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1-01-13王丁楠
王丁楠
【摘要】 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院血液内科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接受治疗的62例白血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1)以及对照组(n=31)。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在遵医行为、护理效果与负面心理等方面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果 研究组在遵医行为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护理效果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负面心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负面心理方面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负面心理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白血病患者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获得明显护理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使其负面心理状态明显改善,且患者遵医嘱率显著提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白血病;心理护理干预;遵医行为;负面心理
白血病是血液内科临床常见的恶性疾病,是由于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失控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并侵润其他器官及组织,病毒感染、化学物质以及遗传均为常见病因,临床表现轻重不同,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需进行及时治疗。为促进治疗效果,有效的护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主要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血液内科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接受治疗的62例白血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1)以及对照组(n=31)。研究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5.22±2.9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45.31±2.83)岁。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均经明确检查确诊患有白血病;②知情同意;③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患其他重大疾病;②凝血功能障碍严重;③多器官衰竭者。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健康指导以及用药护理等常规护理。
给予研究组患儿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主动沟通;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护理,主动沟通了解患者的日常需求,对其进行疾病的宣教,白血病的含义、治疗周期及治疗手段,及时解答患者心理上的难题,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从而达到加强治疗的目的。(2)家属支持;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将疾病的病因、症状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家属,对于其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使其充分了解患者病情,促进治疗护理效果。(3)心理疏导;患儿入院时与其进行友好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患儿在陌生环境下可能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变化,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疏导,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遵医行为方面的指标,包括合理饮食、合理休息、合理用药。
②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方面的指标,包括临床症状改善:生活可以自理;临床症状缓解:可以自理,但仍然需他人帮助;临床症状严重:不符合以上标准。有效率 =(临床症状改善+临床症状缓解)/ 总患者例数 ×100.00%。
③比较两组负面心理方面的指标,以选择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总分为 100 分,评分越低,心理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并进行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
研究组遵医行为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研究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2.3两组负面心理比较
研究组负面心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3 讨论
白血病是由于正常造血功能异常进而出现一系列病变的疾病,患者无明显体征,表现轻重不一,轻者症状与贫血相似,容易被患者忽视而出现延误治疗的情况,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较快,严重者甚至在诊断数天后即死亡,需及时救治。因患者负面情绪影响,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消极以及不配合治疗等现象,需进行有效护理。有学者研究表明,常规护理在白血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不理想。
本次研究发现,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在遵医行为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护理效果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负面心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负面心理方面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负面心理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佳、季薇薇、邵敏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P<0.05)。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干预是一种具有人性化特点的护理模式,在基于常规护理的条件下,通过积极的情感沟通,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获得支持理解,消除患者因白血病引起的抑郁不安、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 在白血病患者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获得明显护理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使其负面心理状态明显改善,且患者遵医嘱率显著提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明. 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研究[J]. 健康必读,2021,2(5):150.
[2]赵微微,王红梅,李琳. 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研究[J]. 养生保健指南,2020,12(34):167.
[3]骆甫. 论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J]. 特别健康,2019,19(21):179.
[4]夏文娟. 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J]. 自我保健,2020,9(6):192.
[5]罗小兰. 心理护理对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J]. 饮食保健,2019,6(27):217-218.
[6]李佳,季薇薇,邵敏,等. 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内科白血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分析[J]. 饮食保健,2020,7(25):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