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孵化园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
2021-01-13王凤辉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在发展过程中,尽管优势明显,成绩突出,但在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项目契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营造创新文化、理念及氛围,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充实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提升配套支持政策和服务功能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构建“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位一体”“四项改革”“五大机制”的运行管理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 创新创业孵化园; 大学生创新能力;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1)06-0008-07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双创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形成了新常态。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1]自此以众创空间为标志的创新创业孵化园成为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重要平台,其作用逐渐凸显。
但这一孵化平台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建设的障碍、误区和问题,亟须改革和完善。
一、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尽管各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园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很多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清晰,创业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虽有较大的热情,但在创新创业的自主性、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抗挫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大学生虽然接受了相关的创新创业培训,具备了一定的创业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但在企业的整体运营实践方面仍有很多的欠缺。二是在学校一系列扶持政策下,大学生创业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优惠,但这并不是完全的社会竞争环境,一旦企业与社会完全对接,就易于出现挫折,而大学生的抗压和抗挫能力还较为欠缺,容易遇到挫折而一蹶不振。三是在“創业带动就业”的思想影响下,学校和创业者关注点多放在了短期内创业项目是否成功上,而忽视了创业项目是否有长远规划,是否能长期发展。创业项目的后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二)大学生创业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不高
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所以,高职院校大多建立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但创新创业孵化园在创业项目的遴选上却没有很好地遵循这一点。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大多依据的是自己的喜好、擅长或熟悉的专业知识,而没有过多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是否需要。二是创新创业孵化园在遴选项目时,关注点也多放在创业成功率、技术转化率和经济价值实现上,故对于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关注也不高。三是各高等职业院校在政、校、企三方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孵化机制方面很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业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
(三)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理念及氛围
各高职院校在落实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政策的过程中,虽然创建了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孵化园,但是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理念和氛围仍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创新创业理念上存在着片面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上归纳为“精英教育”,重点培养的是那些具有创新意识、有创新需求的少数学生,而不是定位为针对所有学生的“广谱式”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性和普遍性。二是在创新创业政策的执行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情况。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在短期内纷纷成立,考核其是否成功的指标,也多是“孵化企业入驻率”“企业成功率”“科技转化率”等,忽视了创新创业孵化园这一载体对提高所有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作用。三是在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上,部分高职院校还有不到位不全面的地方,这也是影响浓厚创业氛围形成的原因。
(四)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方面还很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构建了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人才培养效果均明显提高。但总体来讲,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还未做到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若脱离了专业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立足于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方能形成有长远效果的创新创业成果。二是一些高职院校还未完全建立起分层次、分阶段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未有效形成大一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大二开设融于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课程、大三开设培养创业运营能力的针对性创业课程的整体格局。三是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还存在着脱节的情况。创新创业课程理论性大于实践性,不利于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和孵化。
(五)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运行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
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园,由于起步时间较短,无固定规范和标准等原因,其运行管理呈现多种模式、多种管理机制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管理部门不一。既有隶属于学工部,也有隶属于团委,还有二者共同管理的;既有隶属于招生就业处,也有专门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进行管理的,等等。二是没有形成科学的项目遴选标准。部分入驻孵化园的创业项目既没有很好地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没有很好地对接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但仍获得了入驻和孵化资格。三是运行管理制度还存在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园还存在粗放管理、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等情况。四是创业项目测评和退出制度不完善。对于那些孵化效果不明显的创业项目,因没有健全的评价和退出机制,使得这类项目占用和浪费了创新创业孵化园的有限资源。
(六)各创业项目多采用自筹式传统融资方式,资金来源单一
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创业企业,从资金的来源上看,主要靠的是自有资金、从朋友处借款和家庭支持,来源比较单一。虽然在创业孵化过程中,各创业企业多少均会获得政府补贴和优惠、学校扶持基金等的补助,但补助毕竟有限,自筹资金无疑是其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而这又无疑会成为制约其创业进程的最大阻碍。特别对于那些有创新思想,有创业想法,且有创新项目,但却没有创业资金的贫困生来讲,资金短缺会成为其难以逾越的障碍。此外,政府的资金补助政策、学校的创业基金和企业的风投资金等不同层面的融资方式,在大学生群体这些创业企业中也没有发挥特别有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资金制约了创业项目的开展。
(七)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还很薄弱
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指导教师队伍还不能满足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需要,还不能满足扶持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创业孵化园辅导教师队伍还很薄弱。辅导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创新创业政策的宣讲、创新创业通识课的开设等“广谱式”教育的层面,目前人员配备还明显不足。二是真正具有创业指导能力的专任指导教师还非常缺少。目前在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指导的教师,大多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创业实践缺乏的教师,所以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三是具有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也很薄弱。很多高職院校缺乏稳定的、具有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这就会使得大学生创业者遇到挫折时无法得到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创业成功率随之受到影响。
(八)各创新创业孵化园的相关支持政策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形成了一些适应自己学校特色的配套支持政策,但整体来讲,仍有很多有待提升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学校硬件设施不健全,或者硬件设施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设施层面,缺少个性化的设施配备;二是很多学校在规章制度、融资形式、工商注册、法律咨询等服务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三是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平台中介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园作为创业企业和市场的平台中介,要把真实的市场运作方式、融资方式和推广方式引入进来,并通过合适的途径把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园的企业推广宣传出去。同时,通过构建政、校、企协作创新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形成协同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
二、创新创业孵化园基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运行管理机制构建
基于创新创业孵化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课题组构建了“1”“2”“3”“4”“5”的运行管理机制。
(一)“1”:一个核心
一个核心,指的是牢牢把握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一核心。创新创业孵化园是个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它目的在于把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意愿和创业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孵化;并以孵化带动转化,以转化带来效益,以效益引起兴趣,以兴趣带来创新,以创新促进实践,以实践完成创业。故学校所有的创新创业政策、活动、课程等教育活动,均需围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来展开。
(二)“2”:两条主线
两条主线,指的是利用就业创业教研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不同的工作职能,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孵化两条主线开展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大都建有就业创业教研室等类似的机构,一般隶属于就业处。其最初的工作职责是统计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等就业数据。后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出台,创业成为促进就业的有效方式后,开始被关注,各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教研室也就相应增加了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以及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工作职能。目前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通识课,主要目的在于宣传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教育优质梯级课程体系的基础环节。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积极融合,是就业创业教研室与各专业积极沟通、促进和设计的结果。这也是创新创业项目能够具有长远前景和后续动力的非常重要的路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新创业孵化园所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通识教育和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基础上,对那些具有创业意向和能力的专门教育,以及初创者的继续教育。它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意孵化能力。这是创业项目孵化成功的关键环节。在教育的同时,创新创业孵化园还积极提供各种政策优惠和环境来促进实践孵化,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孵化的有机结合。
(三)“3”:“三位一体”“广谱式双创”教育理念
各高职院校要研究双创教育理念,并达成“广谱式双创”共识;同时在理念上明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由“三位一体”教育生态系统组成。
这里的“三位一体”,是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整体角度来讲,建立由校政企“三位一体”共享情景化的宏观教育生态系统,由“制度规范、平台建设和资源配置”“三位一体”的中观教育生态系统,以及由“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微观教育生态系统。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结合,是生态式思维方法的体现,是在综合考虑教育生态系统内外关系的协调、资源的优化、治理机制的完善、教学环节的提升等方面而实现的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整体联动机制的发挥。
而“广谱式双创”教育理念,则指的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融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分层次、分阶段、分需求、分差异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它是双创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化和理念的重构,它既与双创泛化的素质教育不同,也与双创窄化的职业教育不同;它把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相结合的三维教育结构。
(四)“4”:四项改革
“三位一体”“广谱式双创”教育理念的普及和实践,需要配套进行四个层面的改革。这四项改革,指的是适应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竞赛+孵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主导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新体系。
1. 适应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进行改革。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大政校企合作力度,推动人才培养链和区域产业链的融合。通过政校企三方共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需求,明确发展定位,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形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企业需求及本校办学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基于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明确岗位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体来讲,就是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嵌入教育、面向具有创业意向和能力的专门教育、与初创者的继续教育结合起来的优质梯级化课程体系。
2. “课程+竞赛+孵化”的創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伴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要相应进行改革,即构建“课程+竞赛+孵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层面,指的是前述的优质梯级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竞赛层面,指的是积极组织校内创新创业大赛和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厅级等校外创新创业大赛。通过选拔有创新思想、与专业融合度高、有发展前景的创新项目参加各级别的大赛,“以赛促学”。孵化层面,指的是积极推动那些参赛获奖的项目在创新创业孵化园得到孵化,“以赛促孵”。该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较好地实现理论、实践、孵化的有机结合。
3. 以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主导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为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各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具体措施有:一是打破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壁垒,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实行选课制。学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对专业群主干课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整合,构建相对通用的学科基础平台,增设专业基础课程,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外围选修课,为学生创新创业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提供条件。二是实行弹性学籍管理制度,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积累学分的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并对在学习过程中有发明创新,取得较好的竞赛成绩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学生,计入创新学分;同时放宽休学方面的限制,允许按规定休学、边读书边工作、停学创业等,只要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值,即可毕业。
4. 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新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的课程考核,一般采取以考试为主的单一课程考核模式,形成了教师“应试而教”和学生“应试而考”这些不健康的教学和学习状态。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下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方式必须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从思想的层面上讲,要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从理论的层面上讲,要明确“做”的核心地位和“创”的目的地位,一切教学方法改革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双创意识培养进行。再次,从实践的层面上讲,要由传统课堂讲授向项目化、模块化、工学结合、情境模拟、角色互换、案例教学、竞赛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转变。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思、边练、边创、边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双创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在考核评价方式和考核内容上讲,要增加阶段性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在考核内容上,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综合评价,并将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机融合,使教学考核标准贴近于行业考核标准。在对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同时,还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指导过程、教学实效等各方面,对教师教学组织过程进行评价。
(五)“5”:五大机制
经过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四个层面改革,就会形成相应的运行机制。创新后的运行管理机制由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机制,层阶式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构建机制,孵化园创新创业项目准入、考核和退出机制,孵化园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和保障机制,以及柔性化双创教育管理机制等五大机制组成。五大机制相互作用和依存,共同构成完备的有机整体。
1.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机制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机制,主要由“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群建设管理机制组成。
所谓“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是指各专业要积极走出去,开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同时,请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起进行岗位分析,研究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工作要求,以及创新创业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标准。
所谓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是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各高职院校应加大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的力度。以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为原则,对相关学院和相关劣势专业进行整合、缓招、停招、新设,从而形成“优势专业重点支持”“常规专业稳步发展”“劣势专业停招停办”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新局面。保留下来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势专业和常规专业,方能考虑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
所谓专业群建设管理机制,指的是专业群内各专业在设置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时,分别把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嵌入专业的创新课程和面向具有创业意向和能力的专门教育课程融入进去。同时配套实行师资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和实训条件共享的专业群建设管理机制。
2. 层阶式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构建机制
层阶式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构建机制,主要由“教学做创”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机制、创业竞赛激励机制和创新创业孵化园引导机制构成。
“教学做创”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机制,指的是层阶式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依据“教学做创”一体化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对教学成果进行考评、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对一体化实训室进行建设,从而从制度和机制的层面保障“教学做创”一体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创业竞赛激励机制,指的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对于参赛、获奖的学生执行相应的奖励措施。逐步形成乐于参赛、主动参赛、以赛促学的创新创业氛围。
创新创业孵化园引导机制,指的是对于那些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的项目,创新创业孵化园积极对接、积极引导、积极培育和孵化,促使创新成果及时向创业项目转化。
3. 孵化园创新创业项目准入、考核和退出机制
孵化园创新创业项目准入、考核和退出机制,是创新创业孵化园运行管理机制的核心部分。它是保证孵化园正常运转、孵化过程规范、孵化效果明显的重要机制。
所谓“创新创业项目准入机制”,指的是创新创业孵化园进行项目遴选时,在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创新性、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项目的前景、项目的资金筹备、项目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项目发展计划和运行管理思路等方面设置的入驻标准。
所谓“创新创业项目考核机制”,指的是创新创业孵化园在对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和培育的过程中,定期对创业项目进展情况、创业项目运营情况、创业项目管理情况和创业成果进行测评。以作为奖励、或提供咨询服务、或停止孵化的考评依据。
所谓“创新创业项目退出机制”,指的是创新创业孵化园对于那些创业成功,已经超过孵化时间(一般是2年)的创业企业,要鼓励和放手,让其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同时,对于那些创业项目中止,或继续扶持后仍无明显效果,或创业项目无发展前景、且经营困难的创业项目,要及时终止孵化和培育。
4. 孵化园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和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孵化园中所有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开展,都需要孵化园在硬件和软件的各方面提供支撑和保障。这些支撑和保障主要由企业孵化融资机制、创业导师指导机制和配套服务保障机制组成。
所谓“企业孵化融资机制”,指的是创新创业孵化园要扫除创业企业资金不足的障碍,要全方位助力创业企业进行资金的筹集。主要可以从最大化利用和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学校最大程度设立创业孵化和培育基金,最大努力争取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奖补资金,以及最大可能争取社会资源的风投资金等,完善企业孵化融资机制。
所谓“创业导师指导机制”,指的是创新创业孵化园必须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必须建立“一对一”的创业导师指导机制。而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组成,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校内“双师型”专任教师;需要能够进行创业政策宣讲和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的辅导教师;需要政府和企业中能够对国家创业政策进行深度解读,或具有丰富创业经验、且对行业和企业发展认识深刻的兼职创业导师。此外,还需要已经毕业,且创业较为成功的相关校友加入进来,进行现身说法。
所谓“配套服务保障机制”,指的是创新创业孵化园对创业企业在硬件配套设施、人员培训、开业策划、工商注册、人才推荐、广告宣传、市场开拓、投融资指导、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和服务;同时发挥好作为企业与市场的中介作用,助力企业尽快融入市场。
5. 柔性化双创教育管理机制
柔性化双创教育管理机制,主要是由稳定的双创组织架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组成。
稳定的双创组织架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是一系列双创政策和管理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学校要对创新创业孵化园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办公室下设专门的部,分别针对政策咨询、教育培训、项目遴选、运营管理、场地设备管理、法律咨询、市场开拓等各方面开展工作。
学分制,是高等职业院校正在进行的学籍管理改革。通过学分制改革,在学生选修课程、学习年限、分阶段完成学业、设计创新创业学分、休学创业等方面进行规定。
弹性学制,是以学分制为基础,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基本学制(两年制、三年制、五年制等)为参考,学习期限最长可以延长两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年限,提前或推迟毕业。
经过上述“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位一体”“四项改革”“五大机制”的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园形成了“1”“2”“3”“4”“5”运行管理机制,如图1所示。
三、结论
总之,“1”“2”“3”“4”“5”运行管理机制的构建,既有核心、路径,又有思想层面的统一、行动层面的改革,更有机制层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保障,是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园顺畅运行的有效机制,值得各高职院校参考。
參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A/OL]. (2015-03-11)[2021-06-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1/content_9519.htm.
[2] 龚萱. M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项目运行管理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14.
[3] 马永斌,柏喆.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4] 程可. 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机制研究[D]. 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4.
[5] 王学智.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研究[D].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6] 曹大辉,麻小珍. 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化转型:困境、逻辑与路径[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2):87-91.
[7] 崔玉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经济意义和行动条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5-93.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or as the Carrier
WANG Fenghui
(Kaifeng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policy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advantage is obvious and the achievement is outstanding,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and ability, creating innovative culture, concept and atmosphere, construc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perfecting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enriching the instructor tea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enhancing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service function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oper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such as “one core”, “two main lines”, “three in one”, “four reforms” and “five mechanisms”, the above problems can be effectively solved.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operation mechanism
(责任编辑:程勇)
收稿日期: 2021-06-20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0A880021);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748);开封大学青年创新人才培育基金项目(KDQN-2020-SK006)
作者简介: 王凤辉(1983— ),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