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动型呼吸机在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2021-01-14孙璐

医疗装备 2021年1期
关键词:危重症急诊科气动

孙璐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急诊 (天津 300131)

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其服务对象多数为危重症患者,经过早期救治后,通常需转运至院内其他科室进一步治疗,这期间患者病情易骤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病情恶化,从而引发医疗纠纷[1]。有研究表明,急诊科危重症患者常伴有严重低氧血症,院内转运时给予充足供氧,确保呼吸循环稳定,对预防转运期间窒息死亡、提高转运成功率有重要意义[2]。因此,加强对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十分有必要。气动型呼吸机是呼吸支持的主要设备,主机结构简单,设计小巧,使用时以氧气为压力驱动,无需外接电源,方便移动,常用于院外急救、院内转运及家庭治疗中[3]。本研究探讨气动型呼吸机在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急诊科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4例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21~79岁,平均(42.65±5.21)岁;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3~12分,平均(6.26±2.11)分;疾病类型,重症肺炎1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9例,脑血管意外10例,呼吸衰竭8例,其他4例。试验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3~82岁,平均(43.24±5.98)岁;GCS评分3~11分,平均(6.32±2.29)分;疾病类型,重症肺炎1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脑血管意外9例,呼吸衰竭9例,其他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诊科危重症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遵医嘱进行院内转运;伴有呼吸衰竭症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心跳、呼吸骤停;存在肺部疾病;血液动力学极不稳定;精神异常。

1.2 方法

对照组在转运期间给予简易人工气囊(厦门康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闽械注准20152540158)辅助呼吸:根据患者的脸型选择合适的面罩,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快速连接面罩、球囊,调节氧流量为8~10 L/min,通过EC 手法将面罩紧扣在患者口鼻部,按紧不漏气,挤压呼吸囊时不宜时快时慢,控制频率在20次/min,避免呼吸中枢紊乱,禁止在呼气时挤压,快速挤压气囊时确保患者呼吸的协调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者面部转红、口唇红润时移除气囊。

试验组在转运期间给予气动型呼吸机(法国液化空气医疗系统公司,型号:Monnal T50)辅助呼吸:使用时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打开机器,选择年龄组并确认,点击“开始通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通气模式,旋转调节钮,修改阈值,按下旋钮确认,转运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呼吸循环变化,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设定潮气量为6~12 ml/kg,通气频率为8~20次/min,确保转运期间的呼吸循环稳定,每30分钟滴入1次3 ml 的0.9%氯化钠注射液,避免呼吸道干燥。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转运前、后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2)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比较

试验组转运后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比较(±s)

注:1 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心率(次/min) 呼吸频率(次/min)转运前 转运后 转运前 转运后试验组 42 112.46±9.55 92.67±4.53 29.87±5.54 20.17±3.42对照组 42 112.21±9.17 98.47±5.43 29.34±4.21 24.82±4.65 t 0.686 5.262 0.209 5.783 P 0.408 0.022 0.648 0.016组别 例数 动脉血氧分压(mm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mmHg)转运前 转运后 转运前 转运后试验组 42 46.76±3.84 77.89±5.54 55.62±3.58 42.78±3.37对照组 42 46.50±4.59 68.78±5.37 55.65±3.51 45.71±3.56 t 0.164 5.566 0.350 5.886 P 0.685 0.018 0.839 0.015

2.2 两组转运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比较

试验组转运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转运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比较[例(%)]

3 讨论

院内转运是急诊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治疗的重要环节,受转运设备、医院环境等诸多外界因素的限制,转运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极高,其中以呼吸循环不稳定最为常见,易导致院内转运失败[4]。因此,加强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的呼吸道管理,确保转运安全至关重要。

以往院内转运一般采用简易人工气囊进行辅助呼吸,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人工通气的目的,但此种通气模式对挤压手法要求较高,其通气效果直接取决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极易出现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情况,且使用时操作人员的体力消耗过大,对长时间转运来讲并不适用[5]。随着呼吸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气动型呼吸机在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愈发广泛。有研究表明,气动型呼吸机相较于传统的简易人工气囊来讲,不但避免了对操作人员造成的体力消耗,同时具有多种可调节模式,能够有效控制呼吸频率、氧浓度等,从而维持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确保安全转运[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转运后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转运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气动型呼吸机利用氧气压力作为驱动能源,通气参数更为精准,且便于调节,能够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氧合作用,有效稳定患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改善患者气体交换功能,且可监测数据,实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效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成功率,并为后续接受高效全面治疗奠定良好基础,提高家属满意度。此外,气动型呼吸机的通气效果除了与操作有关外,还与呼吸机的性能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需定期对呼吸机进行自检,每隔两周对机器待机充电,及时更换呼吸机老化磨损部件,确保呼吸机处于最佳性能状态。

综上所述,气动型呼吸机辅助呼吸用于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转运中,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提高转运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

猜你喜欢

危重症急诊科气动
中寰气动执行机构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基于NACA0030的波纹状翼型气动特性探索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RLV气动控制一体化设计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