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创新路径研究
2021-01-13林艺蕾
林艺蕾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培育高职学生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在爱国主义教育脉络整体清晰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充分认清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准确分析存在的矛盾问题,并从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载体、激发教育活力、打破教育局限、延伸教育触角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创新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新时代 高职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8.027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Path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LIN Yilei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48)
AbstractPatriotism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main content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and revolutionary spirit. In the new era,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context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clear as a whol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ully recognize the era value of patriotism, accurately analyze the existing contradictions, and conduct in-depth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roadening educational channels, enriching educational carriers, stimulating educational vitality, breaking educational limitations and extending educational tentacles, then explore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pathsuitable forhighervocational students’patriotism education,in orderto providemore specific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patriotism education.
Keywordsthe new era;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practice innovation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1]高职院校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高职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其成长成才与时代同行,关乎时代发展、民族命运、国家希望,加强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对于引领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勠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精神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西汉爱国将领霍去病,为抗击匈奴对中原的侵扰,衣不解甲,马不卸鞍地在疆场上奋战一生;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牢记母训“精忠报国”,带领岳家军驰骋疆场,威震敌胆。步入新时代,许多伟人志士同样胸怀强烈的忧国之心,以国事为己任,振兴中华,促进统一。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习近平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诠释了爱国新境界。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中华各族人民心中,折射出新时代国家领导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决心意志。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由富变强的内在核心。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总是与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理想相联系。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2]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到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了;直至党的十九大召开,号召人民勇担历史重任,勇于创新创造,中华民族得以强起来了。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和不竭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爱国主义精神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舍小家为大家、先国家后个人,从来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把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
2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设计仍需加强和改进。当前,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缺乏贯通性、组织缺乏系统性、内容缺乏时代性,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很多时候都是依赖以往经验主义,对于学什么、怎么学整体上缺少长期规划和阶段目标。《纲要》的颁布虽然对爱国主义教育各个方面作出规范和明确,但到院校这一级如何保障各个环节得到充分贯彻和落实,尚未形成明确的制度规范。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仍需完善和创新。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展开,没有设立专门课程,平时主要由任课教师通过课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因此,教育教学涉及爱国主义的内容占比相对偏小,形式也局限于课堂讲解、参观实践等基本模式,存在内容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强、形式创新性和多元化欠缺等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的配套保障仍需推进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并非独立、短期的,但当前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配套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没有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各方各面。[2]特别是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多数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空有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愿景,教育手段的创新还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也没有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能和区域没有实现全覆盖。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并非专属教育管理者或思政教师,其职能应当涉及每名教育工作者,区域应当触及每名高职学生。但从现实情况看,课程思政在教学中还不能完全发挥应有效能,思政课程又仅仅集中于第一学年,从第二学年开始基本不设定专门思政课程,仅仅依赖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担当奉献精神。
3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无大小,处处是爱国,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成长成才来报效祖国就是爱国,就是爱国情怀的生动呈现。为此,高职院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针对国情、民情、校情,体现时代最强音,要坚持知识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显教性和隐教性相统一的原则,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全过程,使高职学生不断领悟爱国之理、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3]
拓宽教育渠道,加大第二课堂力度。教育并非一味“说教”,教师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院校教育应当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如此。高职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单纯依靠课堂显然无法让学生切身体会战争年代那种居危思危的紧迫意识,更无法感受和平年代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精神的大厦无法牢固耸立,走上社会也将难以成为时代先锋和社会脊梁。因此,我们必须拓宽教育渠道,注重加大第二课堂力度,切实增强高职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认同。[4]例如:充分挖掘当地爱国主义教育遗址遗迹,广泛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见学活动,体悟先辈们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组建“红色志愿服务队”,协同地方政府开设“陵园祭扫”“祭奠英烈”“敬献花篮”等活动,发动广大高职学生参与“红色讲解员”“学雷锋”等志愿者服务,用实际行动把红色传统发扬好;追寻重要红色人物、重大红色事件,走近英雄、还原故事,编写符合历史的红歌红剧,借各类庆典、汇演之机上台表演,从红色经典中汲取力量;编撰红色故事,出版红色书籍,定期组织红色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掌握历史传承和革命精神实质。
丰富教育载体,融入校园红色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于高职院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巨大的影响。调研发现,诸多高职院校自身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息息相关、相互交融,因此,新时代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深入挖掘校园文化中的红色因子,创设富有革命精神和红色力量的文化氛围,以此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革命情怀,提升学生高尚精神品质。例如:南京科技职业学院运用VR技术建立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心,向学生实景展示民族化学工业先驱者范旭东先生,在1934年创办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錏厂办校,并历经80多年变迁,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厅直管的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使红色文化在校园得到有效传播,以江西这块红土地为背景,用校园文化图片展的形式,全力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展现了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红色故都瑞金、永新县三湾改编等众多历史事件,引导广大学生感受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激发他们争做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激发教育活力,发挥学生创造精神。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就难以在高职学生群体展现新气象、激发新作为,也不利于培养富有守正创新精神的时代青年。[5]因此,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也必须引导学生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创新本领,以此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例如:以“四史”教育为契机,厘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精神实质,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涵,借以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激励学生创作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交互式情景剧”,讲述中国人民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生动展示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新实践、新业绩、新作为;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定期开设“青春不慌堂大座谈”,倡导学生谈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真正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广大高职学生走上社会就能立足本职、拼搏奋斗、创新创造,在新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破教育局限,运用新媒体技术。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現代教育需求,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当打破教育局限,科学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这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维理念,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教育领域采用“数字孪生”技术,作为红色文化遗产再现手段,通过创设智能、人性、全纳的学习空间,能够弥合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助力爱国主义教育展现新面貌,也能完善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和促进认知、技能、情感和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过技术手段将实体博物馆搬到网上,通过音频讲解、实境模拟、立体展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即可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气息,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了解知识,青岛科技大学马列学院与杭州万维镜像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甲午战争数字博物馆”,首次采用“36D+3D”数字展览技术,完成第一个思政虚拟仿真示范性项目,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延伸教育触角,创建协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虽然当前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加大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然而,单纯依靠院校教育,依然难以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因此,我们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政府工作、社会实践、家庭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真正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的时代青年。例如:以在校高职学生为主体,在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构建起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从而在不同时段都能教育和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涵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倡导更加“理性、务实、包容”的爱国主义;深入贯彻落实《条例》要求,以区域各大高职院校为主干,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合作平台,创建区域爱国主义教育联盟,整合更加丰富、全面的教育资源,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目标,打造区域联盟品牌,形成全域一盘棋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局面。
4结语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高职学生是青年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群体,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应当跳出课堂教育传统范畴,挖掘第二课堂效能,融入校园红色文化,结合“四史”教育内容,倡导鼓励首创精神,运用“虚拟仿真”等新媒体技术,以此提高政府、社会、家庭的参与度,让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进入全时全域全程,从而激发出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新时代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27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06).
[2]骆郁廷.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破”与“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2).
[3]林秋琴.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
[4]周玉婷.略論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
[5]兰美荣,李辉.守正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