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培养复合型金融本科人才的“1+N”模式研究

2021-01-13李正旺李中恺

关键词:协同育人金融

李正旺 李中恺

摘要:现代金融业高速发展对现代金融人才素质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地方性财经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复合型金融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提出构建协同创新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1+N”模式,实现本科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校内校外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常教常新,實现产学研用融合,培养高水平复合型金融本科人才。

关键词:协同创新;“1+N”模式;复合型金融本科人才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协同创新培养实践型金融人才的”1+N“模式研究”(2017399);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JY202107)

一、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在新形势下教育部实施一流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把培养一流本科人才放到了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来抓,作为省属财经高校的湖北经济学院应该探索出培养一流金融本科人才的路径出来,尤其面临着金融业发展变革迅猛,各种金融新型业态蓬勃兴起、交易策略层出不穷、金融机构合作竞争更频繁、金融监管遭遇新挑战,对人才的需求也显示出了“高精尖缺”的特征,调查发现,复合型金融人才成了最抢手的人才,未来3年,金融机构的紧缺急需人才类型中,排在首位的是以金融科技人才为代表的复合型人才,占比高达70%,因此,实务领域的这些发展变化都对复合型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提出了协同创新培养的理念,所谓协同理论(cooperation statement)也称“协同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即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协同育人是把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协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教育部相关文件多次强调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要“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近年来许多学校从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教育实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杜玉霞,2011,卢强,2010)。以生为本构建协同育人提出了“分层渐进”的能力培养方案,以期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绩效(戴心来,王婷婷,2015)。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教育的主体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属院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1948年开办金融教育。在七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隶属总行还是省属,金融教育始终坚持走依托行业办学之路,为省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培养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专业人才和领导干部,金融教育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行业办学底蕴,为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金融学院开展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进行多元分层协同培养应用型金融本科人才探索,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金融学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院探索和实践校政行企所协同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胜任各类金融机构、金融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经济金融领域工作的“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实践、实用、实干”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本文所指的“1”是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培养复合型金融本科人才。“N”是指各类资源,包括学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开展三全育人的各类主体。复合型金融人才,是具备足够的金融素养的同时还要有跨学科的综合素养,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决策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1+N”协同创新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需求侧视角:金融和技术的日益融合给金融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特别是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变革金融行业的新兴力量,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业依靠这些技术实现自身转型发展,技术创新催生了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监管科技等新兴领域。科技对于金融的促进开启了“金融+科技”的深层次融合。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快,金融从业人员的视野、背景、影响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如何贴近金融实践、适应行业变化,是高等学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因此,培养什么样的金融人才,怎样培养金融人才就成了高校金融教育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二)供给侧视角: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强调专门人才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单一型人才培养、轻复合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主要培养面向基层一线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如何因材施教,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继续发展创造适合的培养模式和成长环境,向社会输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外向型金融人才。

近期对金融学院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发现,面对金融生态的巨大变革,85%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困惑,主要集中在学业方面(43%)和就业方面(37%),其次是人际关系(9%)、两性情感(4%)、心理健康(2%)和家庭方面(1%);统计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就业方面的困惑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学业方面的困惑相应减小,此外,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主要体现在大一学生身上,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大四学生身上;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88%的学生都渴望有倾诉和请教的对象;90%的学生表示需要时会通过相关平台找老师沟通;关于辅导的形式,66%的学生希望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根据个人需要采取相应的形式,27%的学生希望通过线上的方式开展,以避免来回跑动和保护个人隐私,7%的学生希望当面与老师交流。从调研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非常重要,是认知逐渐建立的阶段,如果有良好的指导,有正确的认知,在大三和大四高年级阶段就能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同时还对大学生家长进行了调研发现,30%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毕业后立即就业,分担家庭压力,而18%的家长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参加地方性考试,能够有一个长期性的铁饭碗,44%的父母则希望子女能继续深造读研,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

前后调研数据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一代大学生与父辈的思维不同点,大学生对于成才的定义更加多元化,这不止表示了通向成功之路的拓展,也反映了大时代中年轻人的独特活动。在问卷的最后,受访者就各自父母和自己对成才所付出的努力给予了答复。根据受访者提供的回答,几乎所有的父母在金钱上提供了对子女的支持,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的父母比重也非常高,达到82%,但是提供心理疏导的则仅仅有21%,替自己关注求职信息和提供职业素质发展机会的父母,也只有32%和14%,原因可以概括为没有资源和平台进行了解,并且身边的人都也不太懂,还有9%的父母直接替子女安排好了未来工作,而这些人大部分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并且身边有较多信息资源的人。

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和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是系统的构成元素,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需要这些元素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如何发挥“三有三实”人才培养优势,让办学与金融业改革发展互动互融、与金融机构需求高度契合,对财经类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产教融合视角:协同培养高质量复合型金融人才

金融行业需要实操能力强的学生,而高校教学更多重视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往往通过虚拟实验环境来解决,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培养高质量金融人才,这必须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单一主体的教学情景,教学组织形式更多是知识的传授,专业链不匹配产业链,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于协同育人动力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合作内容碎片化,使得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临着新的困难,造成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难以建立。如果有这样一个透明化的“1+N”平台,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培养人才,从而留住人才,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学生实习计划”,邀请中小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不但可以为中小金融机构减负,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一举两得,可大幅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包括学生的求职成本,学校的就业服务成本、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成本以及政府的政策成本。

三、“1+N”协同创新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建议

(一)总体目标

金融学专业“1+N”协同创新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目标包括:以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与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创新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专兼结合为路径、打造兼具较强实践应用能力与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政、校、行、企密切合作,协同创新以金融学主干课程群为轴心的综合化、工程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形成开放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系;遵循“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师由“为教而教”向“为学而教”、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双师教学团队、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的校企共建,推动实践教学不断深化;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构建利于学生自主与个性化学习的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制定激励与约束相容的教学管理制度。

通过上述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使金融学专业“教育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师资团队一流、课程体系完备、教学方式灵活、校企合作紧密、教学管理规范”,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居于国内同类高校领先水平、成为具有显著的引领与示范效应的专业点,为湖北社会经济的跨越发展提供更好、更多的人才支撑。

(二)总体思路

“1+N”协同创新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充分认识金融学专业建设的现实起点,精心凝练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的理念,科学制定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合理设计“培养模式、师资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诸环节,协同创新规划,形成一批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名师和金课,从而使专业建设在湖北地区乃至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湖北产业与经济、金融发展。

(三)建设措施

1.1+N模式中构建与地方政府部门协同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金融学院与武汉市金融工作局、各市金融办以及银政保监管部门签署共建协议,探索利用政校合作推进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合作完成一项针对性较强的重大研究课题,完成金融规划项目,出版地区金融改革与发展年度白皮书,联合打造金融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共同举办高规格、有影响力的地方金融发展高层论坛,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探索大学生参与到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实践与研究活动的合作模式。

2.1+N模式中构建与金融企业协同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共建“农银长江学院”,建成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与长江证券有限公司共建投资者教育基地,与泰康人寿共建保险实习实训基地,与知链、慧科等金融科技企业建立金融科技实习基地,与高顿财经、中博教育等开展特许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分析师培训,积极探索“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如何让学生平台与之对接,真正为学生的实习、培训和就业提供支持。特别是,学院成功的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中国证券业协会、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四方协议,旨在提升金融專业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一局、一会、一司、一校”长效合作机制。

3.1+N模式中构建与有关高等院校协同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有关高等院校合作,探索如何鼓励学生平台上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著名高校和中国社科院的联合培养,选送部分优秀学生去国内一流高校和一流金融学科进行半年的学习,承认其所修学分,注重探索需求导向、项目驱动,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开展欧美和港澳台海外游学计划,选派本科生到国外高校的学年学习,开拓国际视野。

4.1+N模式中构建与科学研究平台协同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金融学院现有研究平台非常多,有省级高校人文重点研究基地- - - -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武汉区域金融研究院、碳金融研究院、期货研究所等等,对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共建试点学院,着力推动金融学科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探索如何通过现有研究平台的整合,学生平台如何锲入其中,让大学生早入课题,大一和大二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5.1+N模式中构建与创业平台协同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如何发挥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搭建金融创新创业训练营,开展“百千万创业者访谈实录活动”,结合创业平台进行创业训练,充分发挥所学金融知识,全面开展金融专业学生的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扩大受益面,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6.1+N模式中构建与党支部、基层教学组织协同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化应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切实提升育人工作实效,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党支部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成效,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实现大一大二学生学业指导规划的全覆盖,在大一新生中开展“正根计划”,要求所有大一学生早入科研和实践团队,针对大二学生开展“苗红工程”,要求每位学生至少有一项校级以上成果。学院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展“拔尖计划”,从创新创业到升学深造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指导,有的放矢开展人生规划,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自己。

四、建立“1+N”协同创新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成效

通过“1+N”协同合作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使金融学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办学水平居于国内同类高校领先水平、成为具有显著的引领与示范效应的专业点,为湖北社会经济的跨越发展提供更好、更多的人才支撑。

首先,解决了校企之间的供需关系,以金融企业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然后要解决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在宏观需求上跟学生培养对接;

第二,解决了学生的学术视野问题,加强与著名高校的联合培养,开拓国际化培养新思路;

第三,通过平台之间的资源整合,提高了学生平台的水准,鼓励学生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实习实训、科学研究、专业水平和创新创业等等得到全面提升,使我们金融人才的培养居于同类高校的遥遥领先的地位。

第四,解决了学工管理与教学管理之间横向联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互补联动,硕士生与本科生纵向联动,对各个学生平台进行科学整合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有效支持;

最后,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和产业教授联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打造协同育人升级版,形成“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国际合作”协同育人新局面,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吕平.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6):93- 95.

[2]许传华.“校政行企”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136- 138.

[3]杜玉霞.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5):36- 39.

[4]卢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63- 67.

[5]赫尔曼·哈肯.协同學:自然成功的奥秘[M].戴鸣钟,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6]戴心来,王婷婷.协同培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8):19- 22.

[7]吴晓艳.新形势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118- 119.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金融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