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问题
2021-01-13李德才
李德才
(合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合肥 230601 )
0 引 言
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在教学研究和理论探讨方面,已见刊的研究文章近7 000篇①;在教学实践方面,各高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的要求,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现在,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基本形成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的思想共识。但是,客观而论,由于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较短,难免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如在认识上存在着对“课程思政”理解把握不到位,以及觉得课程思政仅是教师教学任务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上存在着课程思政建设“各自为战”以及“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上述这些现象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 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与核心要义
1.1 “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
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掌握其核心要义,是顺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条件。一些人简单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以体现出专业课(或基础课)的育人作用以及全体教师都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在这种思想认识支配下,不可能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预期效果。
课程思政首先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立体化协同育人新局面。换言之,实施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2]只有在各门课程教学理念中真正贯彻和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与根本,才能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
课程思政还是一套全课程育人体系。“课程思政”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由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延伸为全部课程,使其它各门课程与思想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一套全课程育人体系。即要把大学所有课程视为一个有机体系,在大学所开设的全部课程中,贯穿一条主线——立德树人,形成一个合力——协同育人,创新一种模式——全课程育人。不仅如此,“课程思政”不但要将全部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3]之中,从而实现高校育人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覆盖。
课程思政是课程本身应有的属性。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授课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都应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换言之,课程思政是内生性的,不是外在的,是课程固有的育人价值体现;育人是所有教师的天职,不是附加性的任务。现在之所以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是因为不少教师只顾教书而忘了课程本身具有的育人作用;只重视知识体系的传播,而忽视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有利于课程育人属性的回归,是课程教学向应然教育状态转变的要求。
课程思政既不是课程的思政化,也不是课程与思政的机械相加。专业课或其它课程(包括基础课、艺术类课程等)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它们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传播专业知识(或基础理论知识、艺术修养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或知识基础、艺术素养),因此,课程(专业课或基础课)的属性不可改变,不能将所有课程都上成思政课,使专业课(或基础课)思政化,也不可在专业课(或基础课)的内容体系上生硬地添加思政课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专业课(或基础课)老师在课堂上说教而产生逆反心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化或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添加思政课的内容,不仅起不到良好育人效果,而且还会产生“低级红”效应,使学生厌倦课程学习。
1.2 “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课程思政的要义在课程育人,即要求专业课及除思政课以外的其它课程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认真挖掘课程本身蕴含的育人元素,并科学有机地融入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过程中,使学生既获得专业知识(或基础知识),又得到科学方法的启示和思想的洗礼以及价值观的升华。
课程思政核心要义可从如下几方面理解。
其一,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各门课程虽然知识体系不同,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作用也不一样,但彼此在终极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据此,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是在“教书”时实现“育人”, 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因素”。
其二,课程思政的目标诉求在协同育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所在。育人需要形成合力,避免课程之间的内耗,更忌讳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的价值取向冲突。课程思政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一些课程教师从“育人的无意识”状态转变为以课程育人的有意识状态,且能使部分教师从自发地以课程育人局面转化为全体教师自觉地以课程育人,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
其三,课程思政将“三全育人”落到了实处。课程思政不仅创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使专业教育、基础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由“两张皮”变成“一张皮”(协同育人),而且也构建了高校育人的新格局,使“三全育人” 扎实推进。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所有课程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都要做到以树人为核心。若如此,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能真正取得实效。
2 课程思政建设是个系统育人工程
课程思政建设涉及全体教师、所有课程以及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因此,是一项庞大的育人系统工程。所谓全体教师,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等都在内。不仅如此,校内兼职教师、企业指导教师都应涵盖其中。所有课程,当然既包括理论课,也包括实验、实习、实践课程在内。
系统论观点认为,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中心目标。课程思政育人系统的目标是立德树人。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育人,具体而言,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重大使命的语境下,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学校开展所有活动也都要围绕这一最终目标。毫无疑问,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是全员提高政治站位,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做好整体设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
事实上,高等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各部门、各层级、各系统协同工作的基础之上的。从人才培养的维度看,高校设有师资管理系统、教学(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党群工作系统、服务支撑系统等,这些子系统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职责不同,各具作用,需要彼此支持、通力配合,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效果。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桶的容量不是取决于长板而是决定于短板。因此,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一个方面、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造成短板效应。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第一课堂的任务,而且也是第二课堂的要求。陈宝生同志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4]所有课程当然既涉及第一课堂,也涉及第二课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5]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讲授、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实验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等。其实,第二课堂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更加强大。《关于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6],从而为系统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全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是课程思政建设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全景图”式的,其中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不同,但彼此互补,互相支撑,层次递进,总目标协调一致。由于各门课程内容体系不同,它们或能滋养大学生的心田,或能启迪莘莘学子的智慧,或能培养青年学生的科学精神,或能激发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但最终是发挥综合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
课程思政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都围绕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这一主题,因此,本身也就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实施一项系统育人工程。《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要求十分明确地勾划出了课程思政的体系构成及其重点和主线,也清晰地告诉广大教育工作者: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育人工程。
3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如前所述,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育人工程,因此,需要学校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使各部门、各层面的力量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具体可抓住如下几个重要环节。
3.1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课程思政建设新机制
“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7]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是高等院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重要职责。真正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实现预期育人目标,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创建等方面,全面贯彻和体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与此同时,还要在全校上下形成“一盘棋”的工作理念,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做到凝心聚力、一以贯之。
按照要求,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课程思政建设,学校主要领导应该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务部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中枢机构”,负责制定建设方案,并具体协调各方力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贯彻落实;学校相关部门,如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密切配合,形成联动;院系负责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思政设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课程、进课堂、进教材、进教案、进学生头脑。教研室和课程组是在教学一线的“战斗队”,要深入研讨课程育人价值,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通过开展教学观摩等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3.2 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授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也是课程思政建设最为重要的主体。全面提升一线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中之重。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是综合性的,既包括育德能力、道德人格,也包括专业水平、教学艺术,等等。概而言之,教师的育德意识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教师的育德能力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保证课程思政质量的“增效剂”,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助力器”,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催化剂”,教师的道德人格是影响课程思政成败的保证性因素。据此,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对课程思政地位和意义的认识,强化其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力,是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环节。
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同时,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在对广大教师进行教育、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党委教师工作部门(人事部门)和教学工作管理部门(教务处)肩负着共同的重要责任,彼此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密切沟通、协调一致,方能使这一基础性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在制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训方案时,二者要充分研讨、科学论证。人事部门要重点关注师德师风方面的教育和考核,教务部门则应重点关注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和考核。
总之,每位教师都担负着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任,都可以发挥教书育人的独特作用;各类各门课程中都蕴含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立德树人的价值。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授课教师是否把课程育人放在首位以及是否具有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机并入课堂之中的能力。一句话,教育者先受教育是当务之急。
3.3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指出:“将‘读万卷书’与 ‘行万里路’相结合”,教育和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在艰苦奋斗中锻炼意志品质。”按照目前高等院校的通行做法,“读万卷书”属于第一课堂的任务范围,而“行万里路”则属于第二课堂的职责范围。第一课堂由教学管理系统(包括教务管理部门以及院系部、教研室等)负责实施,第二课堂则主要由学生工作系统(包括学生工作部门、党团组织、辅导员、社团等)负责实施。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类课程(包括实验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社会实践课)相互补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主要是社会实践)相得益彰,共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只是育人的空间不同,教学管理系统与学生工作系统也只是育人的分工不同,彼此在目标指向上高度一致,因此相互之间不仅要实现无缝对接,而且还应该相互促进,相益得彰,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大意义,不仅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价值追求,而且还创新了高等院校的工作理念,破解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使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为主组成的“教书”系统与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为主组成的“育人”系统形成“一体化”,构建了高校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3.4 在制度层面合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教师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发挥,是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而高标准的教学质量要求以及完善且富有建设性的制度规定,则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生根的重要保证。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校主管部门主动服务于教学单位和广大一线教师,并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时充分听取和尊重教学单位尤其是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从激励和约束两个维度考虑到课程思政建设因素,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体现在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价及教师业绩考核办法之中,落实到教材建设、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题列项、教科研奖励之中。这里所说的学校主管部门包括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科研管理部门、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等。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相应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条件支持和环境支持,因此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要求改变和创新管理理念,转变原来的工作方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核心、以教师为依靠的思想观念,主动服务于师生、服务于教学。
二级学院(系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总前委”,担负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落实、团队组建、教学培训、督导检查、质量考评等重要职责。作为高等院校的中层机构,起着上下协调和一线指挥的至关重要作用。毫无疑问,学校主管部门与二级学院的高度协调一致,十分有利于课程思政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教师绩效考评方案、列入教科研项目等,而这些对于推进课程思政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4 结 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高校政策协调配套,也需要学校职能部门与各二级学院(系部)的沟通配合与工作协调,当然,更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证和条件支持。
注 释:
①截至2021年7月底,仅在知网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搜索论文即有6 3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