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战略选择
2021-01-13王永斌李辉山
王永斌 李辉山
[提 要]新时代如何加强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全面提升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水平的重要命题。本文运用S WO T分析方法,全面考察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面临的内外环境,深刻分析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期对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有更清醒的认识,进而提出抢抓机遇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带来的政策红利、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立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岗位制度、打造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新高地的有效应对策略。这对推进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发展,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健康发展,引领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西部地区;区位优势; S WO T分析
[作者简介]王永斌: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李辉山: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政治功能、育人功能、研究宣传功能和思想引领功能,构建起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省市重点(示范或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党开展思想理论工作的“四大平台”之一,对于加强和巩固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迈向“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中,竞争力相对较弱的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如何得到振兴,如何通过“双一流”建设提升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进而缩小东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差距,已经成为提升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水平的重大命题。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策略的制定,必须以对其特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为前提。对内部环境的分析可以找出组织自身具备的优势( s t r e n g t h s)和存在的劣势( w e a k n e s s e s) ,對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发现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和挑战( t h r e a t s)。这种综合分析方法在管理学上统称为SWOT分析方法,不仅可以为内外环境竞争分析提供方法论,而且可以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战略选择。本文主要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着手,全面考察和分析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内外因素,进而提出具体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 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西部地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质量,影响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推进落实。对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掌握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而在制定地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战略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劣势,使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够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一)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优势
所谓优势,是指组织内部的资源积累和竞争力、影响力的凸显,能够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自身具备许多方面的优势,既有全国重点马院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蓬勃发展的宏观优势,也有西部地区自身所具有和打造的区位优势。这些优势是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在。
1.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大潮中占据重要位置
大力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党中央推进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的战略举措之一。全国大多数高校都落实了“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统一要求,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二级教学科研机构。目前,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已超过一千家, 2 0 2 0年达到1 1 6 1家①。在这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浪潮的引领下, 2 0 1 5年以来,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仅2 0 1 7年一年就成立了3 9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截至2 0 2 1年初,已经建有2 3 1家马克思主义学院,覆盖西部地区本科院校的7 4 . 7 5%,并呈现出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推动提升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整体水平,中宣部、教育部从2 0 1 5年开始分三批推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计划,全国有3 7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入选,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有6家入选。2 0 1 6年,教育部社科司设立了“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 2 0 1 6年—2 0 1 9年共遴选出4 1 7个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其中一般项目2 2 4项,西部高校有4 7项入选;重点项目1 9 3项,西部高校有5 6项入选。此外,甘肃、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市先后开展了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不同形式的计划与项目,进一步推动了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各西部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和落实措施,初步形成了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引领、推进省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层次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教学的新高地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以来,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 0 2 1年初,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9 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已增至2 9 3个,硕士点实现了全国省级行政区全覆盖,完成了跨越式发展。一级学科的设立从制度上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在高校学科资源竞争中的一席之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机构,西部高校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 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 4 3个,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 0 2所,有3所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在“双一流”建设中,许多西部高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进行培育。西部地区高校纷纷以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为牵引,“筑巢引凤”、汇聚学术资源,使得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彰显,正在成为全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新高地。
3.在区域资源整合与共享中走在全国前列
大学联盟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国走向强国,高校发展由过去单打独斗转向联合共享资源。近年来,国内高校联盟发展如火如荼。但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西部高校走在了全国前列。2 0 1 6年9月,由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大学与四川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论坛”,该论坛是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首个区域联盟,通过以论坛的方式,将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家学者凝聚在一起,围绕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发展路径展开研讨。通过研讨与交流,为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建言献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2 0 1 7年1 2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起了“西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论坛”,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为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子学习交流搭建了平台。2 0 1 7年5月,甘肃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正式成立。2 0 1 8年8月,新疆1 1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成立。2 0 2 0年,由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1 5所成渝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联盟”,围绕思政课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商讨,共同致力于思政课改革创新、一流学科建设、打造育人共同体、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扩大教育开放合作等,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这些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的成立,盘活了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存量资源,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4.西部地区高校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特色
西部是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主要门户。西部地区高校的根基和出发点都在“西部”,这是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存在和发展的底色和标志色。尽管西部地区的高校在地缘优势上比不上东部地区的高校,但西部地区高校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坐落着不少百年名校以及双一流大学,这些大学是西部地区高校的领头羊,影响整个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比如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这几所大学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是认可度很高的“双一流”大学。西部地区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起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面非常重视立足西部实际、研究西部问题、彰显西部特色。兰州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形成了“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秉承以“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校训为核心的“兰大精神”,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兰大现象”,很多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就来自兰州大学,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了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长期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不仅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历久弥新的“西迁精神”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精神动力,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了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过程中,一些普通高校也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聚集了一些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人才,积累了良好的办学经验。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为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独特的教育教学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这些资源是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独特优势。
(二)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劣势
所谓劣势,是指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或短板。近年来,尽管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先天发展不足、办学资源短缺、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需要予以重视并着力解决。
1.部分西部地区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特殊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拓展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担负的特殊使命与任务决定了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意味着与其他一般的二级学院相比有其特殊重要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一些高校,虽然将原来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但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还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还存在被动、跟风与观望的态度,落实中央精神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诸如以改革之名变相缩减思政课时、以外聘和兼职教师虚报思政课专职教师数据、马克思主义学院名不副实、以“文字整改”落实中央精神而没有实际行动,等等。①马克思主义学院既有一般学院的共性,同时也有特殊要求。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 2 0 1 9年本)》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应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进行重点建设。重点建设就是要出台一些超常规的特殊政策措施,特事特办,既要注重遵循高等教育及其他二级学院建设的一般规律,还要兼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特殊性,更要对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設标准,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制度体系,不断激活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内生动力。经调研发现,西部地区一些高校并没有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政策措施,没有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用于思政课建设的专项经费落实不到位,还存在着马院党政领导班子配备不到位、班子配备职数和人员配备不合理的情况。同时还发现,西部地区很多高校并没有把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思政课教师的岗位津贴没有兑现等问题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导致教师内在驱动力不足,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与健康发展。
2.西部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领军人才缺乏问题普遍存在
人才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立院之本,高水平师资是其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力。建好建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关键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地方经济相对不发达和各类资源相对有限,西部地区高校办学资源匮乏,财力资源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不健全,无法支撑完备的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及人才引进。对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而言,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思政课教师数量严重短缺、优秀人才流失严重。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西部地区高校还没有达到教育部关于思政课专任教师1: 3 5 0师生比的要求。由于师资数量不足,导致师生比偏低、课堂教学规模偏大,与提倡的小班化教学相去甚远。在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实际人数与定编人数相差很大,也有个别高校,兼职教师数量大大超过专职教师,专兼比例不合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结构性缺编问题较为严重;在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中过度年轻化和过度老年化现象并存,中坚力量明显不足,在教师年龄结构上出现了“断代现象”。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地高校对引进高层次人才极度重视,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在这场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西部高校劣势明显,或将进一步激化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流失的问题。与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学术环境、引才待遇等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吸引力不具优势,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3.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相对滞后、核心竞争力不强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独立的二级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建设的依托单位,要为学科建设提供组织载体支撑,也是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推动力量。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在科研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较多,产出了一大批在本学科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建时间相对较短,一些地方与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学科建设政治站位不高,责任感、紧迫感不强,在一些高校还存在学科边界比较模糊、学科方向定位不准确或不科学、没有形成特色等问题。在“双一流”建设中,首批入选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西部地区只有新疆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 0 1 7年第四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结果,西部高校中只有3所获评A -, 4所获评B+, 4所获评B, 6所获评B -。以上两项评价结果,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竞争力不强的短板。与此同时,还应看到,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偏低、竞争力不强,学科点布局不均衡、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学科建设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或学科带头人欠缺,导致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不够,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相对较少,思政课教师整体科研能力不强。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效支撑思政课教学,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主要初衷。通过对教师的深度访谈得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当前缺乏对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缺乏深入思考,学科对思政课教学的支撑乏力,造成思政课教学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来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合理布局问题,学位点分布的地区差异过大,不利于实现省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均衡发展,有可能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所属院校的学科“生态位”中产生负面影响,而这直接关乎各院校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
二 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机遇与挑战
分析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目的在于明确时代赋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新机遇,把握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带来的新契机,找准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提升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效能。
(一)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所谓机遇,是指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作为“四大平台”之一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越来越受到重视,新时代给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1.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进入“黄金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精辟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新使命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学院纳入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的“四大平台”进行建设,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辐射引领作用。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到《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已经初步形成了用政策引领、依规章推进、靠制度保障建设的有效机制①。这一系列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有关的政策出台,都明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高度重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制度安排,充分表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正处于黄金时期,这些政策也为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西部地区高校面临全面振兴的战略机遇
西部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事关化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矛盾战略全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高校建设加大了扶持力度,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等。2 0 1 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为补齐中西部教育短板“再发力”。2 0 2 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出台,强调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学校,支持“双一流”高校对西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继《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2 0 1 2—2 0 2 0年)》之后,国家又出台了《关于新時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在资源配置、高水平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支持中西部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等1 4所高校,推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改革,提高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整体水平和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这些都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也对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新的要求,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3.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机遇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地理、历史等原因,高等教育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在西部高校自身大力发展的同时,来自东部地区的援助也成为重要推动力。从2 0 0 1年5月起,教育部就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2 0 1 4年1 1月,在中宣部、教育部的协调、支持下,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分别与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签署了对口支援协作协议,共建宁夏4所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由此开启了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支援、开展校际合作的序幕。2 0 1 7年,教育部在新疆召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支援工作推进会,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西部地区1 6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促进东西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解决西部地区资源欠缺的一种有效途径,此类对口支援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为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党中央着眼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出了推进部校共建的重要战略决策。调查显示,西部地区有近3 0所高校与省(市、区)委宣传部合作,联手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是新时期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的又一项有益探索,旨在充分发挥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共建单位“一帮一”“手拉手”集体备课、学术研讨等。不论是对口支援促进东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还是部校共建、结对共建等有益探索,都将大力促进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努力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共建、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二)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所谓挑战,指的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给组织造成的不利影响。地处西部地区的高校在同质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竞争加剧对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1.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日趋复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面临的最大挑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他们选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
西部地区地处我国边陲,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环境和复杂的民族关系,历来就是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重点区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高素质的思想宣传队伍。随着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日益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快。但总体来看,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要求、与强化高校思政课建设要求依然存在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思想宣传队伍仍面临高素质人才缺乏,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这对西部地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构成重大挑战。
2.高校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双一流”建设、全国重点马院建设等国家高等教育重大战略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方面為所有高校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为那些有实力、有特色的高校和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各高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尤其是对处境不利的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发展构成重大挑战。其一,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面临更多来自东部高校的竞争,教育部一再强调要严格按照师生比1: 3 5 0的比例配置思政课教师,由此掀起了全国范围内新一轮的“挖人大战”,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人才被挖的“重灾区”,面临引进人才难、流失严重的双重困扰。其二,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随着党和国家“四大平台”建设的推进尤其是全国和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抢抓机遇,按照思政课建设标准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第一学科进行建设,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其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部竞争也在加剧,在思政课教师快速配齐的过程中,不少高校为补足历史欠账,优先满足思政课教师人才引进,集中大量引进青年教师,使得同辈竞争加剧,晋升通道拥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安心从教。
3.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东高西低”的不平衡发展格局,使得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在东西部区域发展越来越不平衡的同时,高校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特别是随着“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到人才培养质量乃至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差距,都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也就是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加快推进的以一流为目标、以绩效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的“双一流”建设,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东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差距,使东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在2 0 1 7年公布的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全国共有1 4 0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西部地区仅2 8所高校入选,在资源配置上难以与东部地区相提并论。值得关注的是,全国有1 0个省份没有一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几乎全部是中西部地区省份。在第一轮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名单中,西部地区仅占1个名额。如前所述,尽管近年来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临的挑战尤其是资源配置方面的挑战依然严峻。西部地区高校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数量还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占比均不到全国的2 0%。从“双一流”建设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总体情况来分析,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这种严峻挑战更进一步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评估、教学成果奖等各方面的差距上,在未来国家新一轮学科建设和评估中,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三 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上述对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将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各个要素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列组合,可以构建出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SWOT战略矩阵。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促进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四种发展思路:发挥优势把握机遇的开拓进取型战略( S - O)、抢抓机遇弥补劣势的机会利用型战略(W - O)、发扬优势应对挑战的威胁转化型战略( S - T)和克服劣势迎接挑战的调整型战略(W -T)。
(一)发挥优势把握机遇,更好打造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新高地
发挥优势把握机遇的开拓进取型战略就是充分利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外部机遇,在强化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优势基础上,开拓创新谋发展,形成新的发展领域,推动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档升级。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既不能一味向东部高校看齐,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然发展,而应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为中心,以服务西部地区发展为着眼点,立足高校自身的历史与现实,综合权衡和把握新时代条件下所面临的优势、劣勢、机遇与挑战,科学制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远景规划与近期目标,并作为长期的系统工程有条不紊地推进和落实。为此,要在资源配置、条件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支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
一是建设高水平学科平台。在整合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转型发展,即在规模不断扩充的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由政策推进为主逐渐向内涵式建设发展方式转变。围绕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展研究,统筹科研平台协同发展,整合现有平台,拓展新型平台,在打造新型智库、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成就,推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二是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如何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面临的一大难题和重大任务。要在现有人才存量的基础上,加大对有学术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与此同时,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等方式,吸纳一批高层次人才,力争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上实现新突破,以此引领带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整体建设。
三是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框架下,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理论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此引领带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新型智库。
(二)抢抓机遇弥补劣势,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带来的政策红利
抢抓机遇弥补劣势的机会利用型发展战略,就是要面对现实,正视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现实困境,抢抓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发展的“黄金期”,用足用好政策带来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各方大力支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自身建设,守正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发展。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转变观念。这是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首要的迫切任务。高校党委书记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领导要切实担负起办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确保把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相关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来建设和发展。
二是配足配齐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关键在人才,人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第一资源,要采取强有力措施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帮助青年教师提升能力,支持思政课教师分类发展。高校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必须将高校落实思政课师生比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硬指标,有计划、分步骤、逐年贯彻落实,着力在“引进”和“转补”上下功夫,不断壮大和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
三是切实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单列落地落实。教育部多次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务评聘、经济待遇、表彰评优等作出明确要求,要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各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要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建立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启动思政课特聘教授、特聘教师评聘,切实发挥“名师工作室”“名师团队”的引领带头作用。对于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实行特殊倾斜政策。
四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方式。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除了要依赖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政策外,还需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制定地方政府支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专项计划,加强与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争取在经费安排、人才引进、项目申报、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条件保障,以社会服务为抓手凝聚发展共识。
五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化发展,打造属于西部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需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学科交流和人才互动,强化区域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发挥高端人才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
(三)发挥优势应对挑战,将西部地区特有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发挥优势应对挑战的威胁转化型战略,就是在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水平受限和外部竞争激烈等现实条件下,利用自身的优势特色,积极争取国家和高水平大学的对口支援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优先建设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学科群。“立足西部,做西部文章”是西部高校共同的职责和使命,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更要扎根西部,将西部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国家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与“双一流”建设结合起来,合理布局重点支持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置于西部高校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精准施策推进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确保西部每一个省份至少要有一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由中央财政给予大力支持,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或学科群,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龙头、其他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①。
二是进一步强化东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援建工作。在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计划”工作的基础上,对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支持时要逐步扩大支持范围,一些基础较好的东部高校要切实承担起支援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责任。坚持精准支援、联动发展,深化对口支援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作为对口支援的主要目标,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对口支援的关键环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把健全工作机制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保证,全方位、点对点地对口帮扶西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切实推动对口支援措施落地生根,为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建设注入强劲的动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整体水平。西部地区各高校可借助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等政策措施,拓展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特别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渠道,围绕对口支援合作机制发力,搭建发展平台,培养师资力量,借鉴优秀办学经验,培育学科增长点。
三是大力推进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与宣传部门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近年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新举措,也是共同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學科,共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西部地区高校要在“合作共建”机制下,进一步拓展与相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探索社会服务的新形式,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引导师生将科研重点聚焦在西部大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上。要把论文写在西部大地上,在理论创新、思想引领和价值创造上走在前列,凝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服务项目,打造服务品牌,更好地支撑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率。
(四)克服劣势避免威胁,建立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岗位制度和特殊津贴制度
克服劣势避免威胁的调整型发展战略就是在无法改变现有外部客观环境的情况下,正视马克思主义学院自身发展存在的诸多“短板”,既要扬长避短谋发展,又要整合资源创特色,推进内涵式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是建立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岗位制度和特殊津贴制度。留不住、引不进人才成为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目前人才流动不平衡的问题,用超常规措施把人才留在西部。国家要从立法或政策制度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政策,设立“西部思政特区”,规定“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四个一批”人才等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配额。根据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需求,可以设置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岗位,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向西部高校流动,规定其在西部高校的履职期限,在岗期间,必须完成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工作任务。同时,建立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特殊津贴制度,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岗位的吸引力。建议中央财政设立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特殊津贴专项基金,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统筹省级财政,设立专兼职思政课教师专项绩效津贴,对思政课教师给予分级奖励,鼓励思政课教师爱岗敬业、创先争优。
二是大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办好思政课是高质量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首要任务,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集体备课常态化,组织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和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通过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能手比赛”“教学创新大赛”“大练兵大比武”等活动,带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思考教学改革和教法攻坚,有效解决教学效果两极分化问题。同时,定期组织开展专兼职思政课教师教学达标考核,并以此作为教师聘任、专业技术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的参考条件。
三是实现资源共享,凝练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普遍加入了“马院联盟”,实现联盟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展,可从实现资源共享开始。除了图书文献资料、教学科研设备、优秀师资、办学经验等软硬件资源共享外,还可以组织共同参与优势专业建设、联合申报学位点、共同开展高水平项目研究等,以此推动联盟持续深入发展。特别是对西部地区高校来说,并不是要把所有二级学科都齐头并进地发展,而是要遵循“小而精”的原则,着眼于地域特色的凝练,建设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而形成西部高校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四 结语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带来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双一流”建设带来的卓越要求、高校人才竞争激烈挑战,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本文借用SWOT分析框架,研究了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现状,并基于SWOT矩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对于推进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发展,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健康发展,引领社会思潮等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虽然西部地区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状况存在差异,但本研究仍然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发展战略时提供参考。
* [基金项目]本文系2 0 1 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西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效及分析评价研究”( 1 9 J D S Z K 0 4 6)的阶段性成果。
①陈占安.关于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考[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 0 2 1( 0 8) : 8 1.
①参见:曹峰旗.从外延转向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 0 1 8( 1 1) : 1 0 2.
①参见:王永斌,李文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马院建设的新动能[ E B/O L]. ( 2 0 2 0 - 0 4 - 0 2) [ 2 0 2 1 - 0 6 - 3 0]. h t t p: / / t h e o r y . p e o p l e . c o m. c n/n 1/ 2 0 2 0/0 4 0 2/c 4 0 5 3 1 - 3 1 6 5 8 3 2 9. h t m l .
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8: 1 5 3.
①黎益君,黄华伟.紧扣“双一流”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N].中国社会科学报, 2 0 1 7 - 1 0 - 3 1(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