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旅游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
2021-01-13周雅琴
李 艳,周雅琴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南京 211100)
一、研究背景
2016 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 年2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2017 年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指出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构建“十大育人体系”[3]。这些文件的出台,为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2019 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89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56%[4]。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产业之一。2019 年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带来了旅游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和旅游发展的重大“变局”,从全面停摆到有序复工,从逐步“开禁”到谋求复苏,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起点。危机带来的改变、疫情防控的常态和疫后旅游的趋势,推进产业融合、线上推广+线下体验+社群营销、旅游定制等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对旅游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类职业技能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对旅游类高职院校而言,立足“三全育人”,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和探索意义重大。
二、问题的提出
(一)旅游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定义及构成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有学者认为,旅游类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是指在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主动的服务意识、娴熟的职业技能、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端正的仪容仪态[5]。
1.旅游类高职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个人的品德修养方面,要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在敬业精神方面,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职业理想方面,要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2.旅游类高职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主动服务意识。
3.旅游类高职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通过专业课学习积累专业基础,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提高专业技能。
4.旅游类高职学生应具备积极的职业心理。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乐观的心态、健康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的能力。
5.旅游类高职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仪表端正、衣着整洁、举止文明,掌握一定的职业礼仪。
(二)旅游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目标不坚定,职业认同感较低
当前,较多旅游类高职学生初次就业单位与旅游产业的契合度不高;初次就业为旅游产业,二次就业为非旅游产业的现象也较为常见。绝大多数学生对旅游产业的认可度不高,且高职学生对未来普遍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2.学生的服务意识较强
旅游类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一般会将学生的服务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课程设置、校内实践、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等方面也会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从用工单位的反馈来看,对学生的服务意识普遍较为满意。
3.职业技能有待加强
职业技能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后的立足之基。从与顶岗实习结束的学生访谈来看,课堂教学与岗位实操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旅游行业涉及面广、突发状况多,对于仅在学校完成课堂教学、尚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上岗初期会比较迷茫。同时,在高职院校推行“1+X”试点改革的背景下,旅游类学生通过导游证、研学旅行等专业证书的比例仍有待提高,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由于学生实习期短、工作投入度有限,企业也难以将相对核心、需要独立完成的工作交给实习学生,以致于顶岗实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发挥得不够明显,工学结合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4.职业心理有待提升
顶岗实习阶段是高职院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体验作为一名职业人的最初阶段,由于部分学生拟通过专转本来提升学历,在顶岗实习阶段会有较多的同学陷入工作与学习的双趋冲突中,产生较强的焦虑情绪。有学生因为自身职业技能欠缺,初入职场会产生较强的不适应;部分同学因工作与学校的管理模式和要求有较大的区别,同时受个体人格影响,会产生自我调适能力不足、抗挫折能力有待提升的现象。
5.职业礼仪较为规范
旅游类高职院校会开设职业礼仪课、形体课、养成教育课等,在规范的课堂教学和严格的日常管理的共同影响下,旅游类高职学生的职业礼仪较其他类型的高职学生而言,更为规范。
三、“三全育人”视阈下旅游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一)坚持一个中心,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下,国家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型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为我们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土壤。旅游类高职院校承载着为旅游行业输送高技能旅游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旅游行业需求为导向,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大国工匠。同时,教育引导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要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教育和引导学生从公民层面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高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
(二)把握两条主线,实现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主要是就教育教学主体而言,强调每个教育教学主体都要有育人意识。当前在高职院校,教育和教学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仍有不少师生认为教育学生是学生工作者的本职工作,而课堂教学是专业课教师的本职工作,“课程思政”的推广度和效果仍不显著,专业教师教学与学生工作者教育管理的融合度有待改善。
结合当下旅游类高职学生职业目标不坚定、职业认同感较低、职业技能有待加强的职业素质现状,高校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要定位于培养适应旅游类岗位需要的技能应用人才;可建立“三全育人”联指工作模式,即院领导联系二级院系、中层干部联系班级、党员指导宿舍、教职工帮扶困难学生的层层递进、级级落实的工作模式[6]。
就教育教学而言,要深化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作用。在课程育人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精神。教育教学要契合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为学生增长知识和才干瞄准方向。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演练,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鼓励学生“走出去”,在历练中提高技能。
就教育管理而言,高校要充分调动多部门多组织协同育人的作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招生就业处、后勤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项主题活动相衔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通过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工作”制度,发挥领导干部在教育引导学生中的作用,帮助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推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生活、就业等实际问题,引领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育人格局。通过建立“党员指导宿舍”制度,以“党建进宿舍”的形式,开展系列红色宿舍创建挂牌、宿舍文化节等主题活动,以点带面,在朋辈群体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助于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三)重视三个节点,实现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主要是就教育教学的过程而言的。在全过程育人中,应重视三个节点,一是入学教育;二是重要节日、重大时政等关键期;三是毕业时。
在入学教育阶段,首先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入学教育环节。当前各高校均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开课时间一般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阶段,生涯教育如果开设得较晚,会使部分缺少自律性和学习主动性的高职学生浑浑噩噩的虚度大学,自我认知不足、对未来迷茫。因此,在新生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上,辅导员应开展对学生的生涯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职业目标、增强职业认同。其次,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入学教育上,要摆脱专业课教师仅介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实力等,应更多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分析当前行业发展态势、了解当前社会和行业对旅游类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使学生三年学习更有目标和方向,坚定对职业和岗位的认同感。
在重要节日、重大时政等关键期,学校各牵头部门应重点围绕相关主题,组织开展系列育人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如五一劳动节时,在校园内外组织开展系列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通过提高职业技能回报社会;在“一二九”大合唱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强、报国志;在专业文化节和职业技能大赛等特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
在学生毕业阶段,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塑造,可通过开展“朋辈经验分享会”、“优秀校友交流”、“职来职往校园职场模拟”等特色主题活动,增强毕业季学生的心理适应感。与学生共同分析当前就业形势,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寻找合适工作岗位。
(四)夯实四个载体,实现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主要是就教育的路径而言的。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高校可夯实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及服务育人四大育人载体,促进“三全育人”教育效果有效落地。
在文化育人方面,作为旅游类的高职院校,更应重视对学生在文化育人方面的浸润,发挥以文育人的作用。在学校层面,可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诵经典”、“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微党课”、“我为学校代言”、爱国主义专题教育、劳动教育等特色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在辅导员层面,要有效拓展第二课堂的空间,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心理。
在网络育人方面,辅导员要创新工作模式,运用网络新媒体,构筑网络育人新生态。可充分利用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平台、易班网等,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和新媒体运用能力,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师生,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为学生答疑解惑,教育和引导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鼓励学生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来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在心理育人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带动做强心理专兼职队伍,发挥院系心理联络员及班级心理信息员的作用。以心理危机干预防控机制为依托,关注学生心理状况。重点解决学生在入学适应、考试焦虑、家庭突发变故、恋爱交友、人际交往、宿舍矛盾、择业焦虑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增强心理韧性;同时,以心理健康主题月、主题周等节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趣味运动会、心理工作坊等特色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职业心理的塑造。
在资助育人方面,要以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为基础,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困难而失学,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和资助金额的精准发放。组织开展系列资助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爱国教育、诚信教育,鼓励受资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