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进路

2021-01-13汪立超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汪立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看家本领,是党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法宝,更是党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1]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1 理论之维:拓展视野,彰显时代价值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密切相连。新时代下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蕴含着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加之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巧加包装、大肆宣扬、鼓吹和推销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诋毁、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迷惑了相当一部分人,这无疑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新问题、新挑战,须用新的思想理论给予回应和解答。针对于此,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应运而生,为回应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行动之迷,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一根本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感、吸引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下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而迫切的一项政治任务。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新时代下高校就是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己任,这势必对思政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和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一是紧扣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是高校办学的立身之本。“立德树人”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教育价值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接受和遵循的思想道德理念。立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理念,赋予新的内涵,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时代新人的培养。高校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整合组织、内容、方法和载体,实现最佳组合,形成协同效应,因势引导学生“以德为先”,力争“德才兼备”,始终做理想信念坚定的追随者,做爱国情怀浓厚的坚守者,做道德品行高尚的领跑者。

二是强化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牢牢扭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个“牛鼻子”,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在遵循学生学习习惯和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筑牢思政课的主渠道地位。课前利用学习通、品牌课程、问卷、QQ、微信、抖音等方式布置任务,翻转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课中开展头脑风暴、远程连线、现身说法、主题讨论、投票、摇一摇、VR等实时互动,让思政课“动”起来;课后实现微视频、知识大闯关、道德大讲堂、心得体会、创意作业等巩固教学,让思政课“火”起来。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社会发展和变革带来的新挑战,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优势,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面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教师应按照“六个要”的要求和“四个有”的标准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明使命、勇担当,既要静下心来读“有字之书”,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真知灼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真诚奉献,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建言献策,为学生真心服务;又要走出去读“无字之书”,向火热的社会实践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进而形成复合多样的经验结构,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接地气、有温度。同时要融通“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做到心中始终有学生,重视学生的期盼、应对学生的诉求,想做、去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思政课教师教育的质量监督和考核体系。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动机与行为上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要深入教师中开展广泛缜密调研,围绕教改重大问题和涉及教师切实利益的实际问题,多听教师心声,虚心接受教师的意见,认真总结,反复打磨,科学决策,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师教育质量监督考核体系,促使教师淡泊名利、潜心问道,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新机制

一是提高两支教师队伍育人合力。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两支教师队伍,即思政课教师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加强两支队伍的建设,实现联动联通,以“课程思政”队伍联结“思政课程”队伍,并不是要改变专业课教师或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本质,而是要把两支队伍凝聚起来,真正实现二者体制的融合、资源的整合和工作的配合[2],促进大学生“德”与“智”同向同行发展。两支队伍要打破教育教学上低效重复、相互踢皮球的壁垒,强化整体育人功能意识,激发协同育人合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等方面做到有条不紊、融合贯通、相得益彰、同向同行同音,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心圆,最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培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诉求。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既应立足于当下大学生实际发展,又要放眼于大学生长远发展,担当立德树人职责使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用之不竭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在大学生成才成长中,专业课教师和大学生接触的时间多,对其影响深,既有来自于专业知识方面的,更有来自于思想品行方面的。与专任课教师不同的是,思政课教师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加之与学生接触时间短等现实问题,故对大学生影响力不如专业课教师强。因此,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需密切联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高效完成培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的职责。

三是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是“四为”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落实“四为”服务目标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发挥“两驾马车”之能,密切关注大学生面临的实际之困和发展之需,解决大学生“为何‘为’”的思想之惑,“如何‘为’”的行动之迷,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诉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双赢”。

2 历史维度:以史为鉴,开新局增实效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应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党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得出有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判断与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党的中心工作任务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创造性地在工农运动和革命军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实现了理论说服群众、掌握群众的目的,助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的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青年人不但要学专业知识,还要学马列主义,更要学政治理论知识,始终要把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毛泽东同志最先阐述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毛泽东同志认为,青年学生要走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多开展调查研究,多参与社会实践,不断丰富生活经验,提高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坚持思想教育的政治原则,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开展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法,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原则、方式方法,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经验借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认为,对青年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他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青年教育的重中之重,认为这项工作不仅要切实认真做好,还不能放松。邓小平在立足我国国情和当时社会发展实际基础上,提出要努力培养“四有”新人,并强调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服务并服从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从政治高度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定了位,为培养接班人、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邓小平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为日后青年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深化拓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青年观。他从跨世纪接班人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战略层面,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环境。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结合青年的实际和时代特征,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指出必须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一言以蔽之,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和新发展,焕发出强大旺盛的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方法,围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定位,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南和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桥头堡作用。在目标方面,他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所在,解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在组织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他强调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并着重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关键在教师;在内容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四史”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法治教育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是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在认知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规律遵循;在方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榜样教育、自我教育等方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法论依据。总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其根本原因就在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为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人才夯实思想理论基础。

3 实践之维:立足实践,体现时代风貌

实践是认识和创新的基础,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之“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强起来”奋进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动力之源。

3.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5]。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主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与教育影响形成的核心因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和塑造学生主体性品格,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和有效路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立足变化了的客观实际,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大学生个性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从中汲取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撑,进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

3.2 聚焦大学生关心关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保持生命力,“既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建好制度,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7]大学生需要与否、满意与否、受益与否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的根本标准。如果脱离学生,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就不可能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中国发展处于十八大以来最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各种思想多样杂陈、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成为常态,会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之困和行为之迷。为了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缺位,但更需要做好积极应对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因此,只有走近大学生、走进大学生,关注大学生的困惑和期待,想大学生之所想、急大学生之所急,才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才能与大学生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有滋有味”,赢得大学生认同、认可,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3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从培养理论型人才向知识应用型人才转变的主要形式。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在基于校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以及道德讲堂的基础上,依托周边的革命纪念馆、历史古迹、新农村示范区、各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走出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既能够深挖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又能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3.4 充分利用新兴载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普及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唯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教育的方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高校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既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更要紧跟网络时代变革的速度,“探索新方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一方面,贴近学生、走进学生和关爱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网上思想动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大脑,牢牢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另一方面,利用 QQ 群、微信、微博等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时代感、吸引力和影响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入脑、入心。同时,利用校园公众号、线上精品课程、学习通等媒介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使学生的知识才干不断增长,网络素养不断提升。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新兴载体时要依据教学实际做到“何时用、何时不用”,拿捏好“度”。毕竟,传统方式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利用新兴载体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各有利弊,关键在于构建线上与线下上协同教育的“同心圆”,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5 推进理论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正在进行根植于中国土壤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过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既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课题的现实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要求,更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之所在。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又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9],这是马克思认识方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也必须遵循这一方法论原则。在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历史经验基础上,依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历史方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更好服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总是与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相伴而行,我们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新发展,及时回应大学生的时代之问,解决大学生思想之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