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勋钢琴曲《思春》的艺术特征与演奏分析
2021-01-13凌晓丹
凌晓丹
摘要:作曲家陈培勋的粤调韵味的钢琴作品《思春》将作曲家内心对祖国的情感与地方民族音乐特有的音乐素材结合。使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法在西方传统技巧上做出了全方面的拓展。其中包括音色、カ度、节奏、速度,如何科学地运用踏板、准确地演奏中国器乐风格作品的指法运用等技巧。《思春》把西方音乐元素降到了微乎其微,充分体现中国民族气息。利用钢琴丰富的音色织体,更多地保留了原曲的风格特点。吸纳了广东小调《寄生草》的旋律,在演奏技巧上模仿了琵琶的音色和演奏状态。通过对钢琴作品《思春》的全新的阐释希望对钢琴演奏者和钢琴教学的从业人员有所帮助,对广东音乐风格的作品演绎有了全方位的理解与感受。
关键词:陈培勋 《思春》 艺术特征 演奏分析
一、陈培勋《思春》
20世纪中期,中国钢琴曲的音乐风格的形成大多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小调(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其钢琴曲有《平湖秋月》、《雙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等。钢琴曲吸纳广东传统音乐小调,并结合了西方作曲技巧和演奏技法。为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提供了民族化创作道路的典范。
明末清初我国的广东戏曲音乐基本形成,融合了昆曲、苏州评弹等不同风格的民间小调和曲艺形式。并在不断融合西方音乐因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岭南地方色彩的音乐风格——广东小调。所以,对陈培勋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的学习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意义。《思春》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发掘了钢琴对民族器乐音色模拟的特点。音乐曲调元素来源于广东小调《寄生草》创作而成的。《思春》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玉女思春》的全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概念,在结构和旋律上完全不同,在艺术作品中属于“瞬间音乐”元素,也是《思春》创作题材的灵感来源。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犹如春天的景色般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的景象。其中“音乐主题”采用了广州小调《寄生草》的中段主题旋律。作者运用了西方的创作技法与浓郁的广东民歌结合,利用一个主题动机,不断的展开,在不同的音区和不同的声部交替对比,主题旋律贯穿始终。
二、艺术特色
1.民族性基调的建立
(1)《思春》“苦音”的特色表现
中国传统音乐的乐音体系中,作品中出现“苦音”的变音。苦音以民族调式体记谱和变体关系为出发点,经常出现在西北民间音乐中,粤曲作品小调、以及琵琶曲中也常常涉及到。苦音,一般用徴调记谱。苦音中的(4↑)通常略高于原本的清角音。在演唱或者民族弦乐器的演奏中,通过音律的变化,从而达到实际演奏或者演唱时候的音高要求。在广东粤剧小调《寄生草》的旋律中,曲中的4(fa)更接近雅乐的变徴音,被统称为苦音中的“特性音”。在广东民歌改编成钢琴曲目时。将钢琴采用的十二平均律律制和五声调式中的变徴音(#4)为雅乐相结合。所创作出的曲调更符合民族音乐和地域音乐特征。达到调式游移的音响效果。
(2)复三部曲式结构
乐曲的主要结构虽然属于复三部曲式,但是没有拘于西方的复三部曲式的创作原则整首乐曲的调式调性变化频繁,如下图表中第一部分由单三部曲式(A+B+A),中部为乐段转调变奏,再现部重复第一部分的结构(A+B+A),调式通过同官系统内的转换到降B调式,最后尾声部分(4)小节与引子主题遥相呼应。
(3)纵向思维模式的立体展开
将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传统五声调式调性与西方作曲技法结构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速度和力度变化对比。起到了推动音乐主题思维展开的效果。如引子(1-10)小节中:节奏运用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散”起、奠定整个乐曲的民族基调。在音响的丰富上,作曲家采用了七和弦对原有五声调式中的和声效果做了补充,增加了音乐展开的动力和活力。为进入主题音乐,做了开放式的思想准备。此时,力度的运用fmf-m渐渐变弱,配合了和声效果和雨后自然情景的描绘。音符宜动宜静的交替,渐强与渐弱的对比,以及西洋与中国传统调性的转换,以先声夺人之势,拉开乐曲的序幕。
2.《思春》作品分析
(1)舞曲主题:在谱例1出现了轻快的舞曲主题,主题旋律利用钢琴音域宽广、灵动的特点。使主题旋律在钢琴不同的音区交替进行,达到了对比音乐色彩变化。节奏带动舞蹈律动
的主题的展开。在主题音乐的伴奏中出现了休止符的巧妙运用,休止符的巧妙运用增添了乐曲的流动感,打破了原有的沉闷、一成不変的固定节奏模式。例如,本谱例的小节的末尾利用了休止符短暂加入,给乐曲添了想象空间的“留白”,形成具有舞蹈律动般的跳跃主题。
(2)粤调小曲:谱例1音乐风格呈现了粵调小曲的旋律,乐曲创作上以起、承、转、合的手法,起句开始D官调、B羽音作为终止。随后“承”开始转A宫调式进行纵向和声织体展开,E徴音结尾。形成音乐中A段的高潮部分,明亮优美,和声织体逐渐丰满,级进向上,停留在E徴音。合句是起句乐段的再现,织体由旋律织体发展成和声织体,之后回到D宫系统。在乐曲的后半部分,节拍转为4/4拍,速度放慢为行板,乐曲柔情优美,在乐曲最后,以F宫调式移调变奏中结束。改变了原有的音高,以五声调式为基础,把较为完整的乐曲和乐段进行转调移位。
3.《思春》音乐特色分析
(1)曲式结构特色和现代审美意识
《思春》作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形态是非常清楚的,关于调性布局的多变性、多样性是和音乐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有关。
《思春》乐曲开始用A官调式作为调式的主音,但是其并没有贯穿于乐曲的始终,相反乐曲的“主题音乐旋律”(广东《寄生草》小调)才是这首乐曲的核心音调,在总体上具有“贯穿”和“凝聚”作用:
a.《思春》音乐的主题动机在不同的音区渐变式的展开。和其相对应的节奏也配合音乐的展开做渐变处理。构成中国五声调式多段体的线型排列。
b.乐曲速度的布局体现了音乐的张力和节奏的平衡作用。引子部分以散板作为开场,形式模拟了戏曲音乐的前奏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C.《思春》洒脱即兴的音乐风格,正是琵琶乐器的属性。琵琶演奏的“弹性”特征在乐曲的曲式和演奏技巧上都有体现。在音乐的进行中,“弹性变速节奏”使对位中的音乐主题在不同的音区中再现,结构波浪起伏,遥相对应。
(2)调式移位和换音、转调、变奏结合
a.在西方音乐中,调式的移位是很常见的,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发展手法,常常连续运用,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移位中,连续的移位是相对少用的,具有特点表现某种音乐主题的作用,在运用上常常连贯、自然无痕,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往往结合五声性、旋律性、表情性以及乐器模仿性等因素。在移位的同时进行灵活巧妙的变化,音乐作品既有原先曲调的主题音乐,又有别出新意的民族韵味的旋律。
b.换音-转调一变奏:西方的曲式结构、音乐布局在很多细节虽然与中国的结构布局叫法不同,但是形式和运用都是类似的,如《思春》A部分每个乐段均为5个乐句,但都留有了鲜明的中国音乐起、承、转、合的布局。“承”中部看似两个乐段,但实际上是运用了转调变奏构成,通过声部的兑换,以及和声变动的内在动力。使全曲在速度变化、音乐语汇、风格的展现都呈现对称性特点。
(3)和聲的民族化
和声是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于音阶、音调、律制等多种基本的要素之间是分不开的,和声民族化风格除了体现这些要素之外,还和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习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关。《思春》钢琴曲创作过程中的和声创新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a.延展传统和声
《思春》和声的编配:西方古典式传统和声讲究和谐为创作前提,根据中国音乐曲调特点,把传统的和声材料进行“有限”地改造如。如同音级加入变化的装饰音、三度结构音程中的不断叠加、同宫系统转位。在转位过程中为了达到音乐效果所添加的“附加音”。在为五声调式配置和声的时候,调式常常伴随着主题音调的变换进行转移,如《思春》C部分,旋律采用三度音程叠置和弦加厚,丰富了和声效果。十六分音符的密集滚动中,如潺潺溪水般的背景音,给人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b.非传统功能的和声手法
“非传统”和声创作手法:其实就是打破了原有和声功能进行。大多采用了二度和弦、四度和弦或者五、七度的和弦的变化调整。按照中国人的演唱和吟唱的习惯《思春》A部分旋律暗合雅乐的音阶特征:1233#4567.为区别传统五声调式中的清角音、徴音、则用变徴音替代4,按照五声调式传统的创作看,加入“苦音”就属于非传统的创作。其原因是由曲音调决定,此音要比清角音(4)偏高。
三、《思春》演奏分析
中国音乐钢琴曲改编曲最有特色的技法之一,是对民族乐器的音色模仿。首先,民族乐器对的自然景物、文学作品的描绘。民族器乐模仿所采用的形式却决于模仿乐器的属性,我国民族乐器大概分为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钢琴的演奏不可能完全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特色,这就需要作曲家在钢琴演奏技法的运用上多费心思,在有限的音域内,如何把钢琴模仿的音色效果最大化体现,是我们钢琴作曲家一直研究的课题。《思春》是一首琵琶曲,琵琶的勾、挑、扫、滚、的手法,体现了中国的“味儿”。下面结合谱例分析作家如何在钢琴的演奏中体现出琵琶的演奏特色和中国音乐的“味道”。
1.掌握好“用力”与“放松
结合谱例2:首先在五声调式A体系中,根据谱面要求,双手交叉演奏,起句右手在低音区奏出主题旋律音调,运用跳音、顿音的演奏技巧,强而有力地奏出,音乐音响具有坚毅、沉稳。(模仿琵琶曲中勾搭的演奏技巧)左手交叉跳动的在中音区弹奏柱式和弦。在E徴调式中进行级进下行的低音断奏。衬托歌唱性的主题旋律,通过演奏力度的对比,使音乐富有张力。第一小节(跳音+顿音),演奏技术要求“前臂跳音(手腕硬起、前臂抬高、动指尖)向下落音。发出清脆、干净、坚毅的音响效果。第二小节(半连断音),断音加上连线,意思是演奏的既像连音又像断音。具体弹法:要求手腕提高、手臂放松的状态下落键,等到下一音差不多要弹时候才离键,马上接着弹下一个音(配合踏板的运用)。这种弹法音与音之间的间隔很小,弹奏的音乐效果有种深沉和依依不舍的感觉。
2.掌握好“肩、肘、腕”在演奏中的灵活与协调运用
谱例3中:此乐段是歌唱性的旋律主题,节拍转为4/4拍,速度放慢为行板,两个(7+7)对比乐句组成的乐段,节奏统一,内部和声平稳,其中六度音程的运用,为乐曲增加和谐的音响效果、轻柔的衬托高音声部的进行。连音的弹奏,需要配合呼吸和身体的控制,手指落触键要配合手腕的放松,手指不必要过分的紧张,要触及键盘的底部,手腕同时提起。弹奏时要注意旋律的走向,加上适当渐强渐弱,构成“合唱”式的饱满立体的和声效果,最后力度由mf逐渐减弱到ppp。
3.踏板的合理运用
钢琴在演奏的时候,音符呈级进、跳跃的关系,而琵琶的右手拨弦的同时,左手还可以继续按弦以产生波状余音的效果,就需要在手指触键的动作感观和触键虚实的同时,踏板的踩法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达到“音拟”的音响,还要拟态达到“神似”的状态。
如谱例4:右手自上而下的十六分音符的密集滚动,模仿琵琶中的扫拂动作,这些波音又六度、三度音程的关系。在演奏中,突出右手旋律声部的第一个音,后三个十六分音符,运用手指力度要较轻柔、干净。配合突出主旋律的音色。仿佛是琵琶扫弦的音响效果。力度逐渐加强,突出演奏的高潮部分。要求右手的手指触键面要小、触键要快,手臂力量放下去,高音到低音的过程中,手腕可由右向左动弹奏过去,节奏要稳。演奏时候尽量想象琵琶的演奏音色和状态。以上的这些演奏技巧的运用,都需要脚下踏板的配合。《思春》踏板的要求表现两个方面:
(1)踏板用于快速的音阶时,踏板的作用使音色饱满但是为了避免浑浊不清的感觉,所以踏板的幅度不能上下太大,做到快速的踏下和迅速的放开的动作,不需要与音乐旋律的终止同时放开。
(2)踏板不踏到底,四分之二拍踏(一半)、四分之三踏(大半)、四分之四拍踏板稍徴更深。在连音踏板的运用上,要求在下一和弦弹下去的同时放开,这种瞬间动作很难把控,建议可以数拍子。
结语
通过学习陈培埙先生的广东风格钢琴曲《思春》,作者获得了亲历中国音乐文化器乐艺术特色独有的魅力体验,之前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听”的层面,在研究演奏《思春》之后,获得了对中国民族乐器一琵琶的认识。在研究作品中,了解了民族乐器的审美要求、审美情趣以及演奏技法。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曲音调式的优美,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在长期的创作中不断的提炼和实践中最终形成的曲调,融汇贯通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文化和民族情感。通过不断地“多听、多唱”,依曲而作、依心而弹。钢琴音乐作品以达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其次,由于钢琴演奏技法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钢琴变奏的手法和西洋的曲式结构的在运用中不断展衍。在民族器乐的模拟上,已经形成了独具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体系。
注释:
①李宁,陈培勋.粤调钢琴曲的民族化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②董巍.中国钢琴作品中对民族器乐模仿手法的体现——拟声拟态的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③陈晓.诗情画意弓上吟感天动地弦中泣——张晓峰二胡协奏曲(四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④张露.轻舞飞扬一谈孙以强钢琴作品《谷粒飞舞》与《春舞》[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