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2021-01-13蒋素敏
蒋素敏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精神。“争论”作为培养创新精神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产生思维碰撞,开阔自己的思路,形成独特的见解,进而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就如何组织课堂争论以达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展开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课堂争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存在着明显差异,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见解,进而形成种种质疑和争论,这种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课堂教学中的争论是学生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争论的存在会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有逻辑地分析问题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于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所有参与课堂争论的学生,会在其中保持亢奋的精神状态,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发现细节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思维不断碰撞。从这个角度来看,组织一场课堂争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的条件
和谐与争论是不矛盾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要想创造课堂争论,必然要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让所有的学生能够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可以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创造课堂争论的前提条件。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如此学生才会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愉悅的心情,求知欲望也会完全迸发,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来自教师的关怀都会让其感受到温暖和甜蜜,对于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不吝啬鼓励,力争让学生在得到认知满足的同时得到情感满足。学生的创造力无可估量,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要做到认真回复,通过合理的逻辑来说服学生,而非利用教师这一角色压服学生。除此之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启发学生以解决问题,而非全程包办问题。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做出合理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参与评价同学或者被其他同学评价,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对于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积极参与课堂争论的学生,教师要加以鼓励,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争论中。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在组织课堂争论时,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提倡学生产生争论,让学生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将不同于教师的理解和看法说出来。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读到“西沙群岛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时,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如果一半是水,一半是鱼,那鱼还活得了吗?”其他学生都笑了。我并不感到难堪,而是表扬他肯动脑筋。我于是笑着问他:“那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好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鱼很多,并不是真的水和鱼各占一半。通过这样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尊重,老师也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同时激励了其他学生发表看法,这就为课堂争论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生疑”情境,点拨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争论所表现出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争论不是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争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将正确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自己创设的意境中。
在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进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争吵》一课时,我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争论。开课后,我问一位学生:“你和同学之间有没有因争吵而导友情破裂?”学生答:“没有。”我话锋一转,说:“同学们,假如你正认真地写作业,忽然克菜谛把你的本子弄脏了,而你又嫉妒他拿了奖,这时你会怎么办呢?请思考3分钟,然后发表你们的见解。”如此一来,学生开始将自己代入到问题中,尝试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就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会重新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尝试找到其他人的思路。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也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发现问题的答案。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语文素养也随之提升,这就顺利达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培养辩证思维,激发乐于争论的兴趣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在对立统一的角度找到最具有价值的问题解答方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去联想,但由于接触到的东西较少,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出现过于片面或者过于绝对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争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去理解其他学生独特的见解及这些见解产生的原因。例如,在教学《做风车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询问学生:“小风车摔坏后牛顿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对此,大部分的学生会回答: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一定处于一种悲伤的情绪下,而产生这类情绪的原因是卡特提出了牛顿回答不上来的问题,牛顿顿时觉得自己只会做风车而讲不出来道理,因此心里既羞愧又难受。这时,有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为什么不流一滴眼泪?”另一个学生回答:“因为牛顿是个坚强的人,所以没有流一滴眼泪,别人对他的讥笑,反而成了他前进的动力。”这时,又有学生问:“如果没有卡特的讽刺和讥笑,牛顿后来能不能成为大科学家?”有的学生说“能”,有的说“不能”。此时我参加了争论:“如果说没有卡特的讥笑,牛顿就不能成为大科学家,我看理由还不够充分。但是卡特对牛顿的讥笑,却引出了这样的结果:从此,牛顿发愤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很明显,如果牛顿让卡特这么一讽刺,就大哭一场,从此消沉下去,后来能不能成为科学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这样的争论把事物的外因与内因弄得较清楚,把由“因”到“果”的发展分析得合情合理。学生在参与这一过程时,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这种精神的熏陶,在加深对课本知识认识的同时,也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向牛顿这一伟大的科学家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对辨证思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按照辨证思维的方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更好地将参与课堂争论的兴趣转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开拓创新思维的空间,养成勤于争论的习惯
创新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去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机会,让学生尝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得到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就具备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机会,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讲述了蒲公英和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思考还有什么植物也有类似的传播种子的方法;《要下雨了》简述了下雨前的一些征兆,如燕子开始低飞、蚂蚁开始搬家等,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现象也能够作为下雨前的征兆;《她是我的朋友》讲述了阮恒主动献血给小女孩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阮恒在献血给小女孩以后会不会有什么话要告诉小女孩。这些例子都是在教材中发掘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案例,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深入钻研教材,在自身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让课堂教学成为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展示学生自身价值,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使学生养成勤于争论、乐于提升的良好习惯。
总之,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精心组织课堂争论,让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勤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伯玮. 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J].关爱明天,2016(1):289.
[2]佟娥.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快乐阅读,2016(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