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韵悠长,志在创新
2021-01-13叶宇芬
叶宇芬
什么是创新?有一位教师问学生们:“小草为什么会发芽?”一个学生说:“春风把它吹醒了。”另一个学生答:“小草一伸懒腰,就把脑袋给探出来了。”“小草着急着要上学。”又一个学生回答,“小草想跟哥哥姐姐们一起去参加春天的生日会。”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并不专指科学发明、小制作或一些“世界首创”,那只是狭义的理解。其实,在创新教育中,班级中别人没有说过的、没有做过的可以看作是新的,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价值的创新。丁培忠先生认为:“创新意识已不单是一种智能特征,还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人文氛围,一种宽松环境,当学生具有这种心理氛围时,学生的思维就进入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状态。”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灵开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创新思维宽阔到什么程度。对此,笔者不把学生的思维压缩到一间仅十几平方米的教室中,而是在宽阔的空地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注重个性心理,培养创新意识
要从事创造活动,必须以个性心理健康为基础,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创造的禀赋,健康的人才能把创造的潜力变成智慧的现实。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笔者不要求学生们“照我的葫芦画瓢”,也不把他们弄成“小老头子”,而是在学生不违背道德规范,不妨碍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对他们不多作干预。对调皮捣蛋类的学生,笔者会引导他们动手做自己的玩具,还为他们举办“我心爱的玩具”展览会;对害羞、胆小的学生,笔者告诉他们“你能行的”,并要他们每天起床时对镜子练习微笑;对总爱问怪问题的学生,笔者让他做“每周十问”的主持人;对喜欢涂鸦的学生,笔者笑着让他把黑板报上的云画成红的、把猫的胡子剪掉。这样,放宽学生的心灵,让所有的学生自由地填写自己的空白。
二、立足儿童角度,激发创新热情
怎样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认知是感性的,很容易被周围新鲜的事物吸引,并产生探索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用成人的观念去束缚学生,怕学生犯错,便可能约束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因此,笔者在课堂上就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设想,力图抓住学生创新的火花,采用“助燃”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乐于创新的态度,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鼓励他们去异想天开,打造自己独特的名片。
如,笔者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海底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的鱼特感兴趣,如果仅仅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去理解、去回答教师的问题,那么,学生们必然是机械又疲惫的,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为了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从他们喜欢的方式出发,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成长,笔者是这样设计的:1.自学: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把这四种鱼画成图画。2.互学:在四人小组内评出画得最好的四种不同类的鱼,分别给这四种鱼取出最有趣的名字。3.展学:四人小组一人介绍一种,说出取得鱼的名字,它好看在哪里,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这样一来,学生们“哗”的一声个个摩拳擦掌,“你画小鱼,我话小鱼;你有条纹鱼,我取彩虹鱼”,都能从别人的思维中启蒙,再变成自己的创意作品。学生们激情四射,创新思维就像他们画的鱼儿一样五彩斑澜。
三、运用丰富想象,诱发创新冲动
在平时上课时,笔者会设置一些“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运用创新求异及想象去解决悬念,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独立的多思维过程。如,在一次习作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课堂上对着手机只说了“是我、好、我去、名典咖啡厅、星期六、再见,”这么一些零散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老师刚才跟谁打电话,说了一件什么事?这样一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各自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说:“是老师的朋友约老师去咖啡厅约会。”有的说:“是老師带一群学生去咖啡厅上一节生活实践课。”还有的说:“是老师的朋友约老师去旁边电影院的视听室看CD。”……学生们议论纷纷,笔者出示了习作题目《一个电话》,要学生结合实际自由想象。这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创作欲望十分强烈,创造能力得到扎实的训练,创新思维跃然纸上。
四、挖掘教材空白,唤起创新潜能
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始学写日记。日记写多了,学生就感觉没有趣,提不起劲、下起笔来也是老调重谈,可是事实证明,只要教师肯挖掘教材、针对教材的空白,也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龄。比如,学生有了初步的写作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写“插图日记”,这是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一种写日记方法。一篇生动的日记,配上一朵色彩鲜艳的花、一片绿叶或是一只小动物,还有灵活多变的字体标题,这些都能激起小作者们极大的创作热情。而且,学生在此基础上,又创作出别具特色的采访日记、摘抄日记、想象日记,使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训练。
责任编辑 吴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