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与启示

2021-01-13王晶晶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者农业分析

王晶晶,刘 宇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商学院, 湖南 娄底 417000; 2.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0 引言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等经营单位为载体,以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1]。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步入大众休闲旅游时代,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具有重要作用[3-4],因而受到了政府部门、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

休闲农业于上世纪20年代兴起于欧洲。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是休闲农业发展较领先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起步也较早,研究内容较系统全面。我国大陆地区的休闲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兴起,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类型模式、发展影响因素、发展成效等内容是学界探讨的焦点。其中,有部分学者对休闲农业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学者任开荣、王颖、刘艳琴和陈胜科分别对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创意休闲、休闲农业旅游女性需求市场进行了综述[5-8]。就综述方法而言,学者们均采纳了理论分析归纳法,暂无学者运用文献计量工具对休闲农业进行综述。文献计量分析法在分析研究内容、方法、热点与趋势上优势明显,可以对特定时间、范围内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采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量化分析[9]。本文以CNKI核心期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Netdraw等软件对休闲农业研究的内容热点、历程趋势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多维视角审视我国休闲农业研究的现状和前沿,该研究方法可以克服常用文献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最终的研究结论可为深入开展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用来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系列图形,它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10]。CiteSpace是其中一种较常用的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信息的可视化软件,在国内外各研究领域应用广泛。CiteSpace生成的知识图谱中,节点表示分析对象,节点越大,代表对象出现的词频越高,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合作)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共现(合作)强度越大[11]。CiteSpace 研究机构/人员共现可以识别出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12]。Netdraw主要用于社会网络分析,能对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进行可视化表达,探寻某一领域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其关系。本文将CiteSpaceV5.3和Netdraw相结合,利用作者/机构合作分析、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关键词网络分析等功能,探寻我国休闲农业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梳理已有的研究内容随时间演进的路径,有助于宏观把握休闲农业的研究态势,也可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2 数据来源

为达到 CiteSpace 软件对数据“广度广、精度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在中国知网(CNKI)使用跨库高级检索,分别以“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都市休闲农业”“休闲农场”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将文献类型限定为期刊论文,期刊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时间设置为“不限—2018”,得到1994—2018年检索文献共计771篇。为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对所获文献进行再次筛选与去重,删除相关度低的文献,共获得有效文献579篇。

2 我国休闲农业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1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本文对已获取文献的关键词,运用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以追踪分析我国休闲农业研究的热点与发展动态。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常用节点的被引次数(词频)和节点的中介中心性来衡量关键词重要程度,并提取重要的节点信息[11]。关键词词频的高低分布可以反映在某领域内被引词频或者发文数量的多少,发文数量最多或被引词频最多的领域往往是研究的热点[12]。从绘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可知,共有108个节点,251条节点连结线,网络密度为0.0434。关键词共现频率最高的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对策”“可持续发展”等。其中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是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业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概念内涵上存在交织,常常被相互替代使用。随着民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休闲活动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青睐。另外,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也使得休闲农业成为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三产融合的有力推手。因此,休闲农业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就休闲农业内涵及类型、发展条件及对策、发展效益和空间布局演化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图1 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对共现词频排名前16的重要关键词进行排序,见表1。通过对关键词图谱中的重要节点所对应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梳理,发现学者们围绕休闲农业的研究,呈现以下特征:(a)在研究内容方面,逐步由休闲农业的内涵分类向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功能及效益评价、地区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异及演化规律等方面拓展,呈现出由单一业态发展分析到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由局域静态分析到空间动态演化规律等方面的转变,并且对于休闲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下的休闲农业功能变化较为关注。(b)在研究视角方面,主要是围绕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及对策、发展效益等微观要素展开。近年来开始逐步由休闲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对策的微观视角向地区休闲农业协调发展的宏观视角转变。由发展对策等实体要素向产业融合等功能要素视角转变。如有学者开始探讨地区宏观层面上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空间分布演化、三产融合效应等问题,研究视角会逐渐扩大。(c)在研究的技术方法方面,开始注重GIS方法在休闲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特征与演变规律中的应用,数学模型与定量评价等定量化研究也广泛运用到休闲农业评价研究中。(d)在研究对象方面,以一定地区范围内各类各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切入,探讨该地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态势的研究最多。研究地域单元包括了全国、省、市及经济片区等,地域单元的典型性与代表较强。

表1 关键词共现分析词频排序(前16位)结果

2.2 研究内容网络关系图谱分析

本文通过梳理休闲农业文献,将包含文献题目、关键词、摘要等相关信息的文件转化成纯文本文件,运用ROST CM6软件提取分词及高频词、过滤无意义词、构建网络等分步操作,借助Netdraw软件可视化功能形成关于休闲农业研究内容的社会网络(图2) 。从整体上看,该网络呈现出非常强的中心性,主要内容均围绕“休闲、农业、发展”分布,其中“农业”是基础,“休闲”是核心,“发展”是关键。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是休闲农业开发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将休闲农业类型与潜力息息相关,休闲农业的发展又将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从局部来看,“观光”“旅游”形成了局部的中心,且与三个核心词联系紧密。休闲农业产品本质上具有旅游观光特性,这也是其发展的内驱力。下图中各主题词之间的箭头指向验证了上述关系。

2.3 我国休闲农业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休闲农业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了解了休闲农业研究内容、方法、视角和对象等,形成对休闲农业研究的初步认识,可为休闲农业主要研究内容梳理提供参考。再结合研究内容的网络关系图谱,总结出我国学者们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对休闲农业概念内涵的界定,是休闲农业研究开展的基础,决定着休闲农业研究的视角和方向。总体而言,学者们对休闲农业的内涵界定呈现两种主流视角:一种是将休闲农业视为一种新型农业,如舒伯阳、代雯淇、范水生、高志强等[13-16]的观点;第二种是将休闲农业视为一种旅游产品,如王仰麟、郭焕成、郑辽吉、王中雨[17-20]等的观点。根据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学者们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与特点[21-22],对不同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对比[23],提出休闲农业发展可借鉴模式[24]。在发展过程中,休闲农业与众多利益主体产生联系,因此休闲农业利益相关者行为研究也较常见。学者们重点探讨了休闲农业消费者需求、意向和满意度[25-29],亦有学者针对休闲农业女性消费者行为进行了针对性分析[30]。另外,还分析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环境行为演化的博弈过程及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31-32]。

第二,休闲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评估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态势,为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的制定奠定基础。不少学者们通过SWOT分析了对特定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及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合作进行了评估[33-34]。另有学者通过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等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35-37]。而运用DEA模型对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可以较好把握休闲农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孔庆书等与张淑萍分别以河北与河南为例,运用DEA模型对省域内的示范点经营效率进行了定量测度[38-39]。另外,效益评价也是学者们评判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效益评价体系内容来看,学者们重点关注了休闲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其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并无考量。

学者们在充分肯定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时,也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发现多年前存在的问题至今犹在。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健全、经营管理粗放、功能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法律政策规范等被认为是限制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0-42]。而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有生态资源破坏严重、用地矛盾突出及未实现规模化经营等[43]。为解决上述问题,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提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学者指出“休闲农业+互联网”是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44]。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学者认为应重视休闲农业的多元化、产业化、特色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45]。另外,还应加强休闲农业产品、服务、功能、休闲娱乐方式的创新和特色化设计,重视人文色彩的发挥,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并发挥乘数效应[46-49]。

第三,休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过程中形成两种视角:其一是单一类型因素评价,其二是多因素综合评价。单一类因素评价时学者们对农业资源价值[50]、地理距离[51]等因素较为关注,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检验。多因素分析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或回归分析来实现。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14]构建了包括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在内的休闲农业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其中资源条件权重最大,其次是开发条件,再次是旅游条件,接着对地区进行了实证。其他学者[15-18]类似的研究也遵循了这一思路。另有学者借助回归或案例分析等总结了休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如王树进等[2]通过空间回归分析论证了在我国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市场需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技术和交通条件对休闲农业发展有正向作用。

第四,休闲农业空间结构演化分析。休闲农业空间结构的科学规划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和适宜度。最初对此的研究侧重于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布局的理论分析与总结,并对地区休闲农业布局进行区域划分[30-32]。近年来,空间分析法的广泛应用深化了区域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评价研究的内容。不少学者[33-36]运用空间分析软件ArcGIS刻画了特定区域范围内休闲农业总体空间布局特征,重点分析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在空间上的临近程度、集中程度和密度等,如王晓峰等[36]对陕西省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陕西省休闲农业整体上形成了以西安周边地区为核心、以关中平原为主带、以陕南与陕北为两大辐射区的发展格局。另外,分析休闲农业空间布局演化特征也是新近的研究方向,如蔡碧凡[37]分析了浙江省休闲农业星级示范企业(园区)布局演化特征,发现其空间演化轨迹呈现从零散状和斑块状分布转向密集化和网络化分布,扩展行为重心总体呈现由北向南推移的特征。亦有学者关注了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空间分布特性,如舒菁英等[38]对湖南省的研究发现该省内农渔家乐、康体养生、特色农庄、休闲农业园、农业科技五大类经营主体整体趋于集聚状态,其中康体养生的集中率最高,其次是农渔家乐、农业科技,农业休闲园接近均匀分布状态,特色农庄的分布最为稀疏。同时,还有学者分析了休闲农业园区内的空间布局,如朱世蓉[39]构建了复合型休闲农业园区内要素的空间布局评价体系,结果显示整体空间的斑块结构是园区规划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

2.4 休闲农业研究演进路径分析

各年度研究文献的数量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本领域受关注的程度。分析各年份共现关键词数量的变化不仅可以判断研究领域扩展的丰富程度,还可以判断该领域内容的更新速度和学科研究活力[53]。通过统计各年度涌现文献数量,就图1中108个节点关键词提取其首次出现的年份,将两者按照数量的时间分布绘成图3。

图3 历年发文数量及共现关键词数量趋势图

由图3可知,2005年及以前休闲农业研究文献数量增加缓慢,这期间涌现的共现关键词也很少,说明研究内容非常单一。学者们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主题切入,对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界定未达成共识。2006—2011年,在文献快速增加的同时,研究内容也表现出急剧多样化的特点,说明该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关键词数量增长迅速,在2008年出现了1个高峰值。丰富的关键词数量充分说明了该领域研究充满活力,研究内容开始多样化,学者们开始从游客需求与产业效益视角展开相关研究。2012年后,休闲农业研究在文献资料上和研究内容上表现出了相对较为平稳的态势,只是在2015年出现了1个小高峰,学者们开始关注休闲农业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联动效应,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据此将休闲农业研究划分为三大阶段。另外,结合时区视图和关键词共现分析,可把握各研究阶段的热点及发展态势。可时区视图侧重从时间维度上表示知识演进,它可清晰展现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根据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图4)、突现关键词分析有助于寻找出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12](表3)。具体阶段的研究特征如表2。

第一阶段——休闲农业研究的起步阶段。

1994年至2005年为休闲农业研究的研究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取得的成果较少,年均成果在3篇以下,且增长缓慢。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双休日制度的实施,城镇居民对农业休闲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加,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展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对此的探讨开始零星出现。学者们对这类以农业为基础的休闲活动未形成统一认识。所以这一阶段学者依次关注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不同的农业休闲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重点在于对这类新业态进行概括解释。

第二阶段——休闲农业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2006年至2011年为休闲农业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举措,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开始掀起高潮,由于研究结果发布的时滞性,相关研究文献在2006年及以后才大量涌现。2007年起多个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这极大地激发了休闲农业实践和研究的热情。这一阶段学界的研究视角更加微观具体化,学者们开始专注于休闲农业发展实践探讨,发展模式与策略的研究是此阶段的重点。另外,学者们对消费者体验价值的分析也日益增多,并提出了针对性经营管理策略,比如体验营销等。这一阶段休闲农业这一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应用并被加以拓展,学者们也开始运用SWOT分析法及其他评价模型等评价休闲农业发展。

第三阶段——休闲农业研究的稳定发展阶段。

2012年至2018年为休闲农业研究的稳定发展阶段,研究成果数量增长速度放缓。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迅速,对此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学者们开始基于产业视角探讨休闲农业产业集聚、转型发展等问题,并探讨了相关的影响因素。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学者们开始关注休闲农业发展效益及其在推动三产融合中的作用。如何发挥休闲农业在满足民众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农业附加值和促进农业农村转型发展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的新近热点。这一阶段中,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空间分析技术为区域休闲农业宏观分析和布局设计提供了新的启示。具体阶段特征总结在表2中。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在本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趋于稳定,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尚需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结合现实问题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为未来研究寻找突破口。

表2 我国休闲农业研究演进的阶段特征

表3 休闲农业研究关键词突现情况统计

图4 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

2.5 研究合作网络图谱分析

运用CiteSpaceV5.3对样本文献进行合作机构共现分析,在机构合作图谱(图5)中,共有52个节点,20条节点间连线,合作网络密度较低,仅为0.0151。其中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成为了主要链接点,体现了它们在本领域研究中学术影响力的扩散和学术连结。从发文机构的类型来看,主要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且农林类院校是休闲农业研究的主力军。从发文机构所在区域来看,中东部地区的研究机构成果较多,这与地区经济结构及发展程度紧密相关。休闲农业研究发文数量五篇以上机构情况见表4。

表4 休闲农业研究发文数量五篇以上机构统计

图5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接着运用对研究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得到发文数量在五篇以上的作者统计情况(表5),这些作者均来自发文数量前列的研究机构。从表1可知,2005年以前并无学者持续对休闲农业进行研究,而近五年涌现了较多学者对此较为关注。合作关系图谱(图6)中共有54个节点,25条节点间连线,合作网络密度较低,仅为0.0175。经分析发现,2007年后学者们对休闲农业的关注程度增强。其中学者范水生、林国华、朱朝枝、赵仕阳、蔡碧凡等位于合作链接的中心,反映出这些学者在本领的学术协作能力,另外发现学者们的合作多为机构内部合作。同时发现,学者们并未对自己已有的休闲农业研究内容进行延伸或深化,尚未形成系列的研究成果,学者之间亦未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网。

表5 休闲农业发文数量五篇以上作者统计

图6 研究者合作图谱

3 研究评价与展望

3.1 研究评价

本研究以1994—2018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的CSSCI期刊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为基础,通过可视化软件为研究工具,对我国休闲农业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了分析。从关键词共现、突现分析来看,休闲农业及相近业态的发展模式、发展对策、发展评价、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从发文时间来看,我国休闲农业发文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并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平稳增长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不同的研究特征,也体现了研究内容与时代政策背景的高度契合。从发文机构来看,主要发文机构集中在农林院校,且多位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与休闲农业研究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关联性。另外,各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多,学术合作网络有待加强。从发文作者来看,从事休闲农业研究的作者较多,但是持续关注本领域的作者较少,且作者群体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

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模式类型、发展对策与空间结构演化等是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趋势,研究成果较丰硕,为休闲农业研究理论体系构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具体表现在:a)借助于特定区域,对休闲农业的类型划分、综合评价、空间结构演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能够更好地探索休闲农业类型、功能的地区分异与阶段性特征规律。b)开始关注城镇化、城镇居民休闲需求、外部投资等因素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城镇融合、互动与产业融合、协调发展视角考虑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及效应。c)城乡结合部、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边缘区、特色农业区等一些特殊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更加受到重视。

现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a)在研究内容与及结论方面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特别是针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评价研究。大量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等对休闲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发展水平等进行了评价,得出了非常相近的结论。而对于休闲农业发展及空间演化的作用机理的探讨较不中足,较少学者对此进行过实证分析检验。b)较多的研究关注了休闲农业自身发展效益,对于满足城乡主体——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城镇化等宏观层面的效益探讨不多。c)在研究方法上,虽然层次分析法和GIS等定量方法被广泛使用,但是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与生态学等多学科融合切入的研究方法较少。

3.2 研究展望

休闲农业发展在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城镇化、满足民众美好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未来研究过程中,休闲农业的研究应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当前城乡统筹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从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融合视角,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不断完善与创新,具体应做好以下方面:

a)在研究内容上,从概念内涵、定量评价、驱动机制、空间结构分异及演化等方面完善休闲农业基本理论研究。目前,观光农业、农业旅游、都市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休闲生态旅游等仍被学者们常用来描述农业休闲产业,对于休闲农业的概念学界并未形成一致看法。因此,未来必须进一步对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厘清相近概念之间的差别。同时,可考虑从多维视角审视农业休闲活动产生的动因和基础,深化休闲农业理论基础研究。在分析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分异及演化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从一般的空间统计分析向空间计量分析深化。

b)在研究视角上,要重视休闲农业发展的多维效应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充分认知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就业创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未来可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论证上述关系。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农业休闲活动所带来的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等问题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环境效应也应引起重视。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也应意识到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信息技术为休闲农业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促进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比如创新营销宣传方法、创新生产监管手段和顾客关系管理方式等。

c)在研究方法上,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休闲活动融合而形成的新业态,因此在研究中应强调各学科的交叉整合,以农学、地理学、经济学、休闲学、管理学、社会学与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作为支撑。从农学视角分析休闲农业开发对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寻求实现农业多种功能的合理途径。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异及演化规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建设的规模与成本收益、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游客城乡流动的现象。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休闲农业园的环境承载能力等。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认知休闲农业内涵本质及其多功能特征,构建休闲农业的研究理论方法与体系。

猜你喜欢

学者农业分析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