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赋能路径研究综述

2021-01-13陈素平付礼妍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战略旅游研究

陈素平,付礼妍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一、 引言

何谓“赋能”?它最早是心理学的词汇,旨在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赋能”的概念在管理学中应用广泛,其理论内涵是企业自上而下地释放权力,尤其是员工们自主工作的权力,从而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驱动企业组织扁平化,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徐鑫,王蕾,李芳等将赋能的概念从组织和个体两个角度进行归纳,衍生出组织授权赋能和心理授权赋能的概念[1]。组织授权赋能更强调领导行为和组织政策,意为企业通过改变工作场地的关系,让员工能够支配更多的资源、更多地参与决策,通过培训等手段凝聚共识,激发员工的工作价值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2]。

在旅游相关领域,也有不少学者运用“赋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内容的阐述。吕俊芳等在对锦州市旅游发展范式进行研究时,认为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发展成为“赋能”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抓手[3]。沈费伟认为“赋能”的核心在于“帮助别人成功”,乡村技术赋能能够激发无限的潜力,赋予乡村强大的内生发展能力[4]。刘志阳,李斌,陈和午将社会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解释为社会创业者通过赋能方式帮助村民发现乡村价值、实现价值共创和共享的过程[5]。

国外有诸多学者对此展开研究,但由于各自学科背景的差异导致研究角度不同,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例如,Rogers 和Singhal 认为赋能是一种传播交流过程[6];Malcolm 认为赋能的目的在于帮助无权者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与行动权[7];Swift 和Levin 认为赋能意味着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对权力的再分配,一个过程以及一个目标[8]。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自2017 年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内学者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呈现为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演进路径,即首先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何为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尝试从新的视角审视“三农”问题;继而在相关政策文件的引导下,重点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及深层次问题,并结合各地区社会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展开研究共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居民经济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相比较而言,乡村发展明显滞后,随着城市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各类服务人员缺口显现,大量农民工(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高层次人才选择在城市就业、生活,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出现了空巢老人村、留守儿童村、落后贫困村等现象,农田弃耕,人口稀少,村貌老旧,设施落后,乡村衰落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并将其与科教兴国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列为国家战略。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理论研究

1.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研究。“乡村振兴”概念是中国本土化的提法,国外学者也有类似如“乡村复兴”、“新村运动”等概念,但对此领域研究涉猎较少。“乡村复兴”自20 世纪70 年代后在西方国家成为普遍现象,更多被用来指代人口向乡村回流的现象。“新村运动”是韩国政府在20 世纪70 年代初在全国开展的一项社会互助运动,目的是动员农民共同建设“安乐窝”。国内学者万信、龙迎伟认为乡村振兴内涵十分丰富,具体包括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主体、发展客体、推进方式、最终旨向等4 个方面[9]。罗心欲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旨归,多元化解决乡村衰败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系列政策和方略总和[10]。

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研究。2018 年3 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成婷、陶有祥[11]认为推动乡村振兴,一方面要积极吸收精准扶贫战略的显著成果,并与精准扶贫战略相互结合;另一方面,实施过程中应该以“五个振兴”为抓手,健康稳步持续推进。

3.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研究。2021 年2 月16 日,出版的《求是》杂志2021 年第4 期发表“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的署名文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表明“国家乡村振兴局”已成立。张海鹏、郜亮亮、闫坤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12]。汪三贵,冯紫曦认为乡村振兴是稳定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人民的共同富裕[13]。

4.乡村振兴战略的评价体系研究。如果缺乏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体系的细化研究,无法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以厘清发展短板,因而不少学者进行了指标体系评价分析,从现实层面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贾晋、李雪峰、申云等基于“五位一体”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选取35 个细化指标构建了“六化四率三治三风三维”的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TOPSIS 法对30 个省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比较[14]。闫周府、吴方卫结合我国乡村发展实际,研究构建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15]。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赋能研究

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互动三次产业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实现乡村特色城镇化的强劲动力源。中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大国,乡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如何解决乡村人口就业、避免乡村产业空心化、实现乡村地区脱贫等问题一直是各部门关注的焦点,而理论和实践证明乡村旅游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16]。探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有助于探求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发展建议,以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国外学者相当重视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认为这涉及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但目前对概念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在英语国家里,“乡村旅游”有两种替代名称,即agritourism(亦称农业旅游)和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传统上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旅游”。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认为其核心和特点是“乡村行”[17];Bernard Lane 认为,乡村旅游概念中的“乡村地区”是动态变化的,地区标准难以具体界定,其旅游活动内容包含了休闲保健、科普娱乐、民俗文化等多方面,本质特征仍然是“乡村性”[18]。

(二)乡村旅游助推“三农”发展

乡村旅游是以“三农”资源为主要载体的新型业态,支撑着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9]。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家庭环境、提高农村居民自豪感和素质、改变农村居民传统观念、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转变农村土地利用模式、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带动乡村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广农业科技与促进农产品就地销售、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三)“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得到了国家顶层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国家旅游局曾于2006 年和2010 年两次将“中国乡村游”作为旅游主题进行宣传。自2015 年召开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会后,2016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要求。同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旅游+”发展战略,以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现代服务业等融合发展并明确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列入了八大产品创新方向名录。在2018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2019 年我国出台了《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指出,地方政府要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特别是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完善协调机制,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方案[20]。因此,“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研究是一个时代命题,需要明晰其困境、思路与方向,以引导“文旅融合”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赋能的路径探讨

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研究主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尤其国内学者更偏向于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和驱动机制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赋能路径探讨也主要从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分析以及发展模式研究三个方面入手。

1.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现有研究包括外来户、服务设施环境、服务质量、精神体验、乡村旅游精英等。马斌斌等认为,资源禀赋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规模、交通区位条件、政策及创新环境是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21]。Byeong 以研究韩国乡村旅游为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将影响韩国乡村旅游发展的17 个因素划分为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管理影响四个维度来进行研究[22]。

2.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作用研究

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23],是受一件事的原因或者结果影响的任何人、集团或者组织[24],是任何能影响或为组织的行为、决定、政策、实践或目标所影响的个人或团体[25]。

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启动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分别扮演开拓者、规范者和协调者角色,发挥政府在规划控制、资源整合、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嵌入企业家精神、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创新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激发乡村旅游领军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乡村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游客忠诚度,拓宽乡村旅游发展。居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增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3.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研究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包括追求差异化的反向性、追求经济利益、需求与供给等。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的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初级模式,是农业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一种旅游现象。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延伸,有效衔接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开辟了城乡融合发展新途径,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民宿、精品酒店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能够改善农村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增加政府税收,实现乡村社会空间重构。田园综合体作为现代乡村旅游新业态,能实现乡村三产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贾未寰,符刚基于新时代背景,以四川12 个重点村为例,归纳总结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四类开发模式:文化依托型、景区依托型、生态依托型和产业依托型[26]。

四、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的特点,乡村旅游发展必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产业兴旺,有利于打造生态宜居空间,有助于实现乡村的乡风文明,有助于形成治理有效格局,有利于实现村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能够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作出重要贡献。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推了乡村文旅融合的纵深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应更加注重文化要素的挖掘与利用。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至关重要。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要注重文化的符号化、乡村的品牌化与形象化、产品业态的多样化与精致化等,同时要实现村民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战略旅游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旅游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