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节目效果的改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类新兴技术在电视节目中得以运用。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要通过技术收获更好的节目效果,在形式上更具表现力和冲击力。技术的运用是为了内容方面的提升,多元表现方式的运用为节目带来更丰富的看点。朗读、情景、表演等表现方式加入节目表现形式当中。
(二)多维度跨越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
1.跨时空
在文化类节目当中充分的运用情景再现,故事还原的方法来强化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联。在内容呈现方面需要通过陌生化的手法,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断探索陌生化的内容能够让受众产生新鲜感,以此来探索更为广阔的空间视角。跨时空地将古老文化元素呈现在节目中以此完成传统文化资源转化。
2.跨媒介
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换离不开媒介融合这一大趋势,从电视到网络视频、音频,再到社交媒体的流动,文化的综艺节目突破壁垒的重要方法就是利用好跨媒介来扩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家宝藏》在播出后通过跨媒介转化在社交媒体的引发了博物馆热潮,受众在观看节目后通过现场访问参观博物馆的方式来延伸节目的内涵与意义。《朗读者》的播出迅速地掀起了一阵朗读热,许多高校和城市街边都建立了朗读亭,满足了大众的朗读欲望,激发了大众的朗读热情。《成语英雄》将文字、图片和视频这三者进行了广泛的结合。通过扫描二维码能够收看相关视频,同时还能够参与成语主题的互动游戏,将节目的价值进行了极大地延伸。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提供了便利,5G和全媒体的发展节目可以运用文字、表情、视频、声音等多种形态进行节目传播,将经过当代转化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全媒体平台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总之,文化类节目能够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各档文化类节目通过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与内容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以此来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类节目应对形式与内容进行深度融合,更好地引导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转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