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创歌剧《国之歌》的实践与探索

2021-01-13刘伟

艺术研究 2021年4期

刘伟

摘要:《国之歌》是浙江音乐学院首部原创歌剧,于2019年9月首演。本文从歌剧的创作背景、剧本结构与音乐特点、排演对教学的启示三大方面来对原创歌剧《国之歌》进行分析,探索其作为艺术院校原创歌剧的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

关键词:原创歌剧 《國之歌》 《义勇军进行曲》 歌剧实践教学

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浙江音乐学院出品的首部原创歌剧《国之歌》于2019年9月23日、24日,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上演。首演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并入选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央视频”独家转播该剧,点击率达一千四百多万。《国之歌》剧本由青年编剧陶国芬创作,浙音作曲系教师张、朱慧作曲,国家一级导演倪东海执导,声乐歌剧系师生担纲出演。全剧围绕国歌的诞生,反映了人民音乐家聂耳与著名剧作家田汉在抗日斗争的烽火岁月中同仇敌忾,为唤醒民众而齐力创作,共同谱写了一曲令人热血沸腾,振奋人心的传世之作《义勇军进行曲》。

一、创作背景

1931年九ー八事变后,长城陷落、国家危亡——《义勇军进行曲》便诞生于那样的一个年代,那是一个黑暗与光明、落后与进步交织的年代,全国人民在这样水深火热之中,燃起了抗争的心。“把音乐当成武器,涓涓细流汇大海,唤醒国人的心,唤醒中华民族抗争的勇气。”这是整部歌剧的主题,歌剧《国之歌》借聂耳与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作为发展主线,再现了那些苦难岁月,也还原了中华儿女在危亡之际同仇敌忾,铸就血肉长城的决心。

《国之歌》用歌剧的形式再现了国歌诞生的创作过程,将爱国主义这永恒的主题继续传承了下去。歌剧的戏刷审美将爱国主义放在了首位,不论哪个年阶层的观众都能在剧中感知到深厚的家国情怀。歌剧的主旋律《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这样通过音乐的魅力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决心。

这是一部反映人民音乐家聂耳与作家田汉共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剧,它不仅演给师生、从艺者看,也演给群众看。剧中人物情感之间的联系,让观众在家国情怀的“大我中看到了“小我”,这便是戏剧冲突的魅力所在。知音弦断、爱人离殇、家破人亡一这种与挚友、挚爱、至亲分离的痛苦,能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有国才有家。歌剧舞台对于剧本的二度呈现,将“歌剧”这一“高雅艺术类别”拉进了与群众的距离,让这部歌剧成为了有风骨、有温度的作品。

二、《国之歌》的刷本结构和音乐特点剧本结构

全剧由五幕构成,通过“救亡抗争、人党盟誓、囚牢言志、携手谱曲、号角长鸣”等内容的艺术呈现,再现了中华民族面临危亡时刻,万众一心齐心战斗的这段饱满、激昂的历史岁月,以剧中人物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之情为代表,表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新中国的呼唤,突显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深刻意义。

一度创作永远是艺术发展的第一次推动。改革开放国策为我国歌音乐剧多出人才,多出作品铺设了肥沃土壤在剧目大量涌现的背后,则是一度创作人才的成长和剧作家、作曲家的代代相继。

度创作的剧本中共有聂耳、田汉、安娥、紫姝和金彪等5个主要人物,人物形象性格鲜明。

在剧情和剧中人物的刻画上,编剧采用了“大处不虚,小处不拘”的创作方式。“所谓大处不虚,是指剧作家笔下的重要人物、重要事实、重要事件必须遵从对象及其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的真实。所谓小处不拘』者,是指以大处不虚’为前提,根据作品之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在那些无关旨的次要人物、次要情节、次要事件或局部结构和细节处理上,则非但允许、而且鼓励剧作家张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在歌剧《国之歌》中,聂耳、安娥、田汉都属于历史真实人物,必须尊重史实,同时,为了丰富情节和突出矛盾,故事虚构了舅舅金彪和外甥女紫殊这一对从东北逃难到上海的代表劳苦大众的人物角色。全剧围绕《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通过这五位主要人物的塑造,展现了聂耳与田汉的战友情;与著名词作家、中共地下工作者安娥的同志情;以及与爱国青年紫姝的相知之情。

剧本内容紧扣国歌的本身,渲染了聂耳入党时和田汉、安娥三人在党旗前立誓,成为革命同志,安娥对聂耳用音乐作武器的鼓励;田汉与安娥在狱中讨论电影《风云儿女》,由儿女私情上升为家国豪情。聂耳在日本、田汉在监狱两个空间也思绪相接,一同讨论《风云儿女》插曲的创作;聂耳牺牲后他的灵魂回到田汉、安娥身边,恋恋不舍。这些正能量的情节连成了整个的框架。

同时,剧本根据史料,描写了段聂耳、田汉回忆同去古北口长城抗日前线慰问,目睹东北义勇军战士以生命填补被日军撕裂的长城的往事,辅以歌队表现此情此景。这段极好地映证了《义勇军进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

2.音乐特点

《国之歌》的音乐由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的两位青年教师张和朱慧合作完成。全剧音乐近六十分钟,包含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1)以东北民歌《摇篮曲》为音乐符号,引物塑人。剧中多次引用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旋律,来描述象征爱与和平的“小豆苗”,《摇篮曲》的朗朗上口,使人共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二幕开篇,田汉身处狱中,手捧一盆象征东北义勇军战士的小豆苗,联想激战的惨烈,将士的英勇,亲情的温暖,深情唱出了这段《摇篮曲》的施律。

后又与前来探视的安娥共同演唱了以此旋律为基础而发展的二重唱。随后,田汉有感而发,并一气呵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摇篮曲》旋律的再次出现,是在第四幕。女大学生紫殊在日本兵蹂躏下,悲惨死去。此时,《摇篮曲》旋律再次响起,犹如一首安魂曲,时空转换,在音乐的烘托下,紫殊随着已逝的聂耳缓缓走向远方。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征战在外的每位东北义勇军战士口袋里都有一把家乡的黄豆,于是,这黄豆又与田汉在狱中养育小豆苗结合了起来。黄豆成为了田汉与聂耳深厚革命友谊的见证,也成了东北抗日救亡组织的代表意象。“小豆苗”是现实,更是希望。它代表旧中国的劳苦大众,更代表抗争的东北义勇军;它既是对动荡社会的无奈感叹,又是对胜利到来的无限遐想。

(2)刷中主要人物歌曲的引用

在歌《国之歌》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聂耳与田汉所仓作的歌曲:《毕业歌《码头工人》和《义勇军进行曲》以及安娥作词的歌曲:《渔光曲》《卖报歌》穿插于剧中不同情境。例如:序幕中,聂耳和学生们一起游行请愿,合唱《毕業歌》歌曲的特点:短句多,口号性强,富有激情,展现了民众救亡图存的抗争场景,并能充分调动现场观众的热情,具有代入感。歌曲《码头工人》穿插于聂耳与紫殊互诉衷肠的第一幕虽儿女情长,仍心系劳苦大众的家国情怀。《卖报歌》则作为一、二幕之间的场景过渡,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儿歌式的音乐,表现了鲜活的报童形象,作为当时旧上海的城市印记,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

安娥作词的《渔光曲》在刷中也作为了一种铺垫进行的动机,在一幕的最后,卖花姑娘拿着花儿娓娓歌唱,婉转惆怅的旋律质朴地道出了苦难岁月的种种;再者,歌剧在安娥与田汉互诉衷肠时,同样使用了《渔光曲》的动机,钢琴独奏层层递进,将二人之间情感的隐忍和无奈烘托而出,使观众产生共情。而整部歌剧的最重要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前身,铿锵的进行曲的鼓点和明亮宏伟的军号动机贯穿了整部歌剧,成为了歌剧的灵魂。“它昂扬有力的歌词、铿锵激越的旋律所传达出的人民对和平、自由、幸福的向往,它传出的人民反侵略、反压迫、反暴力的坚实力量,一定会随着中国新时代的前进步伐,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历久弥香。这些被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被引用于剧中,有扬有抑,有张有弛,不论是叙述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长,都将歌剧本身想表达的戏剧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原创歌刷《国之歌》排演对教学的启

歌剧是一门源自欧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综合艺术,是以歌唱为主,并综合以器乐、诗歌、舞蹈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国外音乐院校将歌剧排演设置独立的专业方向,并作为学校艺术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和载体,定期由各系部合作,推出歌剧作品。

就专业艺术院校而言,师生通过创排一部歌剧,尤其是原创歌剧,其作用是显性的。原创歌剧从动机萌芽到全剧公演,没有任何前提参照的样本,师生全程参与歌剧构思、接受导演对表演的挖潜、与乐队、舞美、灯光调度的合作,以及最后的成、公演,是对自我一个全新而又充满挑战的尝试;使师生们对于舞台艺术的理解和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无裨益;全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潜能,不断提高舞台实践能力。同时,舞台实践也是完善学生舞台心理的有效手段,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达到实践“利于教,助其学”的目的。

浙江音乐学院正式建校四年来,声乐歌剧系独立完成了部歌剧的排演,从2017年首部西洋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到2018年的中国歌剧《雷雨》,再到2019年的经典大型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均达到了很好的排演效果,不仅锻炼了师生队伍,也收获了不错的社会反响。浙音对传承和弘扬中国声乐艺术、中国原创歌剧艺术,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也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声歌系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践行使命担当,通过教学、创作和排演不断提升师生歌剧表演能力。2019年,原创歌剧《国之歌》的诞生,不仅有教学上能力提升的意义,更是突显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深刻意义,对师生精神的洗礼更是浓墨重彩的,这也是浙音人庆視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之作。

1.院校排演歌剧的优、劣势

《国之歌》作为浙江音乐学院的第一部原创歌剧,较以往几部歌剧情况均不相同,难度更大。从剧本到音乐都属于全新创作,表演上也无参照。五位主要角色由教师担任,以及作为群演的二十多位学生均来自我院声乐歌系。笔者作为《国之歌》的副导演,全程参与整部歌剧从本修改到音乐创作、剧目排练直至最后的演出呈现,从中也发现和总结出一些艺术院校排演原创歌剧的优势和劣势,体会如下:

(1)艺术院校具备完善的系部设置,对于一部歌剧的产出,作曲系的作曲专业师生全程参与创作,并可以随时根据排练时所提出的音乐问题,进行修改和再加工;管弦系师生组成的管弦乐团,负责音乐的演奏;声乐歌剧系的师生则承担演唱和舞台表演的工作;学院的艺术实践部负责联络和统筹关于歌剧生产及表演以外的各项事务。各系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同时,浙江音乐学院具有不同规格和设置的排练场,音乐厅和大剧院等硬件设施,也为《国之歌》的排练和演出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便利。

(2)院团专业演员由于长期地从事舞台表演,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职业倦怠情绪。相较之,院校师生对于歌剧的创作和排演,更具新鲜感和热情。

(3)歌剧是综合的艺术,一部完整歌剧的呈现,只有演员是远远不够的,舞美、灯光、音效等元素的加入,更是不可或缺。高校作为教学单位,有别于专业演出团体,对于歌剧生产和全程的把握存在差距。同时,高校缺乏专业的歌剧导演,参与演出的大部分师生都是非职业演职人员,师生间默契不足,组织、排练、合所需时间较职业演员长。

(4)高校教师工作重心在教学,每周都有相应的课时指标,在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存在时间和精力与创作和排演之间的现实矛盾。

(5)专业院校声乐教师在演唱水平上不存在问题。但表演、舞台把控等方面相较于专业院团演员,存在差距。并且,对于演出整部歌剧,以及长时间、频繁多场次的演出,显示出体力上的不足,需要锻炼和适应。

2.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艺术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艺术实践是围绕教学展开的,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和体现,同时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联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并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活动,付诸实施,进而反思、总结,到锻炼自身业务能力,提升表演水平的目的。

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观赏及作为独唱、合唱等参与音乐会表演的机会较多;歌剧观演、表演,参与重唱机会比较少;与乐队合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原创歌刷《国之歌》的排练和演出,首先使参演学生演唱和表演等专业技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次,以戏代练,以戏促学,使学生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长,在舞台上成熟。

3.对参演师生思想的引领

“艺术只有与时代、与人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焕发勃勃生机。也是我们常说的忧患意识,没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责任感,没有弘扬爱国主义的时代使命感,创作不出、表演不好这样一个沉甸甸的作品。”《国之歌》描写的是国歌的诞生,国歌乃国之重器,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国歌所表达的内容能够唤醒民族的忧患意识,使人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参演师生在排演过程中,随着故事的发展和剧情的深入,通过对史实和相关历史纪录片的学习和演出过程中情感的迸发,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即对演出的肯定。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与日俱增,爱国热情被充分激发,形成了正面的思想领。从部分师生参演到全体师生观摩,再到全体教师研讨全系师生都参与其中,从而使声歌系部的学科建设、人文环境、专业思想、核心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4.对观众的影响

歌剧《国之歌》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带领观众亲身经历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始末,重温了那段图存救亡、民族复兴的历史。《国之歌》采用片段式的叙述,以人物的具体表演活动来确立舞台环境,不受舞台有限空间的限制,因而在运用舞台空间上具有更充分的自由。以第三场为例,导演将聂耳、田汉、安娥和紫姝等人物所处的四个不同空间,展示在同个舞台上。聂耳饱受思念之苦,想念着“田老大、安娥姐、紫姝妺”;安娥心念聂耳,盼望他“学成归来保家邦”;田汉更是心飞东瀛会聂耳。四个空间自如切,既独立存在,又相互交错,更强化了思念的力量,催化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全剧的尾声,国歌重复出现三次,从第一次的第一版单声道演唱录音,到现代交响乐版的第二次,再到由“聂耳”指挥的全场观众参与演唱的第三次,音乐的反复叠加,情绪层层递进,使人热血沸腾,催人泪下,充分点燃了演员和全场观众的爱国热情,最终将全剧推向高潮。这些舞台呈现都让观众深刻地感悟到国歌词曲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用音乐去感染人,用故事去打动人,用思想去引领人,更加激励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结语

歌剧《国之歌》从剧本、音乐的创作,到排练直至最终的正式呈现,历时数月。虽时间仓促,但对于我们师生来说,收获颇丰,意义深远。这是浙江音乐学院首部独立创排的歌剧。从无到有,是突破;小試牛刀,是尝试。其中凝结了学院包括艺术实践处,作曲指挥系,声乐歌剧系等各个系部的努力和心血。《国之歌》的圆满呈现,为学院以后将更多、更好的原仓歌剧搬上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学院声乐教学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学院发展蓝图中歌剧学院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注释

①居其宏.改革开放中的我国歌剧音乐剧创作[J].人民音乐,2009(6)

②居其宏.歌刷音乐的真人真事题材及其戏刷品格——兼及几部剧目成败得失的简略评论[J].人民音乐,2015

③廖夏璇.国之当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义勇军进行曲》[J].词坛文从,2019

④于文婧.浅析音乐剧《国之当歌》的时代价值感一观《国之当歌》有感[J].北方音乐,2019

注:本文系浙江音乐学院科研项目“浙音首部原创歌剧《国之歌》的成功实践与探索”(2020KL0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