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是枝裕和家庭电影的文化构建与营销策略

2021-01-13和好中国传媒大学

环球首映 2021年6期
关键词:家族家庭日本

和好 中国传媒大学

在重视血缘亲情的东亚文化圈中,家庭的地位举足轻重。家庭对于个体来说,构建了其成长的情感根基,影响了个体的生命历程。小津安二郎所开创的纪实性电影风格成为日本导演表现家庭生活的有力工具,是枝裕和在此基础上又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一、日常化的叙事表达

不同于好莱坞电影对强烈戏剧冲突的制造和追求,是枝裕和的日本家庭电影采用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将细腻的曲折隐藏在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里,用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调动着观众的情感。正如是枝裕和在自传中所说,“如果说我的电影中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无法取代的珍贵之物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是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

在影片《步履不停》中,丈夫良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家,一家人走在父母家附近的一段阶梯上,丈夫独自抱着西瓜在前面走,妻子提着很多东西在后面跟着,儿子在最后跟着四处张望。这里的台阶帮助塑造了人物的性格,丈夫良多以自我为中心,全然不顾妻子的劳累,儿子对新鲜事物很有好奇心。到后来祖孙三人散步,以及故事结尾老夫妇回家路上也都经过这段台阶。影片中还用大量写实性的长镜头和固定镜头,还原家庭成员在厨房里做饭、在饭桌上吃饭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场景中人物的交谈和互动展现角色的心境和环境的样貌。

是枝裕和在家庭电影中常用的日常化叙事手法其实也是对传统日本人性格的一种反映。日本社会深厚的耻感文化使人们形成克制、隐忍、谦恭、拘谨的性格特征与行事风格。在海边发生的父子之间关于足球的对话看似平淡,却透露出人物激烈的内心情绪变化和父子关系逐渐缓和的内涵。

二、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2004年上映的《无人知晓》是一部改编自真实社会新闻的电影。刚刚大学毕业的是枝裕和看到西巢鸭弃婴事件的新闻报道后深受触动,开始以其为原型编写剧本,十五年后决定拍摄这部电影。《无人知晓》是反映日本“弃子”文化的典型代表,父母亲抛弃了四个孩子,留下他们自己面对沉重的生活。电影中没有悬疑惊悚的镜头,没有呼天抢地的哭声,而是平静地讲述了四个无人知晓的孩子在出租屋内生活的故事。

不只是《无人知晓》,是枝裕和后来的作品《海街日记》《小偷家族》等都隐藏着“弃子”文化。导演在细水长流的电影语言中将残酷的社会现实娓娓道来,引发了对“弃子”现象的关注和对家庭与社会关系的进一步思索。

在影片《小偷家族》中,是枝裕和将镜头对准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生存的弱势群体和底层人物,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小偷家族》的创作灵感来自日本一则老人去世后家庭成员违法领取养老金的欺诈事件。电影依托于真实的社会背景,日本近年来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日本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为劳动所得,占总收入的74.1%,而高龄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养老金等收入,占总收入的67.5%。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近年来不断出现并引发日本社会关注,少子化、单身化与老龄化现象致使日本高龄单身家庭数量迅速增长,并逐渐形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孤族”群体,从而出现高龄者“孤独死”。

三、家庭关系的解构与重构

是枝裕和的电影为观众展现了在后全球化时代里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的家庭,解构了传统的以血缘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在《海街日记》《小偷家族》等电影中,家庭关系已经不再仅限于天然的情感依托,而是出现一种新型的“偶合家庭”。“偶合家庭”意为偶然凑合的家庭,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破碎和亲情破裂是必不可免的,家庭不再有道德的约束,取消了公共价值,呈现出一种无根的虚无状态。

在电影《小偷家族》所塑造的偶合家庭中,父亲治是一个工地的临时工,没有固定的收入,母亲信代是一个洗衣房女工,夫妇二人都是杀过人的小偷。小姨亚纪做着援交工作。儿子祥太从小就开始偷盗。奶奶初枝被前夫抛弃成为孤寡老人。小女儿由里被发现遭人虐待后,信代收养了她。这些被社会遗弃的底层边缘人,就这样聚集在闹市区中的一个小屋里,组成了一个家庭,靠着父亲和儿子在商店偷日用品、小姨做援交少女以及奶奶前夫的养老金过日子。他们不是因血缘而是挑选彼此组成这个次生的家庭,努力做好了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在拥挤不堪的小屋中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

《小偷家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于亲情与家庭的定义,让人站在法律之外思考血缘到底是不是家庭中唯一的联系。影片结尾,母亲信代在警局中反问警察:“生了孩子就自然成了母亲了吗?只有孩子的母亲才会这么想吧?”是枝裕和克制和冷静地描绘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却比真正家人还要温暖的小偷家族。

四、物哀美学视野中的家庭空间

尽管日本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但在电影创作中日本并未丢弃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本土化追求。这种追求使得无论是创作内容还是创作形式都深深的烙上了“日本文化”印记,这是植根于光影表象背后的一种内在审美追求。

物哀文化起源于日本平安时代,是日本传统美学体系的核心内容,被看作是日本人所根深蒂固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审美习惯。日本家庭电影的视听影像风格极具东方婉约、含蓄的美学色彩,以淡淡的“物哀美”平衡了电影叙事与角色情感,让观众在看似平淡散漫的平铺直叙中,体会生活中的物哀情感。

在是枝裕和的家庭电影中,物品、食物乃至人物身体的局部特写占据着画面的主要部分。例如在电影《无人知晓》中,小男孩明的鞋子就是贯穿故事前后的叙事线索。明脚上的球鞋从干净、合脚到逐渐破旧、变小。鞋子的变化正代表着这个被父母抛弃的家庭面临着崩溃的边缘,预示将要出现小妹妹死亡这样的灾难性事件。鞋子在电影中作为一种物哀式的语言,替这些还没成年的孩子们控诉失格的父母,更加刺痛观众的心。

日本导演塑造家庭空间常常赋予物品人格,没有直白的对话和旁白,观众需要调动感官浸入式地体会和理解导演的深意。是枝裕和家庭电影中的“物哀”是哀而不伤的,他深入洞察到了物哀审美的精髓——反思,直击了日本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与现象。

五、电影《小偷家族》在中国的传播与营销

在以往内地引进的日本电影中,票房排名较高的一直是动画电影。在电影《小偷家族》上映的2018年,内地引进日本电影的票房前三名皆是动画电影。《小偷家族》的累计票房为9674.9万,成为截至目前引进的日本真人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作品。作为一部剧情类型、家庭犯罪题材的文艺电影,《小偷家族》取得接近1亿的票房,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同时,《小偷家族》还是近年来引进的日本真人电影中口碑最好的一部,其豆瓣评分为8.7分,IMDb评分为8.1分,超越了原创动画电影《你的名字》。这对于日本真人电影打入中国市场具有突破意义,而《小偷家族》在中国的表现可圈可点跟它出色的营销战略是分不开的。

(一)上影节的“饥饿营销”

在日本首映一周后,电影《小偷家族》亮相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开售后,该片几千张票半分钟内全部售罄。影迷只感到一票难求,不了解《小偷家族》与是枝裕和,也没有去上海电影节赶热闹的观众也能深深感受到这种遗憾的心情。影片在8月3日正式上映后,这种遗憾的心情,便转化为期待与好奇,成为走向影院的动力。

(二)网络口碑营销

2018年5月,《小偷家族》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影片,通过票房与媒体背书做口碑,其在中国内地宣传的海报上这样显示:豆瓣评分8.8、淘票票V淘推荐度100%、2018年度日本本土真人电影票房排行第一名等,这恰好抓住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并且为了表现诚意,导演是枝裕和亲自以致信的方式推荐给中国观众。

2018年7月31日,《小偷家族》在北京举办首映礼,除了电影主创,国内电影演员王传君与章宇也一同参加,并与主创人员互动,助力口碑传播。微博上,张静初、金晨、陈都灵、李健、神经电影等众多明星和微博大V在观影后真诚的点评与推荐,形成了一定的明星效应。在朋友圈,各种影评和观后感刷屏更是激起观影浪潮。通过人与人的连接,影片形成了观众群体的情感共鸣,从而使电影口碑达到预期。

(三)海报与文案的精准营销

在定制版的预告片中,《小偷家族》在国内推广用的主题文案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引发观众注目。前期预热的六张人物海报,也是紧紧围绕主题文案展开的。区别于常见的电影预告海报,这种围绕人物角色为核心的故事情节式主题海报,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实现从线上引流到线下影院的转化。

影片的两张中国定制版海报由国内著名电影海报设计师黄海操刀完成。海报《希望不散》显露着鲜明的日本浮世绘风格,寓意影片是一部日本现代“浮世绘”。手里撑着的伞像是一家人的小小庇护所,而“伞”的谐音“散”,也暗喻着一家人最终要分离的命运。海报《花火》则有着明艳、温暖的色调,在绚烂缤纷的烟花下映着一家人仰望的笑脸。

六、结语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家庭电影以传统的日式镜头语言,近乎还原式地展现日常生活,揭示了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表现了在家庭权力结构变化中仍然值得肯定的亲情。日本家庭电影是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尝试从是枝裕和的家庭题材电影中窥探其中的文化主题。

猜你喜欢

家族家庭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家庭“煮”夫
《小偷家族》
《黄金时代》日本版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恋练有词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