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史中汲取乡村全面振兴的智慧和力量
2021-01-13刘良军
刘良军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党的初心使命折射于“三农”领域,就是为农民群众谋幸福、为农村社会谋振兴,要求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应该、也必须以史为鉴,学史力行,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乡村全面振兴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百年党史 乡村振兴 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百年,是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一百年里,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广大农民群众从缺衣少食、备受压迫和剥削,到今天前所未有地充满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仅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精神面貌也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焕然一新。由此,党的初心使命折射于“三农”领域,就是为农民群众谋幸福、为农村社会谋振兴,要求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应该、也必须以史为鉴,学史力行,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乡村全面振兴的智慧和力量。
其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以贯之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百年党史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中国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尤其于风雨来临时,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会缺乏主心骨、掌舵人、领航者。由此,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理所当然应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视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将之打造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实践表明,无论是乡村全面振兴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还是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既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又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深化改革,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切实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其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动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其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折射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领域,就是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必须“舍我其谁”,在内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村民群众看到希望,有所指望。譬如,村党员干部带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将周围群众囊括于内,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又如,无论在职党员,还是无职党员,通过施行“村民出单—村党组织派单—党员踊跃接单”先锋行模式,就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所长,力所能及地为村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尤其作为村党组织负责人,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应该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为乡村全面振兴殚精竭虑、孜孜以求、锐意进取,不负上级党组织的培养、村民群众的信任。
其三,坚持群众路线,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结合、完美融合。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一百年来,正是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才既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始终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热情支持,又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契合民意、顺乎民愿、合乎民心。基于此,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同样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既努力让广大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又时时处处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进而从群众或哭或笑的脸色、或喜或郁的表情中,或继续坚持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或及时纠正、立马改正错误的方案与做法。同时,要实现乡村振兴“三治”有机结合。自治是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法治的最终目的是让村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使法治成为日常生产生活的思维与方式;德治面向村民群众,效果也要看是否德润人心,村民群众能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由此,只有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终至乡村全面振兴之治理有效。
其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尊重村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回顾历史,无论是“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之游击战术的发明创造,还是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集体盖“血手印”,果断决定分田到户,抑或温州率先兴起小商贩、小工厂、小作坊等,无不说明只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能充分激发亿万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文化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由此,今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样也应放手放权,赋予村民群众更大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立自强主动权,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基础上,让村民群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产业兴旺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事实也是如此,一方面,囿于各地乡村的不同自然资源、发展禀赋、历史文化、地理条件等实际情况,产业兴旺不可能千村一面、千篇一律;另一方面,产业兴旺是乡村产业的再重组、再配置、再塑造,是传统一二三产业的大整合、大融合,是打造传统农业的升级版,变“第一产业”为“第六产业”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二者相互作用,决定了“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村民群众才更清楚选择哪一产业是自己的“拿手戏”,如何做大做强做优哪一产业,才能拔头筹、占先机、有商机。
其五,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回望百年走过的路,党之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灵魂旗帜,又紧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情相结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这一特质特性,决定了党从来不是孤立、狭隘、片面、单一地看待矛盾和问题,而是坚持系统观念,善于谋整体、谋全局、谋长远,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而坚持系统观念,正是今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方法论与根本行为遵循,要求沿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总要求,统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兼顾兼得、双收双赢。概而言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乡村全面振兴内在、本质、必然地包含生态振兴,意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諧共生,决不能以牺牲、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作者单位:中共荆门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