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动画改编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14崔婷婷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10期
关键词:哪吒动画创作

崔婷婷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动漫是文化的传播载体,文化是动漫的灵魂。成功的动画作品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可有效促进动画行业的发展。在动画制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观众对动画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动画发展呈现良好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动画剧本改编创作作为动画制造的关键一环受到人们重视,而我国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改编创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并体现出巨大价值[1]。

一、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改编创作中的应用现状

(一)对传统戏曲、古典文学进行创作

我国文化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遗产。我国现存的历史文献、古典文学、古典戏曲等诸多领域为动画剧本创作提供了充足养分,传统文化遗产则能够通过动画这种新兴传播媒介实现进一步传播。仅仅是我国四大名著便衍生出大量动画作品,《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相关题材的动画层出不穷,单是《西游记》一部并诞生了《大闹天宫》《铁扇公主》《大圣归来》等众多经典动画作品,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在动画剧本改编创作过程中不断演化,诞生出各种新的人物性格特点,产生了多样化的故事情节与内容。我国历史文献极为丰富,如史书、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物形象、经典故事等[2]。这些内容都能够为动画剧本改编创作提供素材,从而使动画剧本能够具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故事情节设计。比如我国动画代表作品《大闹天宫》在剧本改编创作过程当中,便吸取了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当中的诸多元素。动画剧本改编创作以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为途径能够高效的吸收传统文化精髓,获得大量优秀创作素材[3]。

(二)将传统文化精神思想融入剧本创作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优秀的思想与精神,以这些思想与精神为根本对动画剧本进行改编创作,能够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动画剧本作品当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精神能够像源泉一般为动画剧本创作者提供灵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精神为根本进行创作能够使动画剧本改编更加灵活。优秀文学作品、生活题材等都能够成为动画改编创作的素材,并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精神,能够体现现代理念与传统的碰撞,动画剧本中的精神思想内核最终代表着动画剧本的根本属性[4]。

我国传统文化是鲜活的、丰富多彩的,其中包含天人合一、重土厚生等独特精神思想,这些精神思想在现代依然具有巨大应用价值,与时代发展规律保持一致。动画剧本改编与创作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思想为基础,能够使动画更加具有特色,还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5]。比如在动画《大闹天宫》中,万籁鸣先生在设计结局时并未完全遵从原著将“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而是对原著结局进行创新,将“孙悟空回到花果山”作为动画结局。作者虽然十分尊重原著,但是在动画剧本创作中却对原著结局进行了更改,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因此,作者将《大闹天宫》动画设计为大圆满结局[6]。

二、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改编创作中的创新性应用研究

动画剧本改编创作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创新需要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同”代表着传统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异”代表着新时代意义。求同存异具体是指传统文化应用于动画剧本改编创作时,应在尊重传统文化遗产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在以传统文化精神思想表达为核心的基础上,合理赋予其现代意义。动画剧本改编与创作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义进行合理融合,使动画作品获得创新,进而满足观众个性化的观影需求。其具体创新方法如下:

(一)动画题材视角

故事题材的新颖、有趣是吸引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之一,动画作为讲述故事的一种手段,同样需要使自身题材能够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因此,创作者需要从独特视角对素材进行处理,使动画题材具备独特、新颖等特征。

一是我国动画市场大部分作品专为儿童制作。以辅助儿童成长为出发点,动画题材视角多从教育角度出发,部分动画作品向儿童硬性灌输成人思维观念的现象。这种认知使得中国动画片一度偏向“幼稚化”模式,难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二是不尊重少年儿童的人格与心理。我国新时代动画事业发展,需要对传统动画剧本改编创作观念进行创新,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根据受众在新时代观看动画需求变化对动画剧本进行适应性改编创作。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动画作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动画创作者在不断摸索和学习中,对一些大IP逐渐有了自己对剧本改编的认识和理解。自《大圣归来》开启了合家欢式以及面向成人化动画作品,动画不再是低龄儿童专属,受众更为广泛。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青蛇劫起》一系列动画电影作品,动画主角都是家喻户晓的传统角色,但通过动画制作团队对剧情的深入研究和大胆创新,颠覆性的创作表现不仅让儿童看的欢喜,也让大人在动画欣赏的过程中寻求到生活的共鸣,激发人们内心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动画创作在理解传统故事所表达的核心内容后,通过对画面和故事的改编和再创新,不仅表达了故事的精髓,并且试着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人生的思考以及当下问题融入作品中,形成动画新势力。

(二)角色个性塑造

人物设定是否能够引起观众关注与喜爱直接关乎动画作品整体质量的好坏,动画剧本创作中对角色个性塑造十分重要,是动画对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比如传统动画《哪吒闹海》中,哪吒是一个具有悲情色彩的人物形象,而在改编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创作者对哪吒的角色个性进行了一种温情化的改编,使传统哪吒角色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取向和情感结构,并且融入了许多现实的问题,使传统文化增加了新时代意义。

新版哪吒在角色设计上为一个烟熏妆,整天吊儿郎当,朋克风的魔童形象,就像是哪家的熊孩子。哪吒勇于挣脱世人偏见,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悲壮演绎的燃炸。动画呈现出有血有肉,内心徘徊于人性善恶交织的主角哪吒,通过极具现实意义的角色设定,使人们感受到哪吒舍生取义、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与“现代英雄主义精神”更加贴合,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共情。

经典动画富含民族特色,对不同地区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是将传统文化融化动画的必要手段。立足本土生活,挖掘传统题材,比如说地方方言。动画中,太乙真人一口流利的“川普”,这个语言设定大胆而有趣,成为该动画的一个闪光点,这个设定其实具有地方文化地域性特征,太乙真人的道场“乾元山”在四川省江油市。

而作为剧中的大反派角色申公豹,其实也不是绝对的反派,在动画中赋予了申公豹新的特点,包括申公豹结巴的处理,正体现了他内心的自卑与压抑。他生性邪恶狡诈,但是对于这种性格的产生影片做了交代,由于申公豹是由山野豹子修炼成人形,因此长期遭到了种族歧视、天庭偏见,最后为了争夺十二金仙,他才会做出一系列逆天改命的事,也算得上是个悲情的反面人物。对其他角色性格、行为、语言的塑造与创新,为动画赋予更多色彩。

在动画中添加新角色也是动画剧本改编创作求同存异、实现创新的常用方式之一,一般作为一个贯穿主线的线索或者一个关键性因素进行故事表现与展开,并通过它的视角为整部动画注入新的时代意义,通过增加宠物角色为动画提升娱乐气氛,还可以为后期动画周边做好前期角色准备。影视动画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传承中国民族文化,注重艺术的表达和民族文化内涵的展示。

(三)剧本叙事主线改编

剧本顾名思义就是一剧之本。剧本的创作首先得明确主题,主题无论是有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还是人本身的问题,都倾向于歌颂真善美的理想,即使设计了细节悬念、人物性格的塑造,也都基于邪不压正、崇尚力量与智慧结合等大主题之上。

叙事主线创新是动画剧本改编创作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重要手段。叙事主线是剧本讲述故事的主要脉络,剧本情节发展、人物设置等均围绕叙事主线徐徐展开。动画剧本吸收传统文化精髓,表达传统文化精神思想并与新时代意义相结合,需要在剧本改编创作过程中进行创新。在动画《哪吒传奇之魔童降世》中,作者在剧本改编创作过程中对哪吒降世、哪吒闹海等古代传说的叙事主线进行大量创新,使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所有的戏剧就是一个冲突。有了冲突才会有人物,剧本中有了人物才会有动作,有了动作才会有故事,有了故事才成了剧本”。这是悉德·菲尔德在《剧本写作基础》中对矛盾冲突的理解。动画的“矛盾与冲突”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开端剧情结构通过矛盾与冲突不断发展,最终到达高潮、结局。原著中哪吒与父亲的核心冲突到闯祸诀别,转变为哪吒与敖丙的双主角成长故事成为主线。动画剧本在对叙事主线创新后使整部动画表达的意义发生颠覆性转变,通过传统题材中现代理念的植入引发人们新的思考。

通过叙事主线创新能够使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紧密贴合。它们所展现出的不仅是我国独有的地域特色符号与国民情感,也为我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当代性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为中国文化的宣扬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哪吒动画创作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的动画梦
《一墙之隔》创作谈
我是动画迷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