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柏林》《桥》文本阅读对比有感

2021-01-13萝北县第二小学陈宝红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积蓄铺垫老妇人

萝北县第二小学 陈宝红

有人说小说是万书之首,它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让人欲罢不能。好的小说让人百读不厌,它刻画人物丰富而细致,情节多变,一波三折。它通过文字向你展示真实与玄幻,激情与平静,悲痛与温暖,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段和描写手法,其中铺垫和蓄势的作用就尤其重要。所谓铺垫,是为主要写作对象提前所做的基础性描写,为后文埋下的伏笔。而蓄势我认为它更像情感的一种积蓄,先让读者进行猜测,直到结尾才告诉读者真相。铺垫是水到渠成,蓄势则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有时会在结尾突然转折,出人意料。蓄势更像地下的岩浆,一点点积蓄,最后汇成炽热的情感喷薄而出,直逼心灵。铺垫在明,它成就小说的高潮,蓄势在暗,注重情感,更加震撼人心,二者相辅相成。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在柏林》和《桥》这两篇小说,就对铺垫与蓄势的作用做了很好的诠释。

《在柏林》是一篇小小说,它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内容精雕细琢,节奏紧凑。它选取了一个火车上的场景,一对老夫妻,却让人们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深重灾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及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在这篇小说里,我觉得最精巧的构思就是铺垫与蓄势的运用。小说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车厢切入,但是明面上的铺垫与暗地里的蓄势已在无痕中展开——“车厢里尽是妇女与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一位头发花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在数着一、二、三”“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而后作者在结尾把铺垫逐步透露出来,同时蓄势的情感也从读者心中澎涌而出——健壮的男子都去了战场,老妇人体弱多病,重复数“一、二、三”,是因为他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她悲痛欲绝,她神志不清,却要在疯人院孤苦伶仃地度过余生。而“刚刚”失去三个儿子,还没有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的老兵,还没安抚陪伴疯掉的妻子的老兵,在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后,也要上战场了,等待他的也许只有死亡。“刚刚”“他们的母亲”这几个字,让蓄势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心疼、心酸、悲愤、痛彻心扉!读者情感的积蓄终于喷发!这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这是时代的悲剧,是战争的罪恶,谁也逃不掉。这时的车厢不再有“嗤笑”,“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此时无声胜有声!铺垫的内容在作者平实的语言中一一解开,在结尾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读者的疑惑在解开的同时,情感的积蓄也变得越发厚重,终于在结尾处化作锥心的痛。因为前面铺垫充分,蓄势充足,所以读完才掩卷扼腕,更加震撼人心。

这就是铺垫与蓄势的力量!它们相辅相成,慑人心魄!与《在柏林》不同,《桥》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的铺垫上和蓄势的突然转折上则独具特色。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些环境描写既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为下文人物的牺牲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它也为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做了背景的铺垫并把文章推向高潮。随着铺垫的进行,蓄势也随着几个词的出现而展开,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小伙子为什么“瞪”老汉?老汉要“喊”什么?让读者对这二者的关系展开了猜想——可能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可能是一个捣蛋的人......直到结尾,人们才恍然大悟,被揪出的年轻人,老汉让最后过桥的年轻人,在桥塌之时,老汉让先走、用力推的年轻人,是他的亲生儿子!这个转折,给读者强烈的心灵冲击,让人意想不到,可又是情理之中的。在党性面前,他让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可他也是父亲,在人性面前,他又推儿子,把死亡留给自己。

“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掺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儿子牺牲了,丈夫牺牲了,透过文字,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悲痛和孤寂。文章结尾突然一个大转折的蓄势,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束方式,又让人猝不及防,心中掀起狂涛。蓄势,给读者带来久久不能平息的心灵震撼!

这就是铺垫与蓄势的力量。它们在一篇文章中以明暗两条线同时出现,掀起小说的高潮,让情感跌宕起伏,让读者沉醉其中。

猜你喜欢

积蓄铺垫老妇人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自然之源
我的年度汉字
——宅
各地妇联网课亮点纷呈 为复工复产积蓄力量
出 气
老妇人与店员
老妇人与店员
下雪了
产业蝶变:积蓄由大到强的新动能
我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