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防范

2021-01-13邱月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错报审计报告舞弊

□文/ 邱月洪

(三亚学院 海南·三亚)

[提要]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一个高风险、高社会责任的行业,它肩负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降低会计风险成本的重任。但是,随着会计舞弊案件的不断曝光,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面临空前挑战。同时,伴随审计环境方面的变化,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健全,涉及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诉讼案件也不断增多。面对这些问题,加强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概述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不断在变化和进步,对审计事业的发展要求也开始趋向严格化。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审核财务报表的合法性,而且还要对公允性给出审计意见,确保信息使用者的相关权益。但近年来一些审计丑闻的不断曝出,如“中城”、“银广夏”、“红光”、“绿大地”、“南纺股份”等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财务舞弊审计事件,给审计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带来空前挑战。

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因素多种多样,即有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因素。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会误导审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如果给报告信息使用者带来重大损失,可能引发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相应法律责任及后果。因此,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审计行业环境的净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注册会计给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报表中原存在重大错报风险但注册会计师给出不正确的审计意见;二是报表中原不存在重大错报但注册会计师给出不正确的审计意见。导致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原因大致如下: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原因。审计随市场需求而产生,伴市场成长而不断改进,需求的升级必然带动审计行业的进步,同时也给审计行业提出更多挑战,也给审计从业人员提出更多挑战。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成长,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储备和审计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储备和审计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在知识与经验达不到行业需求时,必然会给审计业务带来风险。同时,审计经验作为审计人员重要的技能,不仅要求从业者拥有执业必备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解决实务的能力。经验的积累和完善需要从长期工作中慢慢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行业新进人员或专业知识储备欠缺人员客观上难以符合要求,难以避免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政治素质欠佳。审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政治素质,审计人员应尽自己的责任开展审计工作,以检查出可能对公司的财务报表有重大错报的风险。出具正确的审计意见的关键在于审计人员责任心,这也要求审计人员德才兼备。但随着注册会计师舞弊案件的不断发生,审计人员素质欠佳、责任心不强等问题暴露出来,审计质量等不到保证。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法律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不同的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需要审计服务的人也开始增加。因此,注册会计师肩负对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单位审计信息和维护相关者利益的重担。但随着近年来涉及注册会计师诉讼案件的不断上升,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公信力也在逐步下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为止还没达到健全、配套、完善的体系,法律制度发展滞后,许多新的问题尚得不到解决。

2、审计单位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经济组织的发展。从最初的计划经济发展为跨行业、跨国的多品种经营。其次,发生变化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从开始的中小型逐步慢慢地向集团型发展,向合作经营的方向发展,因此审计也将面临行业变化带来的挑战。除此之外,注册会计师还应针对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经营成果进行检查,还要对其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检查,对内部经营状况进行检查,对与经营活动中相关的外部经济环境进行检查。

3、审计报告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审计行业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人们对审计报告的关注度和依赖程度也不断地加大,对审计报告依赖的人也越来越多,审计的影响也开始扩大。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对财务进行造假,从而导致舞弊风险的增大,加上投资者为了提高投资的安全性,不惜花费高额的费用聘请会计师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鉴证,审计报告的可靠程度也随之降低。

(三)审计风险的特征及分类

1、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在审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会对被审计单位的账目进行详细的检查,但无法避免由于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等原因,导致注册会计师不能正确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或舞弊,出具不正确的审计报告。

(2)普遍性。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贯穿审计活动的始终,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从而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3)潜在性。审计责任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基本条件,当审计人员不为自己的行为和发表的观点负法律责任时,那么审计风险就不会形成,这也说明了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当风险还处于潜伏期时,审计人员如果出现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影响。

(4)偶然性。审计风险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是在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而发生的,并不是故意人为的,在无意中接受了审计风险和承担风险带来的后果。审计具有无意性,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审计人员想出规避的方法,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能有效;相反,如果审计人员已经知道审计风险的存在但为了一己之私给出与事实不相符的结论,所承担的责任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

(5)可控性。审计报告的出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风险在发生之前具有一定的潜伏期,说明审计风险是可控的,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无法预测风险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后果,但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2、审计风险的分类

(1)按审计主体划分,有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主体风险跟客体风险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人为的失误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另一个是在审计之前就已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2)按风险可控性划分,有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的不同点在于可控风险可通过主观的努力来控制和降低风险,而不可控风险虽能评估,但不可控制。

(3)按风险产生条件划分,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者的不同点在于:固有风险因内部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可能性;而控制风险主要是指因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完善产生的风险;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自身原因没有发现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四)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分析

1、审计独立性缺失,恶性竞争导致质量得不到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审计费用,部分会计师抵挡不住“灰色收入”的诱惑,对企业舞弊和造假行为视而不见,更为严重的是与企业同流合污,审计压力增大,独立性丧失,导致出具假的审计报告。同时,还出现政府干预注册会计师的现象,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审计风险也随之增高。

2、财务欺诈手段推陈出新,内部控制得不到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首要因素是财务欺诈的行为,企业为了吸收外来投资,想方设法来粉饰自身的财务情况,从而导致造假行为的发生,加大了审计的难度,技术的发展也给造假和舞弊手段带来了机遇,很难察觉审计风险的存在。

3、审计环境复杂化,审计技术存在局限性。经济发展带动着社会的进步,也使审计环境复杂化,审计风险也在无形中发酵。从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改革,到经济业务的增加,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也开始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审计的对象、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这对审计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审计风险也随之而生。

4、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和责任感不强。严谨的工作态度可以规避审计风险,但在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工作态度不严谨的注册会计师不在少数,察觉不到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当风险发生时没有充足的准备,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把自身推到风口浪尖上,最终承担法律责任。

5、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采用不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在审计实务中,有部分的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就开始进行审计,不按正规的程序办事,使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以至于给出社会信息使用者错误的财务报告,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定,使自身及相关会计师事务所被推上法庭。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制度建设。事务所的制度对注册会计师有着不可替代的约束作用,完善机构的相关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效的制度不仅可以为事务所吸引高素质人才,并且可以提高事务所的声望,同时还可以弥补法律漏洞,更好地约束会计师的不良行为,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二)加强审计执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客观、公正、独立是社会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执业人员具有高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优秀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应具备诚实、有信誉的良好品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其次,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处理业务的能力,面对新的问题可以随机应变,具有创新思想,能合理的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务中去;最后,注册会计师还应具备较强的交际和协调能力。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作为业务的领头人不仅要具备交际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团队协调能力。

(三)加强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独立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要果断地切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链条,借助监管机构,加强对审计费用的监管,防止“灰色收入”的发生,从源头上防止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联合舞弊,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得到相对的保障。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减少政府的干涉力度,适度引进第三方审计,避免被审计单位影响审计结果,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工作质量,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

(四)完善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处罚力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也接踵而来,审计也将面临更多新挑战、新课题。因此,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是防止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加强处罚力度也是必要手段,这样不仅可以约束审计行为,还能让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四、结论

有审计就会有风险,怎样规避风险,是当前职业界和审计理论界的热点,也是难点。就国外来说,对审计风险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方法的使用上都是相对成熟的,且国外主要通过研究和模拟实验为主。而在我国,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的研究较少,这也是导致脱离现实的原因。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本文主要结合案例来进行分析。

审计风险性质中的客观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被消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还是需要承担一定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也是可控的,在接受审计业务之前,做好正确的审计程序和制定恰当的审计方法,从源头开始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要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猜你喜欢

错报审计报告舞弊
浅谈财务舞弊与防范
“事前震慑”与“事后纠偏”: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错报和重述的跨期监管研究
盈余错报与分析师行为调整的不对称性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舞弊的应对策略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就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答记者问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模型初探
标准审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路径
在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原因及治理
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检查风险与重要性