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弹幕文化在亚洲的风靡与欧洲的冷遇

2021-01-13杨天平李红梅

关键词:未来发展跨文化

杨天平 李红梅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飞速发展,网络弹幕之风呈燎原之势,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弹幕文化盛行的当下,不同于在亚洲的风靡,弹幕文化在欧洲遭遇冷遇,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未来走向与建议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弹幕文化不仅有超强感染性,还能让人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实现身份认同并获得情感共鸣,在亚洲已成为主流文化不可小觑的后起之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英文较汉字视读效率低,西方盛行个人主义观念,并且对二次创作视频有严苛版权规定,弹幕文化还不能在西方市场形成“龙卷风”。助力弹幕文化从小众的“御宅文化”突破阻碍,成功进军西方市场,需要中西方出台并完善二次创作视频所属权的法律条款,中西方视频行业通力合作创造达成共识的弹幕语言,中西方用户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主动进行文化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弹幕文化;亚洲风靡;欧洲冷遇;未来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在京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而在各类线上娱乐活动中,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已成为新闻报道新选择、电商平台新标配。由此可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改变,网络视频已成为人们的主流娱乐模式,带给人们更优质的视觉效果与感官体验。

近年来,弹幕文化从日本光速出道,流传到亚洲各国后又掀起了独特的弹幕热潮。弹幕文化的异军突起使得弹幕视频也迈出小众视频网站,逐步进入大众视野。互联网视频行业纷纷“中弹”,蔚然成风的亚文化引发网络视频行业的创新,纷纷引入弹幕功能,将弹幕与视频或直播结合起来,并带来新的受众群体与巨大商业价值,甚至将此功能引入电影,话剧,大型活动下上与线下互动等领域。

然而,尽管弹幕文化已在亚洲受到热烈追捧,进军欧洲时却频频遭遇屏障,一路坎坷,直到最近一两年才逐渐得到西方用户的认可。在欧美主流视频平台上,依然难见“满屏飘”式的弹幕评论。互联网络视频公司在欧洲市场无法利用弹幕的传播特性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还引发了关于弹幕这一新兴产物法律合法性的争议。

为什么欧美人并未像亚洲人一样“纷纷中弹”,深陷弹幕文化的“魔力”?探究深层原因,不仅体现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理念,还与弹幕方面模糊不完善的法律規定有关。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梳理了弹幕文化的来源以及发展,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了弹幕文化在中西方不同发展趋势的原因,提供了使弹幕文化更好的中西融合的思路,并对弹幕文化未来的发展给予展望与建议。

二、弹幕文化的来源以及发展

(一)弹幕发展概述

“弹幕”一词,从字面含义上来说是指“用密集火力对某一地区进行轰击时,子弹,过于细密集中,以至于像一张幕布一样。”随后日本兴起的弹幕射击游戏将“弹幕”一词带入ACGN界(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形容大量的受众评论在视频播放的同时从屏幕一端向另一端移动,字幕像枪林弹雨一样多。

2006年,日本视频网站“niconico”首次推出以字幕的方式在视频上进行留言的功能,由此诞生了在线视频观看的新方式,发展至今,弹幕功能已成为“niconico”的特色,弹幕系统成为其核心业务。

Niconico的迅速崛起也揭开我国的视频网站行业发展新的篇章。ACFun(弹幕族简称之为A站)、BiliBili(中文名为哔哩哔哩,又被简称为B站,以下均用简称)分别于2008年、2010年推出弹幕服务系统,观众可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对某一特定画面发布即时性评论,随着其他视频网站的跟风与效仿,弹幕文化不再局限于小众视频网站,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二)弹幕的主要内容

微信公众号“大鱼”为了结合一定的实时性,选择现在的主流视频平台中弹幕特色最突出的B站,从《后浪》的视频内容进行弹幕词频分析。《后浪》是近期爆红的B站宣传视频,评价两极化严重,以此作为时事热点内容的弹幕评论分析素材。

以《后浪》为例,“大鱼”选取了最近的1000条弹幕为素材,使用常规的分词得到的词频前十名,还修改了停用词表,增加了B站口号、符号相关的内容,对弹幕内容进行第二次的分词,并生成可视化的词云。

经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弹幕内容主要为“口号型”,“呐喊型”,“打卡型”,鼓动气氛地“起哄型”“鼓励型”“感慨型”也是弹幕的主要力量。

中青校媒也就“Z世代弹幕文化”面向全国1976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弹幕主要形式以及受欢迎程度主要如下:“字幕君”等功能性弹幕(73.07%),其次是“吐槽”“造梗”等互动型(57.40%)、评论型(45.32%)、“名场面打卡”等狂欢型(38.59%)。

三、弹幕文化在中西方的不同发展趋势

(一)弹幕文化在亚洲风靡的原因

1.弹幕的特质具有超强感染性

弹幕具有双向交流,即时性,匿名性等特质,且操作方法简单,可使用性高,可操作性强,只需几个字甚至一个表情便可在特定语境产生含义。

弹幕文化内核就是双向交流与互动。弹幕按照发布时间从视频的一端移向另一端,能够让受众在特定的时间对视频内容发布评论,实现了超越时空束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而弹幕同时也能够使得视频制作者接收到受众反馈,积极完善视频内容,对视频进行再创作

弹幕文化注重即时性,由于字数与时间限制,弹幕文化往往源于观众个人情感被调动后的最主观感受,是对视频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内容的第一观感,而正是这些不同的灵感相互碰撞产生了带有极强个人色彩的弹幕文化。

弹幕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匿名性。无可厚非匿名性提供给受众充分的权限与自由去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平时内向不敢发表言论的人可以通过弹幕各抒己见,进行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然而,匿名性也带来了肆无忌惮的狂欢性。很多观众无视弹幕礼仪与道德要求,将弹幕作为情感的宣泄口,随意进行言语上的人身攻击,只为心理上的宽慰与压力的宣泄。

2.及时把握流行文化并获取有效信息

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只有不断获取新信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获取有效信息是受众的重要需求之一,而科普解读类、玩梗娱乐类弹幕满足用户获取知识、信息以及娱乐的需求,得到用户偏爱。弹幕视频网站与传统视频网站不同,观众不仅获得了视频信息,还获得了与视频相结合的弹幕信息。通过弹幕,观众们既可即时反馈,也可以看到同一时段其他观众的意见信息,当大量相同弹幕出现,观众却不甚了解时,他们会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弹幕内涵与意义,下一次也参与到发表相同弹幕的行列。弹幕打开窗口让受众去了解世界每一分每一秒更新的信息,还让人们觉得自己处于流行潮流中没有掉队。

3.实现身份认同,获得情感共鸣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对主体自身的认知和描述,从文化认同角度来说,包含自我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两个方面,自我认同是集体认同的基础,两者共同构成人对自我的完整认知。

弹幕文化实现身份认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视频可反复观看性使已经观看过的用户可以以“预言家”的身份通过弹幕提前预示剧情的转折,高潮,甚至是结局的到来,以“前方高能”,“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等用语参与其中。其次,《参与式文化视角下的弹幕视频分析》一文中提到,弹幕文本的被认可程度决定了自身身份认同的实现程度。反复被刷屏的弹幕对首创者而言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与肯定,往往会激励用户的弹幕创新与再创作。

观看同一视频的用户具有类似的共同认知与传播语境,从而自然地产生了社群,进一步形成了社群内部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为集体身份的认同添砖加瓦。例如,动漫《名侦探柯南》每次柯南即将破案摆出姿势要说台词时,满屏弹幕的“真相只有一个”,电视剧《三国演义》剧情到诸葛亮骂王朗时,屏幕被“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無耻之人”刷屏,种种经典语录的前后呼应让用户们感受到了弹幕仪式的狂欢,网剧粉丝们在网络世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社群,有人评论“感觉世界某地同一时刻有人与我紧密相连,因为共同喜好相聚于此”。当前的青年人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缺乏集体归属感,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找到兴趣一致的社群。但是通过弹幕,他们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归属群,消除孤独与寂寞感。

(二)弹幕文化在欧洲遇冷的原因

1.英文视读效率较汉字低

“视读效率”就是只靠视觉、不借助发音来理解文本含义的效率,这也是中英文之间的本质区别所在。源于象形文字的汉语是“表意文字”,其意义的理解是基于“形”的。最开始汉字便以图像作为释义载体,人们分析表意文字时往往是从“形”直接到“义”。而英文则是“表音文字”,按照“音读释义法”分析时,人们往往是从“形”到“音”再到“义”,“音”是分析“表音文字”最为重要的中介。因此,“表意”汉字的视读效率要比“表音”的英文高很多。

此外,由于阅读汉语并不是逐字阅读而是大片扫视,因此无论“表意文字”顺序如何颠倒打乱,并不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例如“我不道知未来该何从何去”。而“表音文字”的英文确十分注重字母的拼写顺序,若单词内字母改变顺序或句子内单词改变位置,那么就会变成一堆乱码,完全影响了阅读理解。例如,原句“You have scored on my heart”,改变单词字母顺序“Yuoavehscorede no my haert”,改变单词位置“Scored on heart my have”。所以,“表音文字”决定了西方人更习惯直接从“音”到“义”,跳过“形”的理解,使得他们觉得看视频时听比看字幕更为轻松,而不习惯满屏花花绿绿地“形”。

2.个人主义的自我认同感较强

跨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不同时,往往会谈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而这两者的不同也造成了弹幕文化双边的巨大差异。“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个人主义”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

前文分析弹幕文化在亚洲吃香的一点原因便是“可让人获得身份认同感”,注重集体主义的亚洲文化很多时候是“少数服从多数”,从而忽略掉了许多个性化的声音。通过弹幕视频,无论声音大小用户都可以表达自己,当所发弹幕被他人认可时,还满足了用户渴望被倾听被认可的需求,这是一种去权威化的多元文化。注重“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认为,看视频时虽然可与家人、朋友交流,但更好的方式还是独自安静欣赏,细细品味。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应将注意力放在所看内容本身而不是加入激烈的“弹幕争论”,丢失了在这个喧嚣世界属于自己的片刻安宁。

对于热爱弹幕的亚洲年轻人来说,受众不仅能够通过双向互动交流实现社交功能,还可以通过“满屏飘”的相同字幕内容找到志同道合的社群。但在西方,由于没有庞大且有共同兴趣的社群作为文化土壤,即便收看同一视频,由于用户彼此的背景、兴趣和观点的不同,互相之间并未产生太强的交流愿望和足够信任,因此并未引发“弹幕热”。

3.欧洲对视频内容版权的严格保护

亚洲还未规范并完善弹幕视频创作版权的相关法律,因此亚洲用户将弹幕看作是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对视频内容通过弹幕的二次创作与改造属于合法自由行为。而欧洲对影视、音乐、动画等各类视频版权保护较为苛刻,杜绝网友对知识产品的二次创作。一些欧洲国家曾就新兴的弹幕制定过相关规定,违法的用户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是起诉,这导致欧洲用户发弹幕时会谨言慎行,避免无意“侵犯版权”或者违反了平台规定的弹幕礼仪,谈及敏感的话题。

四、如何实现弹幕的中西方文化融合

(一)国家

中西方出台并完善二次创作视频所属权的法律条款,在彼此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营造一个合法化的网络环境进行文化交流。弹幕作为信息时代网民们文本解读后进行二次创作的产物,必定会带来二次创作视频版权问题,例如最容易引发二次创作的“鬼畜视频”,虽有许多创新与不同,但是对影视剧作如《还珠格格》的擅自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演员们的肖像权,原视频创作者的版权。另外,弹幕视频网站上视频影响力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一些人会以此用于商业目的进行牟利,这严重侵害了网民自创作版权。因此,中西方应该给定一个合理、合法的法律框架,既保证再次创作者的自由,又保护原创者的权利。

(二)社会

中西方的视频网络平台应加强合作互通,了解双方文化差异下的流行文化,对中西弹幕发布内容及时在首页进行科普与更新,还可共同规定并发布中西方均可接受的弹幕文化。弹幕本就是有着相似认知与价值观社群的共同文字符号,并无以何种语言为统一交流互动标准,其文本内容可以无上限的自主创造,带有极强的创新性。因此中西方网络视频平台可以自制出中西双方均可接受的弹幕语言,在双方用户自制弹幕语言后,可通过大数据及时更新整理并公布中西方使用频率高的弹幕一览表,还可以提升网络技术,设置翻译解释功能,使用户在观看视频时只需点击陌生弹幕即可用本国语弹出弹幕的详细释义。

(三)个人

个人可通过社交平台向外科普宣传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引入国外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先进文化。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介与社交网站不仅为人们打开了解世界的天窗,还使得全球的文化交流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而弹幕视频正是一种喷涌式发展的传播媒介,其操作的简便性使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思维的火花碰撞与观点交锋。中西文化交流不仅需要国家的法律规范与视频网站的努力,还需要所有弹幕用户的携手共进。例如,当外国人观看中国传统文化视频时有不懂的问题或者有所误解,中国用户可以通过弹幕第一时间进行科普或者解释。同样的,中国用户也可以通过弹幕的双向互动交流,足不出户,便可通过他人的评论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拥有在外游学的体验。

五、结语

弹幕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发展变化后,已经成功“出圈”,被主流视频网站广泛采用,是大众接受度、认可度较高的一种互动交流方式。展望弹幕文化未来的发展,势必要考虑到其蓬勃发展将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今后,随着弹幕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传统媒介将逐渐接受并融合弹幕文化,运用于电影,电视,话剧,营销甚至是网络教育等线上线下活动,其发展前景与空间不可估量。然而,弹幕文化发展也必将遭遇网络媒介的共性问题,如弹幕中低俗文化的屡禁不止以及再创作版权归属。笔者建议国家应当完善二次创作视频所属权相应法律条款,明确弹幕违法行为及惩处措施,依法对网络空间弹幕发布予以管理;各大视频网站以及直播平台利用技术手段,屏蔽弹幕不良内容,设置关键词屏蔽功能,多维度、多手段方式,净化弹幕文化环境;用户也应该互相督促,彼此提醒,自发宣传贯彻弹幕礼仪这一概念,遇到违规行为积极举报。

参考文献:

[1] Yuhong Yang. The danmaku interface on Bilibili and the recontextualised translation practice: a semiotic technology perspective[J].Social Semiotics,2020,30(2).

[2] Zhang. Adopting Japanese in a popular Chinese video- sharing website: heteroglossic and multilingual communication by online users of Bilibili.com [J].International Mult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2020,14(1).

[3]陳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6):19- 24.

[4]付思航.弹幕文化及其受众“身份认同”现象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8.

[5]盛淮瑾.亚文化视角下的弹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6]孙振虎,赵甜.参与式文化视角下的弹幕视频分析[J].当代传播,2018,(6):90- 93.

[7]时倩琦.弹幕视频网站侵权问题探析[D].西北大学,2018.

[8]王佳琪.基于弹幕视频网站的弹幕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未来发展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跨文化传播学理与实践的全景展现
简笔画在培养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使用策略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工业集中与废弃物排放的关系
论微电影广告的营销传播及发展策略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