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的丰富蕴意和时代价值

2021-01-13谢明轩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民至上理念

谢明轩,唐 莉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60)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人民至上”,从年初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到年中的防汛救灾工作,总书记都在反复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惜一切代价。”“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不仅在国内受到人民的拥护,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赏。本文试在“人民至上”理念的形成、丰富蕴意和时代价值方面进行探讨。

1 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的生成基础

“人民至上”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诉求的高度概括,是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1.1 从“以人民为中心”到“人民至上”

从2015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到2016年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列为“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指导思想,2017年十九大通过审议将其写入党章,以及在2020年通过的“十四五”规划中,将其列为未来中国必须遵守的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坚持和遵循的重要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强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最终目的都是围绕人民而转动,突显了人民是处于中国一切事物的中心位置,无论是从宏观的顶层设计考虑还是微观的具体实践工作,都要肯定人民是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习近平的人民情怀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深化总结,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面对中国和世界大局变化中诞生的智慧结晶。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给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党领导人民捍卫生命健康的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提出了“人民至上”理念。人民至上,就是在人民生命受到威胁时,坚决践行人民位于国家一切事物的首位的原则。人民的地位由“中心”上升到“至上”,这是习近平人民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进程。习近平明确提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政治宣言,“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在“人民至上”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用了一个多月遏制住疫情扩散势头,三个月内取得湖北武汉疫情阻击战的关键胜利。而在后疫情时代中,“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

1.2 人民至上理念形成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哲学根基。马克思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发现历史发展规律,明确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人,并通过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进行批判,掀起了一场哲学界的大变革,让哲学的任务从“天界”回到“人间”。通过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抽象非实践”人的批判,促成了唯物史观的诞生。而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成了群众史观,明确人民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深刻认识,对革命力量来源的清晰认知,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

习近平的“人民至上”理念继承了历代中共领导人的群众观。毛泽东时期,毛泽东以唯物史观分析社会阶层,意识到阶级斗争的重要,提出了人民战争的重要观点,并强调需在战争中始终保证人民的物质福利。在井冈山上,毛泽东就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实际相关的问题,要求军队与广大百姓之间培养良好情感,不断增进群众对这支革命军队的信任与支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重视“民利”和“民心”是毛泽东人民思想的重心。到了邓小平时期,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消除了当时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困惑,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新的标准,将提高生活质量作为新的目标,是邓小平根据人民实际确立的改革关键方针,以此掀开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厘清人民的真正需要,满足人民之所想是邓小平人民观的重要内容。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人民利益上升到党性和宗旨的高度,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捍卫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守护者观点,论述了党和人民守护与被守护的联系。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形成了“人民至上,权利神圣”的执政理念,重视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是“以人为本”的目标。习近平结合疫情实际需求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人民生命健康视为不可触碰的底线,再向上探索捍卫人民的其它权利,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再次拔高人民的生命价值,是习近平人民观在新挑战下的进化。重视中国人民的一切利益,坚决捍卫中国人民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群众观,彻底贯彻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汲取文化滋养。重民、保民、富民的思想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延续和传承。“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荀子以“舟水”比作皇权和百姓的关系;管子提出强国必须“先富于民”的治国理念等等。但是,古人重视人民的理论观点是站在皇权统治者的角度来阐释的,人民百姓地位始终位于统治阶级之下,是被统治、被管理的一方,根本目的是维护上层阶级,维护君王的权威和统治。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传统民本思想有益之处的同时完成对其立场的创造性转化,否定了君王立场,树立了人民立场,以“人民至上”的理念打破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君——民”主从关系,将人民放在主位,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统治集团,而是从属于人民大众的服务机构,否定古代中国“王天下”,实现当代中国“公天下”。

1.3 “人民至上”理念形成的实践基础

“人民至上”植根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需求的持续满足使得人民自然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社会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和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加,总之就是人民群众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如何做到更公平、更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成为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群众需要要求党对“人民”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否则无法在新的挑战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必须将人民放在更高地位、更加紧密依靠人民的力量、更加重视人民的利益。

“人民至上”植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标志着中国已经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一环,已经迈入“强起来”最后一环。在新征程中,必须树立“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要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伟大复兴,必须通过也只能通过中华民族的亲力亲为才能实现,人民的力量是复兴的关键,而要激发人民的无穷潜力,就必须以造福人民作为治国理政的追求目标,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捍卫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的向往追求,而这要求党牢牢植根在人民之中,保证党和人民血肉相连,只有这样党才能了解人民最迫切的需要。

“人民至上”植根于习近平丰富的从政经验。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习近平通晓人民群众真正的需要,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来源和丰富素材,铸就了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七年陕北农村生活,与老百姓同吃同睡,让习近平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之中,了解到百姓最真实的需要。之后在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任职中,习近平始终心怀人民。在正定的3年,习近平上山下乡汇集材料,亲身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始终想群众所想,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形成了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在福建、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进一步发扬为民作风,经常进行“下访”,主动到基层去解决问题,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始终保持与老百姓的直接沟通。习近平在上海任职时间不算长,但他也实地考察了19个区县。在进入中央之后,习近平继续保持走访基层的工作方法,秉持走在基层,干在基层的工作作风,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

2 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的丰富蕴意

“人民至上”理念的理论意蕴非常丰富,至少包含哲学蕴意、价值蕴意和实践蕴意三个层面。

2.1 哲学意蕴:从人民主体至上到人民力量至上,牢牢遵循并不断深化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规律

“人民至上”理念牢牢坚持了人民主体至上的观点。人民主体至上,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人民是实践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国家发展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时,党是指挥者,真正的实践活动要落实到人民群众中去,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党的一切工作都注定失败。第二,人民是目标主体,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3]134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发展的成果必须要由人民共享,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人民才是最终的目标主体。

人民力量至上是人民主体至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4]。百年党史已经证明,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可替代,中国的改革建设,无一不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才取得成功,当前中国需要成为创新型国家,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但如何改革?怎样建设?要继续汲取历史上的成功经验,继续依靠生产力因素主体——广大劳动人民,“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5]

2.2 价值蕴意:建构了“利益至上、向往至上、评价至上”三维立体的“不断造福人民”的目标体系,解决了“为了谁”的根本问题

不断造福人民是党的初心使命,很好的回答并解决了“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不断造福人民是由“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向往至上、人民评价至上”构成的三维立体的目标体系。

人民利益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4]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国家危难,民族危亡,无数党派相继成立,但这些党派中,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关心人民大众的利益,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破了中国被压迫的悲惨局面,迈出了伟大复兴的第一步。改革开放以来,党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工作重心,大力推进经济建设,让百姓富起来,让人民的物质利益落到实处。而这次新冠疫情袭来,党依旧捍卫人民的生命健康利益,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6]作为新冠疫情阻击战的最高原则和基本遵循,所有工作均围绕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来展开,将护卫人民生命的行动做到实处。

人民向往至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所想所愿放在第一位。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就是丰衣足食,因此“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即使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艰难处境下,党也在做好疫情防控指挥的同时,通过发行防疫特别国债,推动减税降费等政策举措,切实为社会复工复产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多举措、有秩序的协调工作下,既保证了社会经济的有序增长,也保证了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谐,为实现全面脱贫奠定了基础,实现抗疫脱贫两不误,让更多人在健康生活的基础上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

人民评价至上。时代是出卷人,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倾听人民的声音,接受人民的监督,在工作中重视、听取人民的意见。重视处理人民群众生活中最直接的问题:打击贪污腐败,扫黑除恶,“打虎拍蝇”,给予人民安全感;推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污染企业,还给人民“绿水青山”,提升人民幸福感;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改善体制,创新制度安排,合理调配社会再分配,为人民营造了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正如习近平所说:“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增添新动力、开创新局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8]以人民满意为工作最高准绳,将人民评判至上的观念贯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人民心中的秤杆自然就会向党倾斜。

2.3 实践蕴意:以人民权力至上和人民生命至上为核心,为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要求良制(好的制度)和善治(好的执行力)的统一。无论是良制还是善治,都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人民权力至上是正确的权力观的核心。人民权力至上又是以人民生命至上为必要前提的。

秉持人民权力至上。马克思主义主张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权力至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过去中国历史都是由少数人垄断权力,人民本该享有的权力被统治者所掠取、所把持,而社会主义要求将权力还给无产阶级,即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权力至上是社会主义的显著特点。党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权为民所用是党的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关键一环,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服务者,要用权为民,不以权谋私,只有如此,才能紧紧将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身边,保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依靠人民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秉持人民生命至上。人民集体的存在,是人民权力至上的必要前提和载体。而人民集体的存在则依赖于每个个体公民的生命存在。人民至上理念,包含了对生命的基础性和唯一性的正确认识。因为只有建立在生命安全有保障、身体健康有保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正常生活与发展,才能向外延展出人的其他权利。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9],正是在这层意义上,习近平才会强调“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4]和“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9]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持人民生命至上成为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最核心的内容。

3 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从理论层面看,“人民至上”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化和时代化,丰富和深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在实践层面,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从执政党建设层面看,人民至上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品格。

3.1 丰富和深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

在理论层面,“人民至上”丰富和深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

人民至上,将人民主体地位具体化和时代化。“从字面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似乎是平面结构中的中心位置;而‘人民至上’,则是立体结构中顶端的位置。‘人民至上’在某种意义上比‘以人民为中心’要高”[10]。第一,首次提出人民生命至上,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人民的生命健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战疫胜利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人民的生命健康,“生命重于泰山!”[11]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是社会主义的宣言。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最先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第二,“人民至上”唤起人民对自我意识和自我主体认识的再确认,强化了人民大众身为历史主人公的自我认知,强化人民作为社会和历史的主体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责任的认知,帮助人民了解自己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主人公身份,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更大的活力。第三,“人民至上”理念进一步强化了全体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有利于建设一支“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抗在肩上”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践行人民至上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这只队伍要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绝不凌驾于人民之上。

3.2 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至上”理念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经济发展领域,“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12]以“人民至上”推动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在文化领域中,习近平倡导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化创造导向,号召深入人民生活,扎根人民实际来进行文化创作,并对广大知识分子提出养成“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13]价值观。在民生领域,不断改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合理的进行社会再分配,使发展成果更平等地由人民享有是“人民至上”理念的追求。脱贫攻坚的胜利正体现了党在社会保障领域内实现“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不懈努力;同时要求专家学者吸取抗疫经验,强化底线思维,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在法治领域,2018年习近平就提出“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3]288。2020年由习近平总书记审议通过的新版民法典,详细规划了更丰富的人权细则,在法律层面上为捍卫人权提供了坚实后盾,是新中国推动人权完善落实的一次伟大创造。

3.3 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14]政党立场也是如此,政党立场表明了政党所代表的社会某一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党要维护的阶级或社会群体范围。而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出现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是为无产阶级,为社会中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奋斗的;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出现之前,社会中所有流行的社会思想都无一例外是为少数统治集体服务的,都是站在与人民对立的立场上帮助统治者对人民群众进行压迫剥削。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5]“从本质上看,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融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第一个基本层面,即‘执政为民’层面”[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坚持人民立场至上的核心利害关系,立场问题决定执政党生死存亡,要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经验教训,要清楚认识到共产党只要偏离了人民立场,就会召来亡党乃至亡国的悲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17]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从来都不是为了实现自身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因为党诞生于人民,成长于人民,党和人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处在相同的立场上,也只有依靠人民,党才能走得更长更远,才可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节能环保理念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探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凸显理念,学也张扬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
牢记人民至上?确保党媒姓党?坚持党性人民性相统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