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视阈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

2021-01-13刘文瑄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格化杨某女性主义

刘文瑄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源于法国,本指妇女解放。不可否认,父权文明社会对女性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贬低和蔑视,压制女性的社会权利,这种不平等在全人类社会普遍性存在着。然而,现今的女性斗争,更多的是女性为了改变社会性别关系而进行的不断尝试,这种尝试包括试图改变以男性为主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体制,使男性和女性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斗争,因此,今天的女性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政治内涵,女性也通过文字、图像、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介发出声音。

(二)人格化传播

节目主持人通过塑造自身的个性化形象,包括外形气质、文化修养、语言特点等方面,以“真我”的身份进行对外传播,使自身气质更加符合节目要求,也使节目更具亲切感和人情味。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个性形象、语言内涵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主持人也通过调动这些元素使得节目烙上人格化传播的印记。

(三)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利用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和批评方法,研究女性在大众传播媒介语境中的身份和地位,涉及一些理论依据。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以迥异于传统媒介批评的女性立场和社会性别视角,对传媒的性别观念进行解读,对媒介中的性别定型印象、女性如何使用媒介、女性对媒介的需求以及女性新闻工作者在媒介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

(四)性别刻板印象

人们通常对两性抱有不同的假想性预设,这种预设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对于女性而言,积极的一面认为他们是温柔的、考虑周全的;消极的一面则认为她们是不理性的、犹豫不决的;这些假想性预设也在假定着男性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特征。但是,这种性别刻板印象是由社会文化观念塑造的,不是由生理性特征决定的,会随时代而变。性别特征是非自然化、非稳定化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应该用特定的标准塑造固定模样的男人或女人,每个人都应该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本性和性格特征,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二、人格化传播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一)塑造个性形象

电视节目与电视节目主持人唇齿相依,主持人依托电视节目进行传播和表现,是电视节目的延伸。所以,电视节目主持人须具备符合节目特征的个性,杨某在其主持的多档节目中都体现了温文尔雅的个性气质,例如她在采访骆家辉时,骆家辉表示自己所代表的是美国立场,进而杨某意识到自己代表的是中国立场,因而她的一举一动中都透露着端庄大气和淡定自然,展现了中国女性的风采,采访全程使用英文对话,也体现出杨某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以及过人的才华。由于人格化传播的特殊形式,主持人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并在传播中体现人格化的特点,在面对特定对象时,有效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具有较强能动性,不仅应具备娴熟的专业素质和话语技巧,还应具备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并且积极展示女性个性,为观众制造典范,用自身特质带来强烈说服力。

(二)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女性主义媒介理论认为“媒介反映了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常对女性不予表现或用刻板印象对其进行描述,以此象征性的贬损妇女。要消解女性刻板印象、提高女性地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女性的看法,而这其中,电视媒介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杨某作为多档女性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节目的核心人物,她的语言、思维、外在表现等都会影响节目的制作,同样也在无形中传递着女性主义的观念和力量。纵观杨某的人生经历,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媒体人,还是一名企业家:2000年创建阳光卫视,入选《福布斯》全球最佳小型企业,随后成立阳光文化基金会与汶川地震残疾儿童救助专项基金,曾被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和“中国妇女时代人物”,无疑是当代女性楷模。

为了使节目更具亲切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主持人的个人角色应当符合她在节目中的“媒介角色”。杨某主持的《天下女人》,是一档专门为女性服务的电视节目,节目的定位是知性与通俗性、娱乐性的结合,杨某作为主持人在节目中烘托了幽默情境、营造了轻松的谈话氛围。杨某的人生经历、个性特征使其大众传播形象与节目要求相符,她的自身特质和人格化特征,同时也为女性电视节目力图打破女性不平等现状的情况增添了说服力。另一档电视谈话节目《杨某访谈录》以她的命名,节目旨在揭示嘉宾的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为社会树立典范,启发观众的人生道路,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展示了不同领域佼佼者的人格特质。

节目中,杨某展示出了一位智慧女性的形象,能够在节目中与嘉宾平等对话,就其专业领域进行言语和思维的碰撞,挖掘出嘉宾最真实深刻的想法。在这种情境下,杨某不仅是一位主持人,同时也是嘉宾的朋友,可以与嘉宾进行平等交流,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女性主义的追求。

女性的外貌、声音等先天条件与文化素养、性格能力等后天条件,在节目传播的过程中与大众审美相契合,成为女性主持人的整体形象,这个形象也是女性主持人个性化的形象。

《杨某访谈录》中的人格化特征表现为独特的思维方式、见解和气质形象,她在电视节目中既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又是被受众欣赏、模仿、学习的被审美者,充当着传递节目信息的传播者和被大家品评、模仿的被审美者的双重身份。

观众认可杨某,是因为她作为一名职场女性,表现出了一种极为理想的现代职业女性生活状态,这是一种被具象化了的女性主义的体现,她的干练气质以及斐然成就获得了观众好感,为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节目中的杨某在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的基础上,努力尝试挣脱政治教化、刻板观念的束缚,力求挖掘出表象背后的深刻社会问题,这也是她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因此《杨某访谈录》附着主持人的独特魅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女性的独特力量。

(三)重新定义女性价值

中国社会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性别平等观念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女性话题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她经济”的活跃,也使得影视环境下围绕女性话题讲故事的剧集和综艺炙手可热。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年度综艺爆款,节目中的主持人、参赛选手、节目主题等多种要素都展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为女性营造了自我群体欣赏的氛围。其中,女性话语权力的展现为观众带来独有的体验,以错置的性别地位获得了巨大的张力,在这档节目最后,主持人黄晓明介绍即将有“第三十一位无价之姐”登场,随后,杨某的出场引得全场沸腾。她在发表感想时表示:“这个世界上评价男人和女人,有的时候标准不是那么一致,比如说你是一个很强势的领导,人们就会说你很霸气很有魄力,都是这种正向的词,但是如果一个女生也很强势的话,大家就会说她没有女人味。”杨某和黄晓明在舞台上共同重新定义“女人味”,鼓励女性拥有自己独有的美丽、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使得这档节目的意义升华,也掀起了网络有关“女性力”的探讨,这也是“乘风破浪”的真正意义所在。而节目之所以在最后的关键环节选择杨某作为晚会主持人,也正是她多年来表现出的女性主义的人格化传播特征使然。

三、结语

现代媒介距离实现男女平等还任重道远,女性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所获得的话语权远低于男性,女性在媒介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性提升,目前仍然处于话语权缺失状态。其中,电视媒介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在塑造女性个性形象、传播有效信息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电视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将对改变社会性别观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男女平权的更快实现以及女性话语权的更快回归。传媒工作者作为电视媒体的制作人,自身对社会性别理论的认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渐渐提升,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就电视媒介传播领域内的性别歧视而言,人们往往无法察觉出媒体歧视女性的陷阱,因而会强化对于女性负面形象的塑造。这些错误的印象会导致社会对女性产生不合理的行为,甚至广大女性公众也会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认同社会对于自己的错误塑造,从而淡化女性的平权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杨某成为一个女性主义符号发出强有力的抗议:以生物为基础的性别不可改变,但社会性别是社会赋予的,可以因政治或舆论的影响而改变。

要通过媒介的力量传导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首先需要传媒工作者转变性别意识,公平看待女性话语权,将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以期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促成两性平权的实现。

猜你喜欢

人格化杨某女性主义
“送上门”的逃犯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16岁少年盗窃同村村民钱财获缓刑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将捡到的钱捐给灾区,应当承担责任吗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论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
被派遣员工被违法解职,恢复劳动合同后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