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门槛”效应评价点亮心力系统的实践

2021-01-13宁雪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0期

宁雪丹

【摘要】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成效的大小取决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团队的协同作用,因此,利用何种方式激发这三个团队的活力攸关重要。笔者从评价方式上,运用“登门槛”效应降低个体的认知负荷,采用分队分级竞赛的方式,在两个不同教育行政区域的几所异质小学,执着探索点亮学生、家长、教师心力系统,激发个体在团队中如自带动力系统的每节动车组的叠加效应,促进立德树人的成效。

【关键词】登门槛效应;分级评价;心力系统

一、教育三大对象协同育人的实际困惑

当下,学生迷恋电子产品、难以静心投入到学習中和害怕自己被超越;家长放任不管和奋力拼优质学位;社会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教师工作难度增大,教务繁忙,同伴之间不能有效互助,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运用容易操作的评价模式,使个体如自带动力系统的每节动车组,去突破当下的现状,促进立德树人的成效。

二、“登门槛”效应作用下的团队评价模式

(一)“登门槛”效应评价的原理

“登门槛”效应是指个体一旦接受他人较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就可能答应后续更高的要求。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两者都揭示人们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蕴含了教育管理所需要的理性与智慧。运用这个心理效应作为评价的起点,降低了三大教育对象接受任务的认知心理负荷,如,爬楼梯步步高地完成更多的高阶任务,而每登一级楼梯就会有及时而公开的评价结果,点亮团队成员焕发活力四射的光芒。

(二)分队分级评价机制的优势

分队分级竞赛组队是一种能驱动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尽情生长、家校真挚携手的简单操作模式。与传统评价模式相比,更能激发个体被团队需要的无穷魔力。传统的评价方式偏重个体的评价及团队的总评价,强化了个人,弱化了团队。而本研究根据活动目的,建立异质评比机制,就是把个体成员根据不同目的,按不同层次编排成N个竞队,各队各层级实力相当,利于公平竞争。每个环节的评比一般采用三个个体依次发言,其余各队专心倾听、做笔记,听众抢答补充遗漏点或纠正这三个代表当中的错误,最后教师依据10、9、8梯次进评价及点拨,就算说错了也加8分。这个8分确保了被动的个体敢于大胆发言,激发其为小队争荣誉的责任感,既满足了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要,又激活了原本积极者不愿输给落后者的原始优越心理。每次竞赛评价对个体及团队如每节动车对整列动车的意义,形成了闭环,这轻易得来的8分就使“登门槛”效应评价达到了保底不封顶的妙用。无论何团队,要当堂评出并宣布 3 个火箭队和一个蜗牛队,蜗牛队每人写 100 字说明书。

(三)“登门槛”效应促进个体专注当下

传统的评价模式是你讲我听,弊端是听众参与度不够高,积极者多唱独角戏,被动者怕答错被嘲笑,引领者怕学生回答超出预设的时间,三种心理叠加为费力低效胶着的评价局面。而“登门槛”效应基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比较文化基因,三个代表发言不重复、一气呵成,倾听者自发地去比较甄别优劣对错,达成“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效果。

这个过程调动了全员的高度专注力,正是场景时空下深度思考的宝贵时间节点,省去了引领者调控的精力,个体又可以从中窥探、领略优秀发言者的思维模式,直达“提升核心素养——提高高阶思维品质的黄金展示区,使思维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展现出来,给各层次思维能力的个体提供选择效仿的目标,前一轮的发言点亮后一轮的发言的激情。

三、实践探索及效果

本研究将文献、观察、访谈和个案研究等融合使用,分别在G、H、P、S四所不同校情的学校实践探索,深入感受这种评价激活团队的魅力。

(一)在教学水平较高的A区域,运用此评价激活G、H两校学生团队的案例及成效

笔者在A区域先后接手综合水平薄弱的G、H两校,学生学业水平位居37所小学的末尾。经过致细的观察、分析比对发现G校1至6年级语、数、英三科共32个科班,参与A镇统一命题统一改卷的教学质量监控:达镇平均分的只有12个班科(31.3%),各科学困生占23%至40%。根据梳理文献资料结合实情,确定在课堂教学实施这种登门槛低评价的课堂组织管理法,激活学生原本的求知欲,滚动式评价养成学生的习惯和思维发展,均一年初见成效,第二年起学生团队的学业成绩逆转至区域37所小学的前列三。虽然H学校学生人数翻了两倍多,推广此评价改革,学业成绩同样逆转至区域37所小学的前九,此减负增效的评价模式使两校师生、家长团队受益。

(二)在S小学激活学生团队的案例及实效

这种评价模式仅仅适合薄弱团队吗?S小学在B区域内办学规模和综合实力均位于前列,笔者首先在502班、504班的作文课堂采用这种竞赛评价方式。按8个单元的作文确定好8 个竞赛队:根据综合测试的学生作文水平,从高到低把全班学生依照“S”型排列分成 A、 B、C、D、E、F、G、H等程度级,程度级的安排要避免对后进生的歧视,顺数第一的程度级安排为A级,倒数第一的程度级安排为B级;顺仿次类推。每级N个人,每队须含不同程度级学生各1名。课堂教学流程按6(讲解)5(拟题列纲)3(30分钟铺写)2(20分钟当堂点评)1(10分钟书面点评及1分钟的反思)的时间分配好学习任务(不同的团队竞赛时间根据内容目标而灵活设计),从态度和外在精神状态这种低阶要求开始评比,当堂评出并宣布3个火箭队和一个蜗牛队,蜗牛队每人写100字说明书。火箭队长当场说获奖收获,蜗牛队长总结教训, 推动下次课堂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五年级第二单元 《“漫画”我的老师》,三个队的A级同时报自己拟好的题目,A1《我的老师》,A2《我喜欢的“恐龙”老师》,A3《风趣幽默的语文老师》,学生一听,就可以鉴别哪个同学的题目拟定合题意且有新意,A2得10分,A3得9分,A1得8分,其余三个队的学生对照单元习作要求,每人点评一个同学得分的原因,教师则对评价的同学评出三个档次的分,如此滚动评价驱动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活力。

在六年级的教学监测显示:原来502班在B区域统一的的教学监测,该班语数英三科与倒数第二的班比较,落后10几分平均分,504班一直是年级科科优秀的领头羊。一年之后的检测数据显示:一是如图2所示,602班作文得分跃居到年级的第二名,向原本就优秀的604班的作文靠拢;二是下图3是作文低镇平均分人数最少的是602及604班,也说明登门槛效应评价的确有保底和不封顶的功能;三是整个备课组5个班的语文成绩进入B区域40所小学的前五。结论:让大家看到了这种看似低起点的“登门槛”效应评价可补短板,优者更优的意外惊喜,也催生了优秀备课组的合作共生。

(三)“登门槛”效应的评价机制优化P、S两校教师团队的实践及成效

“登门槛”效应的评价机制能营造出友好的气氛,利于个体成员沉浸在当下要完善的事件之中,无暇去揣度、防范和遏制同伴超越自己。

“登门槛”效应的评价使优者更强。例如,在A区域的强校P,笔者指导德育队伍深入研究“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每队均有各年级的一名班主任组成6个竞赛队,从开始认识精细化、操作和处理生成的班级管理开始设计系列层次的研讨,级长和德育主任退居幕后,由每队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做好队的组织服务工作,每次研讨都是干货PK,一次能领略不同年级学生在精细化管理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同级研讨有阔度的启发。仅进行一年多的德育校本研修,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成效同样显著,这种评价促进了班主任团队成长的模式,被A区域全镇展示和推广。

2020年,这种评价模式推动下,在S校从青蓝结对、备课组团队、全校教师混科组合团队开始实践。将教师按照不同学科分成8个队,每队确定一个服务员,每个队保证都有不同学科的成员,打破平时工作繁忙,跨学科之间少有交流的局面。从守时出席、风采展示、队内分享、亮点分享、感受分享、总结收获等环节开展活动,每个环节采用10、9、8的滚动评比记分制。再次证明这种评价明显优于传统校本培训模式(专家在上面讲,难以避免教师在下面玩手机,或者想自己的事)。因为每个环节都是解决问题的特定时空,稍有分神,则蜗牛缠身。此模式从横向和纵向之间形成交织点,共同的聚焦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深度交流,汲取他人的经验于无形之中。这种模式的魅力吸引了B区域更强的中心小学主动结成校际教研联盟,从课堂到校本研修都尝试“登门槛”效应评价模式,深受师生的喜爱。

(四)家校真诚携手优化育人成效

调动多种资源,家长团队真诚携手是提高育人成效的必要条件。让家长从被动配合到主动合作,利用分队分层竞赛点亮家长合作的行动,如每月1到10号安排每个程度级第一名的家长,在Q群与全国各地的家长一起分享育儿经验,激发了家长的好奇心,促进了家长思考的广度,领会“他山之石如何攻玉”的经验,达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的效果。

四、反思与展望

教育评价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的难题。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其实,评价者为团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促进成员之间的协作而非授受来获取知识和优化经验,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是“登门槛”心理效应评价带来的惊喜。

笔者一直执着地以“登门槛”效应评价推动学生、教师及家长三个层面的团队心理系统的实践,个体融入团队当下研修任务,容易达成目标的低起点评价,营造出共生、共创、互学、互享、安全的温暖氛围。因为个体得分归团队所有,强化团队需要个体的贡献,弱化个人英雄主义。低起点的“登门槛”评价不是无能之下的选择,而是开发无限空间和创想的进阶评价模式的铺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点亮心性、修炼德性乃行稳致远的根基,学校教育的评价导向价值,更应当从竞争转向合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参考文献:

[1]宋明珠.“登门槛效应”在初中英语学困生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20(23):123-124.

[2]楊雯.“登门槛”效应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动力机制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1):24-25.

[3]金捷.学生苦作舟 教师乐为港——论罗森塔尔效应与木桶效应及登门槛效应的组合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6):115-116.

[4]成大势.登门槛效应[J].决策,2015(1):37.

[5]张淑华.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16):159.

[6]丁文健.“登门槛”效应在语文个性化阅读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11(12):45.

[7]赵晓亮.登门槛效应带来的启示——浅谈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2):56.

[8]赵晓亮.登门槛效应带来的启示——浅谈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7):56.

[9]林大木.“登门槛效应”与后进生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7):33.

[10]高传智.登门槛效应与目标分解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教育信息,2005(7):53.

责任编辑  吴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