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改革研究
2021-01-13王文轩
王文轩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前言
习近平主席关于“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世界新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当前疫情肆虐全球,全球化进程遭遇阻力,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促使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为了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党和政府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
如何有效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格局,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特别是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塑造是推动双循环战略的根本动力。这就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深厚爱国主义情怀,坚实职业基础技能,广阔国际文化视野和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新型职业人才。
高职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也就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外语课程思政如何开展也是很多一线外语教师所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一、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政策背景
关于“课程思政”的理念,早在2014 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就被首次提出,2016 年12 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特别是在专业教育课程方面提出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涉及专业、行业、国际、文化等众多因素,是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舞台,是培养国际化职业人才的主要阵地,是了解世界文化的主要窗口。
二、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时代特点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过程中,各种思想思潮对职业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职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2020 年6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为教育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高职院校外语教育教学工作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现代职业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开展“课程思政”以推动和实现国家教育战略发展。高职外语教育教学是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战场,外语教育课程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工作,把握职业教育大方向,为新时代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培养合格职业人才。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实情况
(一)高职外语教学影响人数多范围广
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占据着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的半壁江山。我国高职院校的三年学制决定了高职外语教学的受众是高等教育中人数最为突出的一级。外语教学的效果和水平对职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十分巨大,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分布在社会的各个不同行业,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职业辐射面更广,社会影响范围更宽,这也说明高职外语教学的社会责任更为艰巨。
(二)高职外语教学对象的外语基础薄弱语言学习动机微弱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对口升学学生,即是由普通中专升为普通大专;二是单招学生,即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单独考试招生;三是普通高考学生,即参加全国高考统考学生。很多学生的外语语言基础较为薄弱甚至近乎于零。同时受社会复杂情况影响,“外语无用论”充斥着生活和教育教学之中,行业岗位语言需求水平模糊,高职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受到的冲击很大,特别是外语教学经历了由考证时代到考察时代的变化,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由被动变为主动,而后又化为不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学习效能降低,这与国家培养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高职外语教学边缘化和空心化情况显著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不断丰富专业或技能相关课程,本来就有限的外语教学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再加上外语教学与各类职业之间的连接度不够深入,高职外语教学的边缘化和空心化状况明显,要么陷入技能论的怪圈,把语言当技能学习,学不会也学不好; 要么陷入“片面职业化”的窘地,割裂了语言的文化属性。
还有一种是“空心化”的外语教学情况,最为可怕,将外语语言教学变成了另类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对西方社会进行全面美化描绘,对教育教学产生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要守住高职外语教学思想阵地,为高职外语教学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灵魂。
(四)高职外语教学的社会认可度低
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底子薄,起步晚,发展慢。尽管众多高职院校努力学习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学徒制”等国际成熟的职业教育理念,但受我国社会实际情况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相对不高,而作为高职教育中公共教育学科的外语教学更是没有太高的社会认可度。这与国家当下倡导的“大国工匠”培养思路是不匹配的。培养社会认可度高的国际型技能人才是高职外语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改革策略
(一)坚定树立“外语课程思政”意识
外语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了解外语相关国家的第一窗口,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必须要牢牢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努力把思政元素融入外语课程教学之中,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外语教育良性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可靠,有用的技能人才。
(二)重新定位高职院校外语教育教学
高职院校外语教育教学与本科院校外语教育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在学科定位上,其教育性和通识性功能应更加突出。外语教学和课程思政教育是内在统一的,外语教学要突出语言的文化功能,即重视学科的文化属性,突出社会功能,进而实现语言的功能作用。片面的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育,都不是语言教育教学的正确发展方向。文以载道,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全面展现真实的外语文化环境,全领域,全方位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才能把高职院校外语教育教学引导到更广阔的未来。
(三)明确高职外语思政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外语课程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在职场中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外语教学思政课程目标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首先是进一步确定了在外语教学中教书和育人的地位同等重要;其次是要求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人格品格的塑造、家国情怀的培养;此外还需强调外语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些为高职外语教育思政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方向。
(四)优化高职外语课程结构
以往的高职院校外语课程结构要么是仿照本科院校的外语教学设置精读、泛读、语言学等必修课和国家概况、语法习作等选修科目,要么就是按年级或专业分为公共外语课程和专业课程。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外语课程结构可以开展分层教学,即设置基础教学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和素质模块,基础教学模块为职场通用外语,是全体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内容,旨在奠定本阶段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外语学业质量要求水平,满足高职毕业要求。能力拓展模块为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修习的内容,与基础模块形成递进关系,供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教学模块后选修。素质模块是开展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部分,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发展平台和考核路径。
(五)丰富高职外语课程内容
“课程思政”为高职外语教学内容注入了新的元素,首先是外语语言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往的外语教学多是侧重于外语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情况介绍,有时会为了吸引学生,对某些元素过分夸大,从而起到了相反的引导作用。高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在介绍外语相关文化的同时,采用对比形式,同时介绍中国相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情况,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所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有充分的认识,进而增加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其次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便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相匹配,坚持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适应,与职业需求相契合,体现课程思政的实效性。语言课程也要去伪存真,要发挥语言课程的文化功能,要求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要在外语教学中实现文化传统。其次还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几个重要转变,如由强调语言的标准性转变为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由强调语言的技能性转变为强调语言的文化性;由展示语言的表演性转变为强调语言的表达性等。最后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紧连当前实际情况,适当加入国情介绍,时政新闻和相关主题讨论,让外语教学内容真正生动引人。
(六)坚持外语教学策略多样性
随着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学习类APP 普及和线上教学软件系统开发应用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绝对优势,常言道“万法不离其宗”,高职外语教育教学策略要在坚持与创新中发展,要坚持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有效分享世界先进语言教学方法,钻研优秀传统语言教学方式,不要舍本逐末,不要过分依赖某种技术手段。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所对应行业发展情况和所教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要坚持传统文化与语言学习相结合,坚持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良与创新,分层正向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坚持与创新中发展,借用时空地区来多维呈现,谈过去,说现在,想未来。用实例展现语言文化性,用事实体现语言文化性,对比中外,展现中国文化魅力。
(七)提升外语课程师资队伍思政水平
受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综合素养较高,担负着繁重的外语教育教学工作。但是也有个别教师受自身情况影响,把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在头脑中无限的放大,从而变现为对西方文化过度追捧鼓吹,进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很多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尽管他们拥有了相对熟练的语言交流能力,但是他们最容易被西方社会的表象所迷惑,也最容易通过所谓的亲身经历来向学生介绍西方所谓的美好自由。鉴于以上情况,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思政教育的再培训,以便提升该群体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为高职院校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优秀后备人才和优良环境。
(八)编写高职外语课程思政校本教材,构建多元外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外语教材内容既需要真实反映语言国家真实的生活文化和实际工作内容,又需要符合我国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而能符合此类要求的教材在市面上很难寻找的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根据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和编写合适的外语类校本教材,为高职院校外语课程思政工作出版创作优秀教材刊物,服务新时代外语教育教学发展。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外语教育教学的评价主体以外语国际等级考试的过级率和各种外语比赛的获奖率为主要内容。这类评价的确可以比较直观的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程度,但对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国家级外语考试和外语比赛远在天边,多数外语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无法得到真实体现。所以有必要构建多元外语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坚持多样的教学评价形式,进行有效评价,鼓励过程考核,全面对师生教学全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如通过在外语教学全过程引入思政教学理念,建立学生个人外语学习档案,教学阶段化差异对比,全程跟踪师生教育教学成长阶段等等。
(九)深化高职外语思政课程学术理论研究探索具有高职“课程思政”特色的“大外语课程”
高职外语思政课程符合新时期的重要教育发展趋势,高职院校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开展广泛的外语思政教学理论研究和相关的实证研究,在通识性、博雅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推动职业院校开展全面育人工作。
“大外语课程”是指以外语课堂教学为中心,丰富外语语言教学内容,在课程中加入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时代使命、历史真相、当前时局、职业发展、人文素养等思政元素。以外语语言教学为载体,通过思辨和对比,解释说明等形式,突出向学生展现外语相关国家和地区生活的各个领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实际情况,并结合各语言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比,把外语教学、国际文化理解力、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和现代职业技能人才塑造等工作有机结合。探索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外语教学发展模式,为高职院校培育爱祖国、懂交流、会技能的新型职业人才。
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外语学科发展的崭新方向,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为高职院校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让外语教学变成了真正的人性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